人们需要经过大路来进入结构复杂的城堡,这些通路常以桥为连接[图15],有时还会经过小型石桓,进入城堡大门前的地带被称为玄关,[图16]通向玄关的门被称为“追手门”,是用来隐藏守卫,让其能发动突然袭击。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门楼会最先引起拜访者的注意[图17]。而一个城堡的门楼其实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防御系统,一对城门立于入 口之上,第一个直接建于通道的上方,有时门前的支撑部上面还建有顶盖以加强防御。第二个,内门被建造得和外门保持一定的角度以让攻城者在进门前必须调整自己的方向。如果城堡建造于山上的话,内城门常被建在比外城门高的地方,熊本城即为一个例子。无论怎样的设计,在两道门之间都存在着一方形的封闭区 来自于用来盛水或粮食的容器。这个区域的另一域,且处于周围的俯瞰之下。这被叫做擀形,个作用是让城堡的指挥官可以于此集中清点他的部队。在沿着城墙的隐蔽处也许还建有小的秘门。门楼内的城门由坚固的木材制作,通过铁质的较链所固定,常常还被以铁钉和铁条加固。
5城堡的塔楼
以塔楼形式建造的城门被叫做渡橹[图18][图19],即横跨两边的塔楼,存放箭的地方。渡橹在日本的城堡中会以很多不同于传统西方观念中“塔”的形式所表现出来,多闻橹即一种常见的形式,由建于石亘上的单层狭长建筑所构成,起到防御墙的作用,结合了瞭望塔和火力点的功效。其名也许来自于多闻城,在那里这样的建筑形成了天守的雏形。而在彦根城,其多闻橹在平时也作为仆役们的住所。
在城墙的转角处可能会看到一些两到三层的橹,他们被简单的命名为“角塔”,但是却在整个城堡的设计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角塔常常带有日本形式的堞口。建于大阪城西北角的橹则拥有两层相同的结构。而松本城则有一个东面和南面是敞开的塔楼,不过其并非用于军事用途,而是赏月之用。
城堡中最大的塔楼被叫做夫守[图20],其意为“高高的守护处”,而其高度也经常引人注目。
一座典型的天守至少有三层,最多的为七层,不过其外观与其真实的内部结构并不完全对应,因为人们不把在石亘内的地下结构计算在内。天守的建造起到了一下的作用:
提供一个制高点
作为守城时最后的堡垒
大名权利的象征
安全的存放之处
葡萄牙的耶稣会教士是这样描述的:
天守是他们保存财富的所在,在城陷落的时候他们会杀掉孩子和女人不让他们落入敌人的手中。 在放火烧毁天守以让任何东西都不会留下来的同时他们切腹自杀。
最早的天守,(包括毁于1601年的姬路原本的天守)并不豪华,看起来只是角塔的简单放大。但是在经过数个时代的装修之后,天守成为了大名权势的体现。没有大名的住宅会很朴素,但是也反映出了大名的经济状况。在宅第中经常使用踏踏米和屏风来在房间中形成分隔的区域[图21]
一般来说天守上的窗子会是方形的。至于屋顶,一般是以日本产的青瓦所覆盖,不过在古时候也有使用茅草的。天守最高层的屋脊两端有时会使用金属或陶鎏做成的海豚形状的装饰物,这些饰物被认为具有辟邪,防火的功效。这些饰物有时是镀金的。图22
存世的天守的外观一般是白色的,不过这并不一定是本来颜色。熊本,荒川被叫做“黑天守”的城堡则在白色墙壁上装饰着黑色木料[图23]。
7食物与水
当城堡受到围攻的时候,食物的供给是至关重要的[图24]。而食物的搜集一般是伴随敌人的进攻威胁而来的。在1587年北条氏命令上野国的奥井村把其所有的秋收粮食集中到其支城箕轮。而在1568年他也发布过同样的命令,即武田信玄进攻北条的时候,当地所有运输出去的物资都需要有北条家的证明,而没有证明的运货人会被处以钉十字架的极刑。这样严峻的法令是有其存在必要的,因为粮食的储备可以决定一座城堡的命运。比如1581年鸟取城在经历了200天围困后,城中的人几乎到了同类相食的地步[图25]。在加藤清正的熊本城出现了为了防止缺粮的最奇怪的设计。他们不仅在城堡的外庭种植果树,而且在所有日式居所中都能找到的榻榻米在这里不是用稻梗编的,而是用晒干的菜梗编的,这样当守军实在没有东西可吃的时候他们就以地板为食……在围城战中可靠的水源也是关键。
《杂兵物语》中这样说:如山城受到围攻而城中无水的话,饥渴自然而生,死期亦可预料。 在水的限量配给之下每人每天只有一勺水。
在两场武田家的战役中争夺永源的控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1572年的一场战争中,城堡的守军从架在河上的木塔中吊下篮子来取水[图26]。武田胜赖就建造了沉重的木筏顺流而下来冲垮木塔的支柱。
8日本城堡的结局
在关原大战与大阪围城战之间的年代见证了日本城堡建造和再发展的潮流。
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德川家的铁腕统治的开始。他们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幕藩”制度,即幕府也参加到了大名领地的管理之中,幕藩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国家对商业和城市的统治。其结果就是形成了日本社会城市化运动。和德川时代日本的所有东西一样,城堡的管理也要作为地方政权施政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在重建与修复城堡的同时,很多城堡都毁于了幕府“一国一城(即一国内只允许有一座城堡)”的政策。
战争结束之后,城堡周围的城下町也自然发展起来了,并成为日后日本城市的前身。商业活动在大阪和江户这样的城市十分发达。不过在19世纪中期悲剧也发生在一些旧时代的城堡身上。幕府的影响力因为西方势力的入侵而遭到削弱,废除幕府,恢复皇权的运动蓬勃开展,在那些起义中有的城堡就在战火中消失了。而重新夺回权利的天皇把注意力放在展望未来之上,作为旧势力象征的城堡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何况城堡还为可能的造反提供了帮助,比如在西乡隆盛于1870年发动的西南战争,其中还包括了一场对熊本城的围攻。在那个追求现代化与进步的时代,很多城堡都被废弃了,只有天守被保留了下来。
不是武士的武士
1忍者
忍者(NINJA),与寿司(SUSI)、艺者(GEISHA)一样,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无论是正宗日本人,或是学忍术的外国人,想象忍者的形象通常是:全身黑色装束,能飞檐走壁、跳墙越城、唤雨呼风、移星换斗,使用各种奇形怪状的暗器。此形象,虽非准确无误,倒也八九不离十[图1]。
忍者的工作,主要是为主君进行秘策、破坏、暗杀、收集敌方前线情报、搅乱敌方后援基地等种种谍报活动[图2]。由于生前必须隐姓埋名,过着见不得天日的生活,更不能留下只言片语,以免日后东窗事发,因此,日本忍者的起源,到底该回溯到哪个时代,没人敢断言。不过,忍术秘本中,留有圣德太子(5世纪末至6世纪初)身边一位名叫“大伴细人”忍者的记载。
忍者又分为“上忍”、“中忍”、“下忍”。“上忍”,又称“智”
图1忍者形象
囊忍”,专门策略作战整体计划。“中忍”,是实际作战时的指挥头子,当然忍术也得超群出众才行。 “下忍”,又称“体忍”,相当于现代的特殊部队,在最前线实际作战的忍者。
一、装束
忍者通常在新月或阴天夜晚潜入敌方城楼与宅邸,如果全身黑色装束,轮廓反而会更显突出,因此,基本装束颜色是深蓝。 碰到月明星稀的夜晚,便换成灰色或是茶色装束。有时候外面是灰色,里面是茶色,万一遭遇敌方追击,可以在途中将装束反穿过来,利用颜色错觉逃脱险境。另外,深蓝色可以防止毒蛇、蚊子等的侵袭,这是用含铁的天然染料染成的布料。
至于内裤,当然是日本传统的兜裆布(一条细长白布)。只是,忍者的束法同一般人不同,长度也比较长。他们将兜裆布从脖子缠到胯下,最后绑在腰际。如此,可以随时从脖子后抽出兜裆布, 当做绷带或绳子应急。上衣里头有许多口袋,放一些不能淋湿的火药、缝衣针、救急药(包括安眠药、毒药)等;腰带里头则放一些日用杂物。手套与绑腿中通常藏着一些暗器[图3]。
二、武器
为了蒙混国境关卡守关人员的审问,忍者在旅途中,通常是农夫打扮。因此,所谓的忍者暗器,往往是改造自农具、日常必需用品、园丁道具等。这些武器,大多是自己发明铸造,只有自己深知其用法,因而在旁人眼里看来,跟一般日用品没什么分别。这也是忍者武器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人从各种忍术秘本中,所得知的忍术武器主要有七种:手里剑、撒菱、忍刀、吹矢、忍杖、手甲钩、水蜘蛛。手里剑是飞镖,刀尖涂有剧毒[图4]。撒菱,是逃走时撒在身后的一种菱形武器[图5];忍刀[图6],附有一条长约三公尺的绳子,翻越城墙时,可以当踏脚工具,再利用绳子收回
刀鞘,临危时可以当潜在水中的通气管。吹矢则是毒针,通常藏在笛子内(有时候旅途中忍者必需扮装成艺人,因此,忍者除了必须学吹矢手法,还得练习吹笛技术);忍杖,顾名思义,是一根藏有链子、长矛、刀剑等武器的手杖;手甲钩[图7],各式各样,有装在指甲上的,有套在手背上的,就看当事者擅长哪种功夫;水蜘蛛,渡河时用的道具,平时可以叠起来藏在包。
浏览7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