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精武门的武学名家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直隶省静海县(今属天津市) 人,清末武术家。霍元甲生在一个迷踪拳世家,父亲霍恩第以保镖 为业。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在兄弟三人中, 元甲身体最弱,父亲怕他练武不成材会被人耻笑,因此不教他拳。 但霍元甲决心习武,白天揣摩父兄练习的招数,夜晚偷偷在后院练 习,终于掌握祖传迷踪拳,并超过父兄。后霍元甲以武会友,融合 各家之长,形成霍家拳,使祖传迷踪拳达到了新的高峰。1890年的秋天,霍家来了一个武林人士,说是久仰霍家“迷踪 艺”的大名,其实,他是来比武的。元卿与之较量,哪知三个回 合便败下阵来。霍恩第正要亲自上场,霍元甲旋风般地一跃而出。 霍恩第的心提了起来,霍元甲进攻如闪电,站马步稳如基石。只 几个回合,就趁对手收腿未稳之际,俯身一腿扫去,对手一下子 跌倒了。这出人意料的一幕,使大家又惊又喜。霍元甲“武艺高强”的 名声也很快传扬开去。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设擂台,声言将大败中国武 术,霍元甲与徒弟到上海应战。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需万金作 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 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 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 骨,无所惴焉!”霍元甲的凛然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 霍元甲的这一壮举为中华民族雪洗了 “东亚病夫”之耻,鼓舞了中 华民众之志气,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光。1910年,霍元甲在农劲茹等武术界同仁的协助下,在上海创办 了 “中国精武体操学校”(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 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的信念和将霍家拳公之于 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 “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 育会。日本柔道会得知霍元甲挫败英、俄大力士,很不服气,便精选 了十几名高手,来找霍元甲一试高低,但都相继败在霍元甲的拳 下。赛后,日方设宴招待霍元甲。席间,日本得知霍元甲身患 “热疾”,便介绍一个叫秋野的医生为之看病。哪知服药后,病反 而逐渐恶化,仅月余,一代武术大师就含恨离开了人间。事后朋 友们把药拿去化验,才知是一种慢性烂肺药,这是日本浪人暗下 的毒手。霍元甲去世后,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及霍元甲的次子霍东阁, 相继抵达上海任教,把精武体操会办得有声有色,威望日高,成为 影响深远的民间武术团体。大侠黄飞鸿——被后人传颂的仁义侠士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1847年生 于广东佛山,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 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武术高手,“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五岁从父习武,十二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武术。 后遇铁桥三(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碇绝技, 并在宋辉镇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 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黄麒英谢世后,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 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 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 有双飞施、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 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 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 州狮王之称。广东佛山,古称陶城,有多个历史头衔,佛山是丝织品汇集之 地,是粤剧的发源地,是中成药之都,当然,最著名的一个头衔就 是武术之乡,要寻找南派武术的源头就要到佛山。黄麒英是佛山武林界十大高手之一,但并不像电视上所说的那 样阔绰。实际上黄麒英并不想儿子长大后像他这样仅仅是一介武夫, 穷困潦倒。他希望黄飞鸿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这样就不必天天 日晒雨淋,东奔西跑,一年到头,日子还是那么拮据。可黄飞鸿既然出生在武术之乡,父亲又是佛山十大高手之一, 他想不习武都不可能。父亲也没指望黄飞鸿日后能够继承他的衣钵, 可他没想到,青出于蓝胜于蓝,黄飞鸿不但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还 把父亲的武术心得发扬光大。父亲用所得的积蓄把黄飞鸿送进了学堂,但黄飞鸿却并不专心 学习,他的心思早已飞到父亲的武功上,于是逃学,跑到大街上看 父亲的武术表演,放学时再偷偷地跑回去。那时,父亲虽然不得志, 但无疑是小黄飞鸿心目中的英雄。父亲的拳脚功夫、刀枪棒法无人 能及,黄飞鸿不想念什么书,就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凭武艺行 走江湖。从此,父亲再也没有强迫黄飞鸿学习了,也再也没有打过黄飞 鸿。很快,父亲开始为黄飞鸿感到骄傲,他发现黄飞鸿有习武的天 分,他教黄飞鸿武功的时候,他只要教一遍,黄飞鸿就会了。而当 初父亲却花了很多时间才学会。黄飞鸿不仅领悟能力强,还能够融会贯通,把各种招式的优点 结合起来。七八岁的时候,黄飞鸿就开始跟着父亲到佛山街头卖 艺了。16岁,黄飞鸿觉得自己可以去闯荡江湖了,于是告别家乡,来 到繁华都市广州。夜宿一家客栈,半夜遭遇强盗打劫,黄飞鸿赤手 空拳把手持刀棍的十几个强盗打得落花流水,一时传为佳话。这是 黄飞鸿来广州的第一次义举。此后黄飞鸿在广州继续卖艺,名声逐 渐传播开来。当时广州的矿工生活如同在水深火热当中,常常遭资本家的欺 负剥削,矿工们敢怒不敢言。听说了黄飞鸿的事迹后,就集体凑钱 让黄飞鸿开了一家武馆,黄飞鸿的卖艺生涯也因此而终结。工人们忙时挖矿,闲时跟黄飞鸿学习武艺。两年后,开始有点 名气的黄飞鸿又被果栏、菜栏、鱼栏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英雄志在四方。少年时的黄飞鸿有一个不安分的心,总渴望四 处闯荡,为开阔视野,经历更多的世面,黄飞鸿只身一人来到香港。在香港六年中,黄飞鸿凭借出众的武术,教训了盛气凌人的英 国人,震慑了恶霸黑社会,锄强扶弱,深得民众欢迎。从此,黄飞 鸿的侠名开始在香江两岸流传。六年后,重回佛山的黄飞鸿在父亲的安排下结了婚,不久又去 了广州,被广州水师聘为武术总教练。在广州当了六年的水师教练,黄飞鸿却在而立之年时遭遇丧父 之痛,于是萌生退意,辞了水师教练,把妻儿接到广州,在广州仁 安街开了一家跌打医馆“宝芝林”,门前悬有一副对联:“宝剑出 鞘,芝草成林”。黄飞鸿的医馆既授武术,又给病人看病。起初,老百姓只知道 黄飞鸿武功高强,并不知道他还跟父亲研究过中医,不太相信黄飞 鸿的医术,看病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要出人命的。所以,有很 长一段时间,黄飞鸿的医馆门庭冷落,即使黄飞鸿免费为老百姓看 病,老百姓也摇摇头,他们宁愿花钱去正规医馆。直到有一天,黄 飞鸿医好了一个特别的病人,局面才逐渐好转。原来,当时威震四方的黑旗军统帅刘永福得了一种脚疾病,奇 痒无比,求医无数,也没治好。刘永福仰慕黄飞鸿的侠名,一日,他有空来黄家拜访黄飞鸿, 谈话间说起了自己的苦恼。结果,多年的脚疾还真被黄飞鸿治好了。刘永福惊喜万分,称 黄飞鸿是华佗再世,又赠送了一块写有“医艺精通”字样的木匾, 大力宣传黄飞鸿的医术。来“宝芝林”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超过了来拜师学武的人,医 馆里到处都能听到老百姓唤“黄师傅”的叫声。在广州只有一个“黄师傅”,那就是黄飞鸿。黄飞鸿非常喜欢这 个亲切的称呼。在为老百姓看病的时候,黄飞鸿从来没有马虎过,同时也很仗 义,遇到穷困的病人,黄飞鸿便不收他的医药费。在广州的老百姓离不开黄师傅的时候,黄飞鸿却又要走了。此 时,已经是黑旗军的军医官、福字军技击总教练的黄飞鸿,再一次 燃起了他报国的愿望,1894年,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 略军,黄飞鸿随刘永福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南。不料,刘永 福护台失利,黄飞鸿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广州。历经世事沧桑的黄飞 鸿心态开始平静,从此只悬壶济世,退出武林,不再收徒弟,不再 传授武艺,并在“宝芝林”门前张榜说:“武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广东的武林,没有了黄飞鸿,顿时寂寞不少。又过了 20年,黄 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享年77岁。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己任,经其门人林世 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 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虎鹤双形,虎形 练气给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 形练精与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 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 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 东南亚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 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内容之一。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 称一绝。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 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 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 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受女弟子 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 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 遍布粤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 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 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迄今为止,黄飞鸿的系列电影已拍了一百多部,这一百多部电 影也经历了波澜起伏,但是这样的波澜起伏却是螺旋式上升的,正 是这样的“上升”,黄飞鸿的影响力也一次次实现了飞跃性的传播效 应。在他身上忧国忧民、仗义执言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大概很少 有人去考究真实中黄飞鸿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百多部电影已经给足了人们的想象力,关德兴、刘家辉、 李连杰、赵文卓、成龙等这些因为演黄飞鸿出名或因为演黄飞鸿而 更加出名的大腕明星,已经将黄飞鸿的形象演绎得“出神入化”,一 谈起黄飞鸿,人们立刻想到的是:武术高手、舞狮狮王、药行泰斗!
浏览4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