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来说,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武术理论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传授相关武术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和学习视图知识,更好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中,大学生是主要的教学对象,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和认知能力,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目前普通高校传统武术理论教学来说,课时数太少甚至没有。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多数院校对武术理论课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理论课安排时数较少,授课质量也相对低下。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及武术教师并没有在理论课的讲授方面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也是我国大学生武术理 论知识欠缺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于高校传统武术理论课教学不重视还从学生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中体现出来。书刊、影视是学生认识武术的主要途径,通过理论知识传授和武术教材自学来认识武术的,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现实中那些影视、书刊对武术的描述是虚构、夸张的,不能够客观地对武术进行描述,因此武术本身的真正内涵是不会通过这些途径反映出来的,这对于学生对武术的理解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传闻的“功夫”影视中的技术和功法盲目崇拜便是这种情况的结果。学生之所以很少通过视图来进行武术自学,其原因是学生不具备较高的识图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各院校要高度重视对武术理论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对武术理论的审图认识。一直以来,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所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即教师来教学生来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基本上是武术套路技术,而专门武术理论的教学很少涉及。这就使得人们不能够全面地认识体育教学,从而片面地认为传统武术教学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教会学生相关的武术技能,所以自然而然地就会忽视武术理论的教学。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对武术的学习不仅包括对武术技术、技术理论的学习,还包括通过学习武术,来进一步学习、 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中国传统武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中华民族的政治、军事、文学、宗教、哲学等整个的思想文化相融合,有着非常雄厚的理论基础。因此,高校传统武术教学应该增强对武术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将其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重术科轻理论的现象非常突出,再加上传统武术教材各有不同,甚至缺乏,这些都使得传统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传统武术教学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选用武术教材的合理性较为欠缺

教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载体,每位高校学子都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来达到使自身素质提高、潜能得到开发和发展的目的。教材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高校武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起最基础、最直接的媒介作用的就是教材。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现阶段的教与学来说,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不可缺少。中华武术不仅包含着众多的实践项目,还包括精湛无比的理论知识,这些内容与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民 族的传统文化,在学习武术时一定要对其理论研究较为重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 验对人们的认识非常重要,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要想将社会上诸多的异端邪说等伪科学辨别出来,使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将这些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从教材内容方面来说,高校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初级太极拳、三路 长拳、棍术、剑术等,这些套路各个动作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性,单个动作较多, 每个套路都由四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又由十几个动作组成。套路编写太长,对于高校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困难。我国各类高校武术教材都有着不同的版本,这就加大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难度。通过对高校武术教材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其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内容过于陈旧,体系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但在我国高校中,一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只是对以前内容的研习,并没有在教材中纳入新 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更没有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追踪研究。除此之外,教材中所阐述的一些技术、方法、裁判等知识早已过时甚至错误,这与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和教学要求是不相符的。同时,教材自身的结构设置也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没有包含应有的主要内容。

  • 教材质量低下


目前,虽然传统武术教材有着很多种版本,但大体上都是相似的,并没有出现公认的最好版本。在我国传统武术教材中,很多章节的设置,甚至整节、整段的内容都是完全一样的。在高校自编的传统武术教材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甚至非常严重。

  • 教材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


传统武术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有普修课课程、辅修课课程、专修课课程,但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课程的设置就比较复杂,表现出了由浅入深、针对性强、循序渐进的特点。课程设置的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也是不相同的,必须与设置的课程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不同课程的教材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要 根据各自的培养任务和目标有所侧重。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各大高校的武术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及教材的选择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四)传统武术考核存在问题

通过进行传统武术考核能够反映出传统武术教学的质量以及获得的教学效果。 因此,要建立起合理的考核制度。全面、客观、公正、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兴趣,也能够促进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考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考核内容缺乏整体性,较为片面


学生的演练水平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考核内容的主要依据,但这种方式没有对那些平时积极参与锻炼,但在武术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态度方面以及身体 素质较差的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考核内容表现出了片面性,这对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武术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那些具有一定武术基础,但平时上课不努力的学生的惰性也得到助长,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全面的评定和检查。

  • 在考核形式上,缺乏对武术理论的考核


没有重视武术理论考核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武术教学“重技术、轻理论”,内容比较单一。

  • 在考试的形式上,采用传统考试方法


传统考试方式是现阶段诸多高校常采用的方法,也就是说,由任课教师对所教授班级进行自评,在传统武术成绩考核与评定方面也同样采用此种方法。这种考试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如考核与评定的标准和尺度不平衡、人情评分等。由此可见,由于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原因,传统武术教学考核方法存在着诸多局限,这很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激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 积极地学习和对武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武术的发展,在传统武术中延伸出来的武术套路、武术散手等项目得到了迅速发展,《武术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使得武术竞技套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武术,武术被列为大、中、小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系)的专、选课。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大多数武术学习却以从传统武术中延伸出的武术套路为 主,如长拳、南拳、太极拳等套路,而针对传统武术学习的却很少。高校对武术选修课的学习也仅限于学习初级长拳,对传统武术的介绍却很少,以至于选修过武术的学生觉得自己学过武术,却不知传统武术的存在。而在传播三路长拳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掩盖了传统武术的实用性与技击性,使得传统武术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处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边缘。

(二)传院武术受到外来体育项目的挤压

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传统武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以另一种健身、娱乐 等特色体育运动出现于人们眼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席卷而来,同样具备健身、防身等功能的其他体育活动如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从前少见的运动项目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学习武术的选择添加了更多的选项,给传统武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传斑武术的传承者匮乏

传统武术是以师承或者家族传承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封建思想中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思想禁锢,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播或普及受到了极大限制。在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中,老师傅会在徒弟中找一个符合自己条件的人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承者,造成了传承人数较少。 因此,高校中得到传统武术真传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传统武术失传或正在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传统武术缺乏创新

在冷兵器时代,传统武术作为人与人斗的重要手段,使得它的地位可谓是辉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自身技击性与实用性的特点也逐渐退隐,传统武术也随着自身的优点被掩盖而埋没,因此,传统武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缺乏创新也是其在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着的巨大困境。

浏览3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