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是习武和传播佛教的重地,佛教先于少林武术。少林寺初 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元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传教而建的,随后便 成为了习武的场所,二者在相对独立 发展的同时,也得到相互地渗透。佛 教向少林武术的渗透是以禅宗为主体 的。“佛”字是从印度梵文翻 译而来的名词,如果音译就是“佛 陀” 两字。它的意思是 “觉者”,包括自觉、觉他和觉行圆 满。而禅,音译“禅那”,译有“思维修行、弃恶、功德、丛 林”等,通常译为:静虑,而“静 虑” 一词,来自于《瑜伽地师论》的 一句话:“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曰静虑”。其实质起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拈花示 众”。再通俗化的解释:“禅”就是让我们不要胡思乱想,把念头集中到一 个地方,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能力我们认为:“禅”字至少有三种含义, 即修持法门、修持境界和佛教的代名词等。自北魏孝文帝起,跋陀便以少 林寺为道场,向弟子们传授小乘禅法,使少林寺起到禅宗统帅的作用,构 成了第一次中印文化的交流,并逐渐形成中土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由 此可以说,“禅”产生于印度,而禅宗却诞生于中国。继跋陀之后,又有达 摩高僧来到中土弘法,专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不立文字”的原 因就是要摆脱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及翻译中出现的误差,扫清人们认 识上的错误,只靠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以领悟宇宙的永恒,自 身具有的佛性。这就构成了中印文化的第二次交流。那么,在中国佛教史 上为什么会出现达摩的地位和影响高于前者的现象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印度的禅学与中国人的认识、思维、习惯相结合。总的看,禅宗修炼全凭 自身体验,这种方式、方法与习武是相通的。在习武实践活动中,绝大多 数人是将少林武术的特点归结为“拳打一条线”,或“一力降十会”上,其实这些只是表象,而实质是它的禅宗理论问题,也就是即身成佛的“顿 悟”根据史料和自身习武的体会,我们将禅宗与少林武术修炼方面的关系 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佛教礼法与少林拳礼的结合佛教的礼法有多种,其中合十礼和单掌礼为佛家的根本礼法,在遇人、 遇事时皆以礼相待。无论是单掌还是双掌均至于胸前,头稍低,闭目,取 站位、弯腰或盘膝位,以表虔诚。佛家的礼法,被称为修持之道,对建立 和形成人生观、心理观、世界观、健康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少林武术的 “抱拳拱手礼”是对佛家“合十礼”的一种变异。佛家的“合十礼”是两 掌十指相合,寓意掌心、人心和佛心的融会,不宣自明。而少林武术的 “抱拳拱手礼”,一拳一掌构成武术的基本手型,二者相抱,表示五湖四海 皆兄弟,团结互重。在对练或交手时还要说一声“请……”,试图摒弃门户 之见。单掌礼是在手持器械时使用,一般是根据个人的习惯,一手持器械, 另一手做单掌礼。自1986年起,武术教育中实施了统一的抱拳礼规定,要 求:并步站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其余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掌心 掩贴右拳面(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左指尖与下颊齐平,右拳眼(虎 口)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 -30厘 米,腋下角约为45度。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并 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喻武,“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来, 屈左大栂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拢喻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武术。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行抱拳礼时,要求将两上臂的腋下角控制在45度左右, 具有招架防御后的进攻作用。习武者不以握手为礼,意在避免对方猜疑, 更避免对方可能暗藏杀机。实践证明:学会施“抱拳礼”只需要顷刻时间, 而学会“抱拳礼”中的武德,并付诸行动得需要终身修炼。可见,佛教礼 法与少林拳礼、与中华武术礼节的相互影响。“以礼始,以礼终”是佛家和 少林武术最基本的礼法和持戒要求。可谓是:拳掌结合抱拳礼,经常体会 其寓意。正规场合要做到,谦虚礼让都受益。

佛教禅宗的人门功是修禅。修禅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个基 本层次和参禅、坐禅和禅定三个主要环节。初禅,是阻断欲界烦恼,通过 觉、观、喜、乐、一心五个分支来实现;二禅,是舍弃觉观带来的“中间 定”状态,通过内净、喜、乐、一心四个分支来实现;三禅(乐俱禅),是 舍掉过失,通过舍、念、智、乐、一心五个分支来实现;四禅(不动定), 是舍得贪、苦、乐的念头,通过舍、念清净、不苦不乐、一心四个分支来 实现。参禅是指坐禅和禅定的全过程;坐禅是指参禅时所采用的静坐方 式;禅定则是指在修禅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安静状态。修禅的层次很多, 其境界也不同。《禅门经云》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 禅,坐见本性为定”;六祖慧能这样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坐禅是一切入静法的基础,其姿势为盘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恶,摆 脱迷误生死的妄念,达到安住不动的境界。到了陈朝临齐宗盛行,改用参 禅的方法叫作参话头。就是抱定一句没有意味的话头,如“念佛是谁?”或 “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不论行、住、坐、卧总是咬定这句话头, 丝毫不放松,极力参究,自有豁然贯通,心境开明的一天,就是悟道。这 种禅宗法门,简单直接,所以到今天我国临齐宗仍然沿用此法。而少林武 术的人门功是坐功,以排除一切私欲杂念为基础的。一个坐禅、一个坐功 在方式、方法和作用上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是二者的天然巧合。关于 禅定的坐法有多种,但是在少林寺最有影响的要算“止观派”和“壁观派” 两种。建寺之初,少林武术信仰的最初形态就是禅定,由印度高僧跋陀所 传授,其中小乘派佛教就属于止观派。止观是扫除杂念,以使专心一境的 方法。可供参考的方法有系缘守境止法、制心止法、空观法和假观法等。

当时得法者主要有僧稠、慧光、道房等一代大师;而达摩所传授的为大乘 派佛教,属于壁观派,并构成第二次中外文化的交流。壁观派即外止诸缘, 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以阻碍种种杂念的干扰。得法者主要有慧可、僧副、 道育等一代大师。其中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成为修炼少林武术的重要 精神支柱。少林古老的“十禁约”中第二条规定“禁异思”,强调出家人要 少思寡欲。通过坐功可以实现一个人从俗家到出家“脱胎换骨”的超越。 那么,“脱胎换骨”又是怎样的状态?笔墨是难以形容出来的。大概功夫达 到纯熟的时候,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吸气息也几乎断绝。这时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 界,这就是悟道的光景。少林寺的禅堂是专门为僧人坐禅修行的核心场所,今天寺院还一直沿 用着“打禅七”的规矩。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少林寺都要例行开启禅堂, 举行“打禅七”的静修。禅七期间,禅堂外和各条主要道路上都张贴告示: 禅七期间,轻声缓步;各种进寺车辆也要停在远离禅堂的通道;外人不得 进禅堂,僧人不准出禅堂;小病在禅堂里面休息几支香的功夫,大病则要 由班首执事们在一起商量后才能出去。所以,在禅七开始之前,僧人们都 要到方丈那里告一个生死假。“打禅七”采用自愿报名的形式,只要进人禅 堂,不满49天谁都不能出来。进过禅堂打七的僧人,走出来的时候,都会 收获敬重的目光。释永信大师曾凝重地说:“出家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 寻找清净和解脱,少林僧人不是外界看到的就会练几套拳而已,我们是要 做修行和学习的,每个人都要精进”。

无论是禅宗小乘,还是禅宗大乘,都是以禅修心,以静养性为目的。 这种静而不动的参禅宗法,限制了众僧的肢体活动,加之少林寺地处深山 丛林之中,当时人烟稀少,猛兽成群,出没无常,直接威胁着寺僧的生命 安全。这种自然环境为少林武术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健康与传教的 双重需要下,僧众开始根据自身的体质特征,参照山林禽兽之动作(如鸟 飞、猴跳、虎扑、鱼跃等)、人们劳动生产之动作(如锄地、犁地、背袋、 推车等)及寺僧佛事动作(如点灯、上香、拂尘、拜佛、敲打佛器等),结 合民间武术动作,创编了一些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方法。由此我 们认为: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保护自己为第一前提的,至于护院、军事、 政治目的都是后来的事情。佛教历来有:无戒不为禅,无律不成宗;无戒无律,则禅宗不立的说 法。将戒律视为禅宗之最根本和最基础,并不断丰富,每一次戒律变革都 是佛教的结集与革命。戒主要指发自内心或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律主 要是指必须遵守的规定,包括具体的行为准则及违法它时的惩罚方法。但 实际上,到后来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人们对二者并无严格的区分。戒律 是佛门宗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僧徒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 婆夷)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五戒”到三百四十八戒等,它涉及信徒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佛教从善去恶、正知正见的道德要求。 第3讲中已涉及佛教“五戒律”和少林武术“十禁约”的关系,在此不再 赘述。本讲仅以影响较大的“觉远第一宗法”为例加以阐释。觉远和尚为金 末元初严州(今浙江建德)人。他是继福裕禅师后颇有声望的一位高僧, 在少林武术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据 《中国体育史》记载:“觉远根据罗汉十八手,推衍、变化增益为七十二手, 后又和李臾、白云峰一起复融旧时宗法,而创增为一百七十余手' 为确保 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在“十戒约”的基础上复立了少林习武“十戒约”, 从而有效地促进明代少林武术的中兴。明代少林寺被人们认为是习武人数 最多的时期,武僧多达万余人,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术高手达800余人。正 德年间,少林寺已“博名天下嘉靖三十二年,少林僧人参加了江南御 倭之战,“骁勇雄杰”,战功显赫(至于少林“抗倭”的性质另题再论)。 这不能不说“十戒约”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因此,被誉为“第一宗 法”。

浏览8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