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推广体育案中又提出要加授武术, 并开始讨论学校武术的教材问题。北京体育研究社因此在1919年4月,呈 请教育部规定武术教材,并陈列了计划中的武术教材体系。1920年9月,北京体育研究社提议“请设国立体育学校案”及“请将 武术实行加入正课案”,由北京教育会代为提出。最后设立国立体育专科学 校的议案通过,武术设为正课的议案暂缓决议。1923年12月,北京体育研究社建议教育部“请饬各省教育机关转饬各 学校于体育一门除教练运动方法外应兼授体育理论以明体育原理而宏体育, 同时公函各省教育厅”。1928年,北京体育研究社组设北平市国术馆后,继续关注学校武术教 育。九一八事变以后,教育界纷纷组织义勇军,北平市国术馆于1932年呈 教育局,将国术列入义勇军教练内容。
1932年8月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在会议召开之前,北 京体育研究社就致电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邀请参加这次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国术代表很多都与北京体育研究社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使得北京体育研究社在这次大会上显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褚民谊是北京体育研究社名誉社长,是这次大会的筹备主任;张之江,北京体育研究社名誉社长;吴 鉴泉,北京体育研究社国术教员,在上海教授国术;徐致一,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担任上海精武体育会教员;吴图南,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任中法 大学学院职员;王耀东,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北京大学体育主任;刘希 哲,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财政部委员;马子贞,北京体育研究社名誉社 长;徐炎之,北京体育研究社教员;陈泮岭,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河南国术馆馆长;谭梦贤,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训练总监部部员;王志群,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行政院参事;陈照丕,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王毅侯,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中央研究院会计主任;王石卿,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 王景之,北京体育研究社社员;黄祥麟,北京体育研究社体校毕业生;吴俊 山,北京体育研究社名誉社员,中央国术馆教员。加上直接来自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强云门、王仲猷、黄健侯、李剑华,这样的阵容使得北京体育研究社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话语权得以体现。1938年7月,北平市国术馆呈请教育部注重大中小学三级体育课程标准中的拳术与刀剑器械练习,并申请把国术作为体育科目中的独立一科,增加国术教学钟点。教育部回应:体育课程钟点为每周三小时,国术占一小时, 日后如果添设少年团应加一小时共四小时,且体育师范课程中国术已经列入。后新民会组织少年团,请教育部据分配课程,以便开始教练。北京市国术馆趁机呈请教育部根据以前的指令在分配少年团课程标准时,增加国术钟点一小时。北京体育研究社对促成国术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武术进入学校的最大推动者。除了北京体育研究社以外,其他团体和机构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中 央国术馆作为统领武术的专门机构,必然也关注学校体育。
(三)武术师资培训
武术要想得到普遍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的武术师资,武术团体与机构通过创立一些体育学校或者开办武术师范班的形式培养师资。
- 北京体育学校
北京体育学校的前身是1917年成立的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 1916年,体育研究社主任许禹生到济南考察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后感受颇多。 同时,京师学务局的剑芸生在考察了日本以及我国江浙一带的体育状况后, 也感觉北京各校的体育相差很远,因此考虑在北京各校进行体育改革。而改革的第一要素就是体育师资的培养,于是就有了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的成立。1920年春经教育部审查批准改为北京体育学校,许禹生被推选为校长。讲习所开办初期,原定修业年限为一年,但是因为应授的功课不能完成,旋改为一年半。等改组为体育学校后,学制先为两年,后改为三年,以期学生能适应各方之需要。体育讲习所第一班毕业学生二十八人,第二班毕业学生十三人,都在北 京公立中小学充当体育教员。北京体育学校第一班毕业学生二十人,都回到本省充任中等学校体育主任或者教员。第二班毕业学生二十人,均充当北京各处体育教员。北京体育学校的毕业生大多进入了中小学校,担任体育教员,部分解决了武术师资的缺乏问题。
- 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的名称前后有所变化,最早是1933年张之江创 立的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接着改名为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后来简 称为中央国体专校或者国体专校、国体。抗战时期,迁到长沙后改名为国立 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42年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46年, 迁到天津,1949年天津解放后,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合并,改为河北师范学院,校址迁石家庄。张之江当初创办传习所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兼长体育和国术的 教员,以解决某些学校的资金和人才问题。因为,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 教育部要求各校增加国术的通令无法真正实施,很多学校没有经费再去聘任 一个专业国术教员。第二个目的是希望通过传习所,在体育界和国术界之间 开一条通路,增加彼此的了解。因为中国的国术界对体育毫无所知,中国的 体育界对国术也不知为何物。第三个目的是希望可以培养年轻人尚武的风 气,从而有助于造就一个健全的民族。国体专校学制初定为三年制专科(考生资格为高中毕业),后来增加五 年制师范科(考生资格为初中毕业)。该校强调国术、体育、军事三者并重,课程分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包括国术理论、国术史、国术教学法、教育概论、体育原理、运动生理学等科目。术科包括国术类、体育类、军事训练和童子军三类。国体专校所培养的是体育与国术兼备的师资,其毕业生遍布各省市甚至海外。例如吴文忠曾在云南省立体专、台湾省立师范学校、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张震海后去美国学习并任教,李锡恩曾任教于新加坡道南学校、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张俊民曾任教于安徽省怀远县淮西中学,张镜涵曾任教于沈阳东北工学院。
- 其他师资培训班
除了一些专门的学校,很多武术团体也通过办师资培训班的形式培养师资。北平市国术馆虽然有民众班、普通班以及高级训练班,但为了造就专门人才,特设立国术专修班,两年毕业,招收高小以上程度学生入学。考试分体能、体力、检查身体、表演、口试、笔试六项,结果正录取20名,备录取9名。课程分四学期分配,除以太极拳为主要科目外,第一学期课程为罗汉行功法,专为练习学生身体,次为岳式散手、少林长拳两种,首先使学生肢体灵活,动作敏捷,作表演之练习;其次练习对试的方法,作比赛的准备;再次为攒跤,专门练习应用对试,使中国损跤得以发扬,复加授学科两门,讲解国术的各种原理与生理卫生。第二、三、四学期则添授各种应用手法、擒拿法、八卦通臂与国术史等。北京体育研究社为了增进京师中小学教员的体育学识,于1922年暑假举行夏期体育讲习会。1923年夏,与北京教育会合办夏期体育讲习会,所需经费则由两方各担其半,来就学者多为各中学校教员。1923年9月,夏期体育讲习会附设小学体育研究会成立,并开班教授武术。
从1924年暑假开始,北京体育学校举办夏期体育讲习会,由学生办讲习体育,为期三十天,是当时的创举。这些短期的讲习会对学校武术师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1931年成立的湖南国术训练所,深感武术人才缺乏,为普及国术教育起见,特组织师范班,招考学生,予以长期训练,养成专业人才,毕业之后,介绍到各县,扩大武术教育,促进民众国术化。师范班学员都是全省各县选送的初级中学毕业生或者有相当程度的学员,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各机关团体教授武术。武术社团与机构除了直接培训武术师资外,其拳师常常被邀请到学校中教授武术,以缓解武术师资的缺乏。例如上海精武会、北京体育研究社、济 南武术传习所,以及后来成立的国术馆系统,都先后应一些学校邀请,派员前往任教。
浏览1,2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