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舞蹈

武术舞蹈也是学校武术的一项内容,提倡武术舞蹈最早的该是精武体育会,精武会借助武术的动作,配以粤乐,编成了很多武术舞蹈。最早的有陈佩弦编的滑稽舞,因为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于是“再编一庄舞,曰’武 化’,曰’剑舞’,曰’女子凤舞’,为学校教育之舞”①。精武会所编的武 术舞蹈不仅在精武会的宣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被认为是非常适合在 学校中推广的,所以一些精武会派员教授武术的学校,以及精武会的学生会 员中,学习武术舞蹈就成了一项重要内容。除精武会的武术舞蹈外,北京体育研究社也创编了一些国技舞蹈在学校 中推广。北京体育研究社办的刊物《体育季刊》刊出了其编的国技舞蹈, “于国技各姿势内选优美娴雅者,按舞蹈之作法以成之”②,并指明了学习的程序,先习单式,然后练习各节,共三段二十三式。并认为第一节起始舞适 合于小学五六年级。第二节则为赏月舞,适用于初中学生。可见武术舞蹈被 认为是一种比较适合于学校的武术内容。一向反对武术花拳绣腿的唐豪也承认中国的花拳绣腿都合乎舞蹈的姿 势,而身、手、腿、步的图案式,也饶有舞蹈的意味,所以中国的花法套数是中国实用武艺之外的一种武舞,如不说击剑而说舞剑。若从这个观点来发扬它、研究它,倒是一种不可以鄙弃的体育活动。

(五) 武术技击在学校的情况

作为完整的武术体系,武术技击练习是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武术的精华所在,但是在民国时期有关学校武术实施武术技击练习的资 料并不多见。甚至很多人认为武术“施之学校,或可减去对手”③。以至于 在第六届全运会以后,唐豪对中国学界花拳绣腿盛行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


  • 罗啸墩.精武内传[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 张家顺.国技舞蹈二则[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9卷.北京:中国书 店出版社,2008

  • 张四维.改良拳术之我见[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9卷.北京:中国 书店出版社,2008认为教育界并不是真的提倡武术。其实武术技击训练是否适合学校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武术从一开始是 以体操的名义进入学校的,至于体操,是不讲技击价值的。后来武术被列为 学校的正课,但是也仅仅是体育的一个项目而已,对武术的评价也仅仅是从 健身效果以及教育价值等方面,武术的技击价值在学校中并不被提倡。但是 该用什么态度对待武术的技击呢?对此,唐豪曾说:“我们提倡武术,虽说 专为体育,但应用法却不可不知。因为应用法是武术体育的特点,并且与教 学兴趣有很深的关系。”①这两句话说明虽然在学校中提倡武术的目的是因 为它的体育功能,但是武术的技击作用是武术所特有的,而它的技击作用对 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作用很大。

  • 对于学校体育与技击的关系,向恺然的态度可以通过他对日本柔道的态 度表现出来。向恺然对日本柔道改造成功极为赞许,他说:“如日本嘉纳治 五郎之提倡柔道然,不二十年已遍及全国,取日本旧有相扑家之势力而代 之,日本柔道,陈理不取高深,尤不取毒害人之手法,故东京讲道馆,日聚 百人,相与搏击于一室,绝未闻有重大伤害之事,有振敝起衰之功,无违法 犯禁之惧。”②从向恺然对日本柔道的赞许中,可以看出他对拳术普及的态 度。拳术如果要在学校进行普及,那些可能引起重大伤害的动作一定是不合 适的,因此需要对武术技击进行一个改革,让技击与学校教育价值不相悖, 有振敝起衰之功,而无重大伤害发生。1931年,金一明在《中国技击精华》“缘起”中指出:“良由国府诸 公,提倡国术,因鉴于处此武装和平时代,不得不借助研究体育之嘉名,以 唤起民众尚武之精神。上行下效,一唱百和,发之于言,笔之于书,均目技 击为强身利器,避却拳术为格斗之技能。倘长此相沿,年久月深,或仅采取 技击中之一二姿势行功,以作锻炼身腰之具,其他绝技,或均弃如敝屣。 噫!误矣。”③金一明的这段话反映了当时武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强调武术。



  • 唐豪.武术的研究[M] 〃向恺然,陈铁生,唐豪,等.国技大观.上海:上海书店, 1923

  • 向恺然.我个人对于提倡拳术之意见[M] //向恺然,陈铁生,唐豪等.国技大观.上 海:上海书店,1923

  • 金一明.中国技击精华[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18. 的强身健体功效和忽视武术的技击价值。借用体育之名,让武术成为唤起民 众尚武精神的工具,以体育之名,武术成为学校体育的内容,武术仅仅是属 于体育而已,它的体育以外的价值也就被忽略了。当以大刀队出名的十九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因为表现神勇而声名远扬时, 社会上一下子出现了武术救国热的现象,很多人宣扬武术可以救国,大刀可 以救国,这个时候讲武术的人注重武术的实用技击价值,很多学校也组织了 大刀队。但是很快人们就意识到大刀队在战场上的作用仅仅是一个特例而 已,在洋枪火炮为主要战争手段的时代,武术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1932年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以后,关于武术教育价值的讨论越来越多, 其关键就在于武术的真正价值是技击,还是精神与健康。许禹生认为武术是 养成人格的最好运动材料,其副作用是好勇斗狠,争论短长,杀敌致果。他 批评当时提倡武术的人只注意武术的副作用而忽略了武术的真价值。提醒武 术的提倡者不能忽略武术在教育上、体育上的真价值。同时指出,学校在推 行国术的时候,由于师资缺乏,很多学校聘请了一些老拳师担任教授,这些 老拳师因为不懂武术的教育与体育价值,只注重武术的技击价值,甚至好勇 斗狠,造成很多教育家对武术的抵制。例如在1935年7月29日中华全国体 育协进会组织的讨论会上,张伯苓就认为国术门户分歧,不合科学化、教育 化.对于武术的价值,沈维周等人也认为“现时国术作用既变,在体育而不在技击”①。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似乎没有理由去教学生杀人的技术。而中国武术因为始终没有完善的护具,容易产生危险,所以在学校中很难推广也是正常的。而花法套数,因为是一种配合而成的假式击打术,不易有致伤残的危险,且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在学校中更容易推广。


三、学校武术的效果

表面看来,民国时期关于武术的议案很多,提倡武术的呼声也很高,但① 沈维周.为体育讨论会之国术体育问题敬告张伯荟校长[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 献集成:第16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279实际上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开展状况并不理想。民国期间,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央国术馆等机构都对学校武术的开展状 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武术的效果并不理想。1924年6月, 北京体育研究社对京内外40所中等以上学校的体育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显示:有21所学校设置有国技课,13所学校没有设置国技课,5所学校把 国技作为课外活动或课间操,还有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曾把国技列为正课 但是后来改为徒手球术。从调查状况来看,依然有很多学校没有设置武术 课。至于有的学校本来列入正课后来又取消的情况,说明武术在一些学校中 不受欢迎。当然设置有武术课,也并不代表武术开展得好。资料显示,有的 学校即使有国术课程的规定,但是学生能专心学习武术的人寥若晨星,再加上教师学识浅薄,很难被学生所认可。1929年,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说:“幸教育部颁各校添设国技之 令,本校因亦有此教师一人,既赵师鑫洲也,心窃喜,从之习,故未审其艺 之奚若;当是时,同学习者甚少,率视为课外事,偶尔上课,不过敷衍了事 而已。”①又说“现各校虽有武术一科,亦不过等于具文,学者寥寥几人, 所谓粉饰门面,沽名钓誉者也;不知武术不惟可以强健躯骸,且功到纯熟之候,能以一敌十,以十敌百,正能养其卓绝精神,雄伟侠勇肝胆”②。这段话说明一方面武术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很不理想,练习武术的学生很少,甚 至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另一方面,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武术的真正价值。1931年中央国术馆对南京市各校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各中等学校课程已有国术训练者,实居少数,其他中等以上或以下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1934年9月1日《北平市政公报》训令中也提道:“近闻北平市中等学校中如市立师范及市立中等学校原授有国术一项者,自本学期起乃竟停止,似与政府提倡实验国术之意未能了解……”③所有这些调查结果都表明,学校武术的开展不理想。

浏览1,1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