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练体,下编是习用。上编第一、二 章主要讲太极无极之学,包含阴阳、太极、五行理论。从第三章到第九十六 章,主要讲解太极拳每个姿势的动作要领。下编是“太极拳打手用法”,主要讲解太极拳的攻防方法。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每左右转身,均以开合相接,势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孙禄堂认为练太极拳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 第一阶段初层意思,练拳时好像整个身子沉入河水之中,两足犹如陷入淤泥 里,两手及躯体的动作都像遇到水的阻力一般;第二阶段二层意思,总的感觉仍如第一阶段,只是两足似已不在淤泥里,能够浮起,如善泅者,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三层意思,好像整个躯体已钻出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 灵,两足好像在水面行走,只要心中稍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到此种程度,说明已练至一定功夫了。
2.王琴斋(1885—1963),原名尼宝,又名宇僧,后用名芸斋,生于河北 深县魏家林村。王苗斋幼时瘦弱多病,八岁时,家人送他到形意拳名家郭云 深先生处学艺。当时郭云深已年迈,本不想再收徒,但是在另一亲戚的极力①孙禄堂.《太极拳学》自序[M] 〃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178 -179.说服下,破例收下了他。且因为郭云深的儿子刚刚坠马身亡,于是罗斋入住 郭家。他聪明过人加上锻炼刻苦,郭云深对其喜爱有加,倾囊相授。常常郭 云深坐炕上搭手传艺,王琴斋则立炕下站桩换劲。郭云深通过查看脚印的湿 润程度监督他训练,要求极其严格。郭老教别的学员拳套招法,独不教王琴 斋,但是王萝斋却在站桩中领悟了形意拳的真髓。王萝斋十三岁时,郭老去 世,他训练更加刻苦,每天带干粮和水到林中练功,数年后,功力大增。1902年,王萝斋经人介绍投军,开始读书、工书法、习诗词。这就是 王萝斋虽然幼时没有读书,却又善文字的原因。1913年,王萝斋被陆军部 聘为武技教练所教务长。1918年武技教练所因政局变动停办,王琴斋负笈南游。在少林寺他访得“心意把”的传人恒林和尚,与其切磋武艺数月。继 而拜见“心意派”巨匠解铁夫,并拜其为师。朝夕相处一年有余,拳技大 增。随后,王萝斋游历大江南北,使自己无论是在拳理还是技术上都更加趋于完善。1925年,王罗斋路经淮南,遇拳术名家“心意门”巨匠黄慕樵先生,从学“健舞”。与此同时,王琴斋悉心研究拳理,最后创造了以形意拳为基础,摆脱拳套束缚,“重意弃形”,以站桩功为本的讲究实战搏击的意拳。1928年他著《意拳正轨》,1937年完成《大成拳论》初稿。意拳“举 '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①。当时王芸斋的朋友张 玉衡先生请以“大成拳”名之,意思是集我国拳术之大成。王萝斋也在自己 的著作中解释道:“而友人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签以’大成’二字为 吾拳,欲却之而无从焉,听之而已。”②所以意拳也称为大成拳。1939年, 北京四存学会技击班因为人员太多搬到了东四弓弦胡同,登报欢迎武术界人士光临,以武会友,共同研究拳艺。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意拳作为一个崭新的拳种在北京流传开来。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王萝斋指出意拳练习应经历站桩、试力、试声、自卫、技 击桩法、神意之运用、力之运用七个步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他反对拳术套路和固定招法,而是特别注重站桩。他创造的桩式有二十多种,按形式
①② 王萝斋.意拳要述[M] 〃刘涛,李全有.意拳拳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1, 19.
可分为站、坐、卧、行走、半伏等形式,按其作用可分为技击桩和养生桩。王爹•斋实用的拳学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拳道中枢》中,他指出拳道的原则在于不管是练习还是技击中,“须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①。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力不破体。关于虚实,他认为:“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蛇猛兽蜿蜒齐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的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中之实;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之虚。”②与敌交手时,意拳要求身无定势,手无定形,步无定位,审时度势,随机发力。王琴斋的养生桩因病设式,因人而异。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情等各种条件对设式都有影响。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条件,考虑采用不同的姿势、不同的运动与休息的时间间隔、不同的身体负荷。养生桩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个体特点,充分考虑了人体的生理机制,顺其自然地使从事锻炼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从王萝斋的健身养生理论中可以看出,他吸收了人体科学的理论。王萝斋是卓越的拳学改革家和理论家,著有《意拳正轨》《习拳一得》 《拳道中枢》《站桩漫谈》《意拳拾粹》等文章和著作。
(三)武术大家在武术转型中声音微弱
民国时期,提倡武术的声音似乎很高,但是资深武术家的声音却很少。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拳种主要为形意、太极、八卦。但在武术的转型过程中几乎听不到这三个拳种代表性的拳师的声音。1932年8月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这是一个武术与西方体育大讨论的好机会,“会议之目的,本振兴一般体育并提倡国术为主,唤起新体 育家,不要专注田径赛,以及球类等之选手竞赛,应将西洋其他体育及我国国术,均一起提倡起来,唯新体育家所知者仅此,对于其他体育,向存反对①②王罗斋’意拳要述[M] 〃刘涛.李全有.意拳拳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22, 23.思想,故于开小组会议时,首先私议抵制提倡国术盖多见其不知谅也”①。 在这个大会上,学习西方体育的新体育家们很多对武术持排斥的态度,而武 术家们却出奇得沉默,许禹生说:“此次会议国术家出席者本少,向不知联 络,又多不发言,或不能发言,殊为可惜。”②他的这段话反映了中国武术界 存在的问题,能发出有价值的声音的人不多,除了几个主要的领导如马良、 褚民谊、张之江等,都是沉默的多数,这无疑使得在武术的转型中很难听到 他们的声音,很多时候都是跟在体育家后面,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在1932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有关国术的议案有38项,差不多达到 了总提案的五分之一,但是提案者一般集中在张之江所在的中央国术馆,许禹生所在的北平市国术馆,褚民谊所在的上海市国术馆,还有江西精武体育 会、中华新武术的创造者马良,作为个人的有陈泮岭、李百龄、李剑华、方 万邦等,这些提案者都不能算是武术大家,大多是知识分子,武术大家或许 没机会提出议案,或者根本就提不出建设性的议案,这就是武术界的悲哀。武术大家由于所受的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地位所限,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或者能力发表有影响力的见解,武术的转型也只能有一些懂得一点武术,但是并不十分精通武术的人来控制。金警钟著的《国术名人录》中列出的国术名人有165人,有的人连真名都没留下,如大祥子、孔瞎子等,而在武术转型的过程中留下记录的也仅仅有李景林、向恺然、吴志青、马永贞等寥寥几人,大多数的武术名家如八卦掌的尹德安、八极拳的李书文、形意拳的宋世荣等,在武术的转型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本章小结
社会精英对武术转型的影响很大。以张之江等为代表的下野军人通过发起创立中央国术馆,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是过分强调武术救国,强调武术的速效与实用性,将竞技与武术实用挂钩,最终因过分仿效西方搏击而忽。②历青.议代表大会纪事[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5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261.视了传统武术技法的特异性。新兴商人将先进的体育理念、摄影技术、管理 模式引入精武体育会中,促进了中西方体育的融合,强化了武术的健身价值,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另外,精武体育会对妇女参与武术活动的影响较大。大批知识分子把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中国的国学研究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武术科学化的进展,而且知识分子对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影响较大。民国的大武术家在武术技术的传播与创新方面有重要贡献,但是在武术转型过程中却声音微弱。
浏览4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