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习云太在《中国武术史》 中说:“明代是武艺集大成、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 隔械得到了发展"1明代起,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武术体系。明代 的徽州,武术得到大发展,体现为传习少林武术,民间习武氛围浓厚, 产生经典武术著述,武术技艺水平出众虽然清代严禁习武,但是徽 州在面临外患和内忧的生存压力下,自古有之的习武风尚,并没有中 断,武术与军事紧密融合,使得清代徽州武术一度得到发展。

明清徽州武术呈现出二条发展脉络:一是嫡传武术,主要是以程 宗猷等为代表的传习少林武术和以程真如为代表的传习峨眉武术; 二是民间武术,民间武林高手,身怀绝艺,游走江湖;三是军事武术, 明清徽州发展过程中,徽州而临外患,身怀武艺之人,扛起大旗,奋勇 御敌.同时因保甲制度的推行,团练与团勇得到发展。

明清徽州武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成为明清 徽州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武术为徽商经营发展保驾护航,为 明清徽州社会治安抗扰除患,为明清徽州社会生存御敌抵乱,为明清 徽州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明清徽州武术的社会功能广泛,在中国地 域武术发展史有其范本价值。明清徽州武术经典性著作颇多,涵盖 而广,史学价值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徽州武术作为徽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需要对其传承、发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阐释明清徽州武术文化基 础上,形成对明清徽州传统武术文化、武术技艺、武术思想的传承和 发展,初步建立徽州武术学科分支。

第一章明清徽州拳术

拳术是在远古时代人与兽、人与人的徒手搏斗的基础上产生,并 由此形成拳打脚踢、扭摔跳跃、躲闪等基本动作,后来形成技击术。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奴隶、封建社会对拳勇者倍加重视,《诗经• 小雅•巧言》云:“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没有武力,又不英勇的人, 为职会导致纲常失乱。管仲曾大力倡导举荐拳勇之人:“于子之乡, 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 才。”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对拳术的重视,形成了“武士道之一种风 气拳术技术动作的发展经历了单个招势(同“招式”。下文在表述 中,皆以“势”代“式”)到套路的演变过程。习云太指出:“随着经验 的积累,套路技术逐步形成了体系,有起势、收势,中间分趟,并包括 一定数量有势有法的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又确定了一定运动次 序。”正是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武术拳术的流派体系逐渐形成。

隋末,少林寺僧拒贼一战,特别是少林武僧在参加唐太宗征讨王世充 的作战中,立下战功,少林十三武僧封官赐爵。南宋后期,少林寺再 度振兴,到了明代,少林武僧著名者有悟须(匾囤)、周友、周参、洪转、 洪纪、洪信、普从、普使、广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庆盘、庆 余、同贺、铉清等十八人。这些武僧多次参加战事,在实战中,少林武 术技术套路得到应用与提升。明代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 重要内容,少林武术体系、拳术理论、传承与推广得到深入发展。

第一节少林拳术

明代徽州休宁人程宗猷前往少林寺拜师学艺,习得少林拳术与 少林棍法精髓,武艺高强,并形成了深刻的少林武术理论。他在《耕 余剩技》中指出:

余自少年即有志疆场,凡闻名师,不惮远访,乃挟贤游少林 者,前后阅十 '数载。始师洪纪师,溷迹徒众,梗概粗闻,未惮厥 技。时洪转师年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日 得闻所未闻。宗想、宗岱二师,又称同好,练习之力居多。后有 广按师者,乃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耳提面命,开示 神奇。后从出寺同游,积有年岁,变换之神机,操纵之妙运,由生 诣熟,缘渐得顿,自分此道,或居一得。至于弓马刀枪等艺,颇悉 研求,然半生精力瘁矣

其专学一门,又师从广按出寺外游多地,对少林武术理论 的理解与透悟、对少林武技的掌握颇为深入:

需要指出的是,程宗猷在拜师为艺上,事师至诚,潜心为武,深得 武魂 其叔程继康在《少林棍法阐宗•序》中说:

余侄冲斗,生负奇气,智勇性成,凡与闻人秘艺,遇靡不习, 习靡不精,嗣入少林,遇异僧,号按。墨堂,艺出诸家之表,从游 岳寺,未尽其奥,乃千里秣马,迎请至六安,敬事忱恳,无一所亲。 僧高冲斗谊,亦授无余隐。后即归禅麻埠之广福寺,未几寂化,, 冲斗为心丧,偕同门弟子叔新明为龛珑焉,于是冲斗得以尽其 法而起悟之。

程宗猷把少林高僧请到六安(今安徽六安),侍奉至上,从而获得 高僧秘传,习得少林武术精髓“

程宗猷游学少林,并恭请少林高僧前来授艺,所学少林武术应该 包含少林拳术然而我们从其存世的史料中,未见其具体习练少林 拳术的资料。一则关于程宗猷习练少林武术的资料,对我们推导其 习练少林拳术很有帮助。这则资料是清休宁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卷十“驱睡寄•勇侠”条引用《怀秋集》所记

休宁程宗斗弱冠好枪棍。祖付三千金命贾,宗斗携往河南 少林寺学武艺,罄其橐。少林例:学成者,能打散众木偶,方许出 寺,否则必欲去者,乃由狗窦出耳。宗斗学既久,独能打散木偶, 既出,惧祖责,不敢归。父遣人访得之,闭诸室,不令他游。后父 挟重骁,偕之往北京,道遇响马贼,父惧甚,匿草间。宗斗独敌数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十人,皆辟易。响马惊拜曰:"神人也!”邀其父子至山,宴而后归 其橐。宗斗从之,方半酣,偶闻门外喧哗,急跃起如飞鸟,掠檐 间,忽不见。群盗惊甚,少顷自门外从容来曰:''吾乍闻喧,将试 吾拳勇,乃下人噪杂,不足辱一挥也。''盗皆色然恐,急还其行装, 送其父子归。其父亦讶甚,曩亦不知其技勇若此也。后恐其

这其中记述了程宗猷在少林学成后,能打散众木偶。这是少林 对习练者的技艺考核。而打散众木偶到底是何等功夫,我们从万籁 声《武术汇宗》中知道其中的故实。

木人功夫,乃少林根基艺业,幸勿忽视。即取直径半尺,长 八尺之圆木一根,三尺埋于土中,自下向上之第四尺处,穿一横 木,上则余一尺高度。横木长三尺,直径一寸二分,他端有一头, 以防挪出者。此桩全体,即如一人,横木即其手,上余一尺之高 即头,腰为腹部,接地面处为脚,故此等处,均须以皮包裹。人立 横木前,双手撅之,如挪人然。以指或掌点击上部以为准,胯打 中部,脚捆下部,或以狸猫上树等打式习之,均无不可,乃习全身 劲力也。但凡此种功夫,在于有恒,忌用暴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打木人练习是少林拳术基本功练法之一。 其练法包括身法、手法和脚法。我们知道少林以骈中、食指为宗法。 打木人中的以指或掌点击,就是手法练习;而胯打中部属于身法练 习。其所采用的狸猫上树打式,属于形意拳范畴,采用象形取意。这 种练法主要是腾空,融合了身手脚法,练到极致,有轻功本领。这就

万籁声《武术汇宗》第一章《拳术第四节武术根基功夫练法》,北京体育 大学出版社

是上文所说的“习全身劲力”。据此反观《秋怀集》中所记的程宗猷 “急跃起如飞鸟,掠檐间,忽不见”的武艺本领,证明了其的确习得了 少林拳术的高超功夫

第二节长拳

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问答》中说:“古人制艺必立一意,吾 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 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正传。苟能习练精熟,以其心印,余可敝 帚弃之矣。”在明中叶,程宗猷对五家武术派系的推崇,反映了的太祖 长拳、绵张短打等在长短拳术中的地位。据有关研究认为,宋太祖赵 匡胤太祖长拳是少林拳术吸收众家拳术的来源之一,并由此产生了 少林太祖长拳。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有“宋太祖 三十二长拳”之名,并且将这三十二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配以口诀 加以辑录。

明代中后期休宁汉口程氏家族,世代习武。其中以程宗猷、程子 颐叔侄二人习武为著。程子颐在《武备要略•长拳说》中充分肯定 了拳术在武艺练习中的基础性地位:“尝谓拳法虽无预于大战之技, 然各艺身法,皆出于拳。知拳则能活脱手足,运动肢体,若习他艺,自 然便利,过于他人矣。”程子颐将三十二势长拳改为二十四势,并采用 图文并茂,配以歌诀的方式,进行归类辑录。二十四势分别是:懒扎 衣势、高四平势、探马势、拗单鞭势、七星拳势、倒骑龙势、中四平势、 虎抱头势、下插势、井拦四平势、伏虎势、雀地龙势、鬼蹴腿势、指当 势、埋伏势、低看势、直行虎势、朝阳势、雁翅势、跨虎势、当头炮势、旗 鼓手势、一霎步势、擒拿手势。每势下均有图解和歌诀。例如“探马 势”:“探马势诸着可降,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当以披砍,此中秘

浏览1,1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