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民国时期,杨氏太极拳的第二代杨健侯已经年迈,第三代传人中,杨少侯 的技艺明显要高于杨澄甫,但是由于少侯性格孤僻、保守,且教拳没有耐 性,所以从拳者较少。而杨澄甫与杨少侯性格正好相反,温和开朗,教拳方 法因人而异,且有耐性,所以从学者甚众,因此杨澄甫就成为杨氏太极拳的 重要传播者。特别是在1918年,杨健侯去世后,三十五岁的杨澄甫意识到 自己身上的重任,闭门苦修,经过五年的日夜苦练,1923年,杨澄甫开始 重新收徒,此时的杨澄甫,技艺已经今非昔比,再加上他善于交际,在拳界 声名鹊起。1928年,杨澄甫南下上海传拳。十月,江苏国术馆聘请杨澄甫为名誉 顾问,并担任一等教习。1929年,杨澄甫辞去江苏国术馆的职务,到浙江 国术馆担任教务长,并担任了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评判委员。1932年,南下广州,授拳于陈济棠部、广西李宗仁与白崇禧驻粤办事处、四集团军、广州公安局、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法学院等处。1935年,杨澄甫感觉身 体不适,返回上海,1936年农历二月初十病逝于上海,终年53岁。杨澄甫作为一个职业拳师,他的徒弟很多,影响较大的弟子主要有崔毅 士、李雅轩、武汇川、傅钟文、董英杰,以及杨振基、杨振铭、杨振铎等。


  1. 陈发科与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在河南温县陈家沟世代相传,其中以陈发科在近代的影响最 大。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第十七辈, 是陈氏第十四辈陈长兴的曾孙。虽说陈氏太极拳是陈家沟的祖传,但是由于 陈发科幼年多病,所以在他14岁以前尚无功夫可言,但是他始终照着自己 的父亲陈延熙所说的规矩苦练,竟成为同辈中的高手。

1928年,陈发科在其族侄陈照丕的介绍下,离开陈家沟,到了北京教 拳。一个农民到北京以授拳谋生,必须得靠真本事。所以为了在北京立住脚,他曾在京西摆擂17天不败,从而名震京师。由于陈发科来自陈家沟, 且功力深厚,所以闻名拜访者很多,其中就包括北平市国术馆馆长许禹生、 东北大学国术教师李剑华等。陈发科到北京传拳对陈氏太极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由于陈发科北京传拳,陈氏太极拳才走出了陈家沟的小圈子, 陈氏太极拳的真实面貌才被社会所认识,才有了以后陈氏太极拳的大发展, 形成了北京和陈家沟两大传习中心。陈发科的弟子很多,比较知名的弟子有陈照丕、陈照奎、.顾留馨、洪均 生、雷慕尼、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肖庆林、孙枫秋等。

  1. 杜心武与自然门


自然门功夫是晚清时期由川东人徐矮师所创。徐身高不足三尺,愤世嫉 俗,一生不用正名,自称“徐矮”,被称为“川中怪杰”。自然门以“矮裆 走圈”为标志。不讲招,不着相,静则为令牌势,动则为八法裆,变则为浪步;手上静则为抱背手,动则为鬼头手,不抱打势,自然而来;意守丹田, 以力为归,不失自然之本旨。而且以意使拳、以走出功、刚柔相济。整个自然门注重的不是拳而是功,即自然拳、自然功。自然门产生套路的着眼点, 完全是为了练气,讲究拳行自然,圆转自如,不呆不滞,软脱灵活一气呵 成。其打法概括为19个字,即生、擒、捉、拿、闪、躲、圆、滑、吞、吐、 浮、沉、绵、软、巧、脆、化、妙、神。徐矮师晚年遇到杜心武,教授其自然门武技。自然门在杜心武手里得以发扬光大。

杜心武(1869—1953),原名慎奎,又用名心五,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 有“神腿”之称,曾被尊为“南北大侠”“关东大侠”,道号斗米观居士。 杜心武自幼喜欢习武,先后拜名师不下几十人,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当属自 然门的始祖徐矮师,杜心武也因而成为自然门唯一的第二代传人。杜心武年轻时做过镖师,走镖川、黔、滇、桂一带。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复杂,不仅在武林有很高的地位,作为青帮头目,在当时的社 会黑势力中也有很高威望。他也是一个革命党,是谭嗣同、大刀王五的朋 友,并在1905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宋教仁,并成为孙中山的保镖, 有“中华第一镖”之誉。他亦是抗日志士,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并借用青帮的身份帮助过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同时他又是一个文人,是日本东京 帝国大学的留学生,当过农业讲习所的教授,并工于书法,在医学和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杜心武曾经几度大开山堂,广收门徒,万籁生、林涤生、张佑丞、文舟虚、郭凤岐、李丽久等都是他的徒弟。其中以万籁生的影响最大,并继承其衣钵,成为自然门第三代掌门。自然门功夫经杜心武传承下来,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自然门的传播。在武术的近代发展中,旧的武术家是武术的主要传承者,他们受文化或地域的限制,在当时并没有留下太多有记载的资料,但因为他们是技术的传承者,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有的拳种在近代走进了社会上层的视野,还有很多拳种在偏僻的农村悄无声息地发展着,传统的武术家始终在默默地继续着武术的传承。

(-)新的拳种的创造者

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拳种与流派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与原来的 拳种和流派具有不同风格的新的拳种。近代出现的新的拳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孙氏太极拳、意拳。

1.孙禄堂与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1861—1933),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 河北完县人,是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从小喜爱武术,曾在家乡跟随一位吴姓拳师学拳。12岁拜李魁元为师,学形意拳三年,后来经李魁元引荐,拜郭云深为师。随郭继续学习形意拳八年,深得形意拳之精髓。1880年随郭云 深拜访白西园,得形意拳拳谱,并得白西园传授武医之道。1881年访宋世 荣,听宋讲拳理,并论及内外家之别。之后孙禄堂回郭云深处,与其共同研究形意拳理法,总结出形意拳的三步功夫、三层道理、三种练法。为了研究形意拳与《易经》的关系,1882年,孙禄堂经郭云深举荐,赴京城跟程廷华学习八卦掌,深得其赏识。习数月即得八卦掌之精微,并从中悟出形意拳与八卦掌实际上是相通的。程廷华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武林各派之精华,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从1885年始,孙禄堂只身徒步云游南北11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 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他曾遇到一位张姓道士,授他修心养气大法,孙禄堂把它融入形意八卦的研修中。后又从一高僧研修《易经)o 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悉心研究拳理及道家学说,并广收门 徒。1898年郭云深去世前,将其习武心得《解说形意拳经》传给孙禄堂, 以示其为衣钵传人。

清光绪年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遂聘他到奉天做 其幕僚。民国建立后,孙禄堂在法政学校教授武术,1914年受聘为国务院卫队武术总教习,并经友人介绍,结识武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病困受恩 于孙禄堂,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理法传于孙禄堂。后来孙禄堂受许禹生之邀到北京体育讲习所教授太极拳,因为他的太极技理为大家所钦佩,所以都称他的太极拳为孙氏太极。北京的四民武术社和天津的中华武术会也常请他去讲授拳学。1918年,孙禄堂“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 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 则一也”①。孙氏太极拳以武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了形意拳进步必跟、退 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合了三门拳术的手法,自成一体。:1919年孙禄堂著的《太极拳学》出版,这是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太极拳著作。1928年3月,南京国术研究馆成立,孙禄堂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因厌人事纠纷,7月,改就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一生以教拳为业,弟子众多,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其弟子中较著名的有郑怀贤、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也都继承了父业。1915年到1932年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夕卜,还先后写成 《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 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浏览7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