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国粹,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与我们 民族的整个文明史密不可分的。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广义 的文化概念上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武术。西方国家的击剑、 拳击,亚洲国家的跆拳道、柔道等,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中国武 术之所以称其为国粹,并为全世界所推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 民族相同步的悠久历史、精妙的理论内涵和深刻的哲学依托、健身与 实战的有机结合,以及变化无穷的招式用法。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 中华武术技能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不断地加以丰富,形成了众多的 门类和流派,而且有许多内容成为历代军旅征战中将士们的技术手段。

武,1979年版《辞源》1669页解释为:“通称军事、技击、强力之 事。”所谓军事,是在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氏族部落 的出现才有的行为,当然还不是利用军队进行征战,只是氏族部落之 间为生存利益而进行的一种争斗,这或许可以说即是军队征战的雏 形。历史上的这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之 间。而人类的“技击、强力之事”,早在50万年前就开始了。人类最 早的祖先是距今2000万年~ 800万年左右生活在热带森林里的一种 叫腊玛古猿的灵长类动物,1980年,我国云南绿丰县就发现了多处世 界上最古老的腊玛古猿化石,证明至少在800万年前,已有古猿在那。

人科动物同猿的分开,大约是在500万年前,大约在200万年前 出现了完全直立行走的人,这就是猿人。“北京猿人”是猿人的典型 代表,他们学会了使用和管理火,借助火来驱寒照明,围捕猎物,烧烤 食物。这种围捕猎物的行动,便是人类最早的“技击、强力”之“武”。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伴随 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阶级,到公元前21 世纪,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诞生了。作为阶级社会的 象征,警察、监狱和军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国家机器所使用的暴力 手段,便是从围捕猎物的“技击、强力”之“武”,向人惩治人的尚武行 为的进化

上述所有这一切,还仅仅是一种凭借力量本能所展现出的原初 的“武”,尚未形成有体系的武术。 ,

为中国武术奠定了理论雏形的当属伏羲氏的八卦,伏羲氏虽然 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但是其八卦则确实是《易经》的雏形。孙福全 的《八卦拳学》自序云:“拳式始于无极,终于八卦,分两仪四象,先天 后天,缩力顺行,正变错互,无不具备。然后知《易》之为用之广大精 微也。”虽然不能因此就说八卦拳是伏羲氏所创,今人只能证明是清 代董海川所传,但起码可以说,后世流传的八卦拳,无论从肢体名称 的分类上,还是从身手步伐的运动形式上,确实是遵循了“无极生太 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基本理论的。八卦如 此,太极拳也是如此。

考古资料证实,我国成体统的“武”,可以追溯到商代,其内容主 要是角力,也就是今天的摔跤。据《礼记•月令》记载,历年初冬,周天 子都要亲自检阅军队,给士卒讲武,并观看将士们的射箭、架车和角 力表演。到宋朝,摔跤发展为相扑,后又传到了日本。

此前所说的“武”,还不是指今天强身、自卫的技击之术。但它毕 竟是后世武术一脉相承的最早发端。“武术”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公 元5世纪初的南朝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 令”,这里的“武术”,指的是军事行为技能。其实,我国古代所说的

“武术”,本来指的就 是军事行为的具体 技能。在清朝以前, 大多把以拳术、器械 为主体的,体现个人 体能技巧,具有强 身、实战功能的武术 和拳术都称之为“武 艺”。《三国志•蜀书 •刘封传》:“时封年 二十余,有武艺,气 力过人。”无论是二十四史亦或《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也 大都如此称之。但是也有例外,如武松醉拳、周拳等。

邢台,地近中州,当黄河之北,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 以今邢台市为中心,下辖邢台县、沙河市(县级市)、内丘县、广宗县、 临城县、南和县、任县、隆尧县、柏乡县、平乡县、巨鹿县、宁晋县、南宫 市(县级市)、新河县、威县、临西县、清河县和邢台市区的桥东区、桥 西区,总面积12456平方公里。邢台以其地南北之要冲,西依太行, 东接齐鲁的重要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 发祥地之一,有着与民族同步的悠久历史。武术,作为邢台历史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造了与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辉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百泉、曹演庄、贾村、柏人城、南 大郭、西关外、东先贤、尹郭、葛庄、公园东街和内丘的南三歧等地,进 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彩陶和兵刃等文物, 发现了许多角力、骑射的壁画像。这些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始人 类用于投猎取食、人体操练和防身自卫的工具。这些考古工作的成 果,不仅为研究邢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依据,也为探讨邢台的武术渊 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记载中,蔡仲兵败葬于将军墓、张角聚义灵霄 山、石勒建后赵都于襄国、父子马上皇帝郭威与柴荣的历史功绩和近 代以威县梅花拳弟子为主体发起的义和团运动、黄文科南京打擂、以 及流传至今的众多拳种和流派,既展示了邢台具有丰富的武术底蕴, 也充分证明了邢台的武术是融合了中华多民族武术的精华,为平定 天下、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邢台流传众多武术流派中,大多与民族武术同宗。也就是说, 中华武术传承至今的众多拳种和器械,邢台不仅大都有其分支,有的 本来就是从邢台诞生的,如梅花拳的发源地就在平乡县。也有的是 诞生于外埠,在邢台发扬光大,并从邢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经过 几代武术界仁人志士的努力研修和广为传播,太极拳衍生成了陈、 杨、武、吴、孙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的太极拳,在邢台都形成了众多 传播分支,而尤以武式太极拳为盛。而武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都 是从永年传入邢台,又从邢台传遍全国,并由邢台人将其传到了海 外。外地稀有拳种传到邢台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其原生地和全国 其他地方逐渐失传,而在邢台却得以广泛传播。明代万历年间戚继 光手下一名大将出家后法名“悟真”,他传入巨鹿县大韩寨村的“戚家 拳“,当屈国内稀有拳种中在邢台发展、保留最为完善,普及也最广泛 的重要拳种之一。

根据近年邢台历史文化和武术史料挖整的研究成果,在现在所 知的拳种中,唐代自大食国传入邢台查、滑拳,到元代,许多西域商人 涌入,其中的许多穆斯林本身就会家传的查、滑拳,再后来,又由山东 冠县传入邢台一支,并在邢台落地生根。这就使得查、滑拳在邢台形 成了几个不同的支系

无论是在历代宫廷,还是民间社会,邢台武术界在各个历史时 期,都曾涌现出了大量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邢台县在清代得中 武进士者有冯从京等7人,中武举者有王之全等53人;南宫县在明 代有武举15人,清朝武举120人,武进士 22人。明代二品武官、山东 布政史路守能和关铢军,当朝一品的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白圭等都是 南宫人°在清朝,仅二品武官就有4名南宫人:汉军镶白旗副都统李褪,卢州营副将马云鹏,汉军府副将路明竹,甘肃永固协副将鲍云翥。 其将军、校尉、千总、金带指挥和神武卫等数以百计。到民国时,南宫 仅尚武从戎的将军就有11人。如安徽督办、陆军沙丘上将姜登选, 陆军第二十一师师长刘珍年等。

总之,邢台武术与中华武术血肉相连,是中华武术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既与中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又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地方体系。是中华武术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邢台的武术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军事武备之武 术,二是作为强身、自卫的技击、强力之武术。

浏览4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