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这是武术区别于其他 运动项目的显著特征,也是武术的独特魅力。但在全球化和市场 化的今天,传统武术竞技化已经演变成一种不容忽视的发展趋 势•其直接影响着我国传统武术今后的发展。为此,本章以传统 武术竞技化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现代竞技体育与传统武术的交 锋、我国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 的科学探索展开深入阐析,以期对传统武术竞技化奠定理论基 础,为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一节现代竞技体育与传统武术的交锋为了更加深入地阐析现代竞技体育与传统武术的交锋,本节 以现代竞技体育中的竞技武术为研究对象,对现代竞技武术与传 统武术的交锋进行全方位阐析。
一、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联系
(一)竞技武术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L竞技武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武术已经彻底分离成彼此联 系,但存在显著差异的几个项目,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就是其中 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武术曾经出现过“武艺”“国术” 等名称。20世纪90年代,首次出现了“竞技武术”的提法,在那个阶段用来竞技的武术产生了一系列非武术动作以及发展走向,武 术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了将其和传统意义的中国武术区分出来, 把开展竞技训练和取得运动成绩为目标的武术套路称之为“竞技 武术”,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部分武术流派称之为“传统武 术”,还有一种叫法是“民间武术工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都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 本质上不存在差异.但在社会文化持续变化、中国社会文化和世 界体育文化积极接轨的时代背景下,竞技武术逐步从传统武术中 分离出来,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这不但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必 然趋势,而且是中华民族体育面对西方体育东渐的必然选择。在 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积极反映和遵循竞技体育的特点与原则。 以量化原则为例,为严格实施量化评判,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还 被持续修改,越来越精细的评分标准相继被制定出来。从民国时 期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已经显出端倪,以兵操化、标准化来衡量 武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这种思想依然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武 术的改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60年代出台的“甲组套 路”虽然主体是长拳,可在技法上融合了许多传统武术的技法内 容,例如甲组拳中有劈挂拳的“三环套月”,甲组棍中也有一些“少 林棍”和“疯魔棍”的动作,甲组枪则大量吸收了成传锐“断门枪” 的内容,是属于“通背”的技法和风格。自近代以来•体育化的传 统武术始终带着竞技的烙印,推进了传统武术向竞技化的改造进 程,积极顺应历史形势与历史潮流,同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 些都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2.竞技武术发展的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
1953年,天津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是竞技武术发展 的起点,一些之前习练传统武术的武术家登上武术赛场,主动接 受西方体育竞赛规则的评判,同时,积极革新自己已经掌握的技 术体系。该历史阶段可以理解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有机融合的阶段。竞技武术对各流派传统武术的部分技法与表现手段展 开了积极吸收,尽管在套路表演上把规范化摆在突出位置,但依 旧未能打破传统武术理论方面的束缚。除此之外,传统武术同样 在各方号召下踏上创新发展的道路。
(2)成熟时期
把原国家体委编写的甲组系列套路当成起点,各省市、自治 区开始组建专业武术队,从小对运动员进行专业化训练,以现代 长拳的基本功为主要训练内容,强调“基本功贯穿于整个训练过 程的始终”。在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的训练体系中,运动员的身 体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不仅包含现代竞赛所需的力量、爆发力、 弹跳力、协调性等,还包含传统武术积极倡导的“手眼身法步,精 神气力功”。分析这个阶段的武术运动员训练可知,其把身体素 质训练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不仅把现代体育的“三从一大”设定 为训练指导原则,还积极借鉴了传统武术中的延伸训练手段,因 而促使武术运动员的表演更有神韵。在这个历史阶段,李连杰和 赵长军等知名武术运动员相继被人们熟知,这为当代竞技武术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省专业队和市专业队积极邀请传统 武术名家向教练员和运动员传授各项经典套路以及功法,这使得 竞技武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由于教练员结合比赛需要和 表演需求实施了适当改造与创新,所以,武术赛场上出现了很多 具有代表性的套路。尽管这个阶段运动员在传统武术的演练劲 力方面更加侧重于长拳化,但基本上所有环节都贯穿了传统武术 训练程序以及精神内涵。
(3)辉煌时期
自第八届全运会到当前,竞技武术的目标转变成奥林匹克, 竞技武术运动员逐步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运动员 演练的动作难度呈现出了逐步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为了对比 赛中的不良风气加以遏制,训练与比赛中融入了“指定动作”“指 定难度”,这项措施对运动员比赛成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除此 之外.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与评分标准都在朝着更加细化的方向 发展,比赛要求越来越严格,比赛的各个环节严格遵循量化原则. 评分规则的明确性、详细性、条理性、可操作性特征越来越显著. 比赛中设置了 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追求在相同条件下完成比 赛,革新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的目的是迎合奥运会操作评价体 系,为进军奥运会做充足准备。竞技武术的辉煌时期也是散打运 动逐步成熟、日益繁荣的时期。
(二)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
竞技武术源于传统武术,发展初期的竞技武术套路汲取了传 统武术的很多素材与训练手段。随后,由于奥运战略的实行和比 赛中锦标主义的博弈,“指定动作”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退出历史舞 台。竞技武术在不受传统武术限制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一项单纯 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大量的非武术动作被移植到武术套路的表 演之中,造成了今天竞技武术赛场上满场奔跑、抡臂砸拳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特别是武术走向世界后的国外观众和运动 员的参与,适当地淡化了武术的技击特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 “高、难、美、新”的创新之路。我们呼唤“体用兼备”“练打结合”的 中国武术,只有从广博丰厚的传统武术中去寻找素材,而对于传 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只能寄希望于体现着中国文化 精神的传统武术。传统武术需要在演练方面积极汲取现代体育 的表演形式,竞技武术则需要深层次探究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 立足于多个视角来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在探究传统武术的 开发问题时,应当尽可能打破把武术当成竞技体育项目的局限, 应当积极树立武术文化教育观念,对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深 层次挖掘,对武术文化理论进行整合和归纳,尽全力开拓出拥有 多个层次的武术文化教育市场,有效防止就体育而体育的倾向 出现。
武术是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部分,世界各国人 民提及武术都会自然想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竞技武术套路是在借鉴西方体操评判规则•并以其为基础逐 步发展起来的运动竞赛形式。以传统武术为比较对象,竞技武术 套路的文化内容要少一些。竞技武术散打侧重于参照西方格斗 的技术与竞赛体系,和传统武术不存在必然联系。就理论体系来 说,竞技武术的套路及散打和古代部分武术典籍对技战术的理解 拉开了较大距离,在术语与演练形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 竞技武术套路中淡化了对劲力与神韵的熔铸,武术古籍中的很多 动作和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动作不存在密切联系。竞技武术散打 中未借鉴明清武学典籍中的部分技术以及部分技术话语,运用战 术同样是套用西方国家的拳击与自由搏击,中国传统武术中的 “左右周旋”“惊上取下”“奇正相生”均未在散打擂台术语中出现。 现阶段的竞技武术运动员不必扎根民间,学习传统武术套路和吸 收素材往往是通过彼此学习或根据录像学习。传承武术和传承 文化相同,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制约与双重影响同样是必不可少 的,但现阶段的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已经脱离这种文化的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竞技武术积极借鉴西方体育模式逐步发展成 为一系列的训练手段与竞赛体制,和传统武术的门户不存在联 系,并非是一家一派,而是一种新生的技术流派,和传统武术之间 的联系被切断。分析日本的对抗项目可以发现,其具备简洁的识 别标志,无须仔细辨析就可以分出是空手道或相扑,这种现象是 日本文化加以改造与处理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散打则比较粗 糙,未能把中国武术文化充分彰显出来。大相扑在上海的表演引 起了很大轰动,根本原因是大相扑在借助相扑来彰显与传播一种 文化,倘若舍弃文化的衬托与渲染,则相扑仅凭借台上的相互推 操是无法成功吸引众人的,这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与借鉴。中国 散打第一次与美国职业拳击对打时,中国选手运用的腿法是跆拳 道教练训练的.未立足于武术特色文化的视角加以探索。在世.界 范围内推广中国武术应当具备传统文化含量,但我国的竞技武术 套路与散打均没有达到该项要求,或者说未进行深入挖掘,只是 停留于表面。
浏览3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