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理应承担起塑造 “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要从民族化和国际化“两化”的高度认识武术文 化的传播和推广任务。基于武术文化的民族化的考虑:武术能够很好地体 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审美情感、生活习俗、 文化心理等基因,并从整体上具有某种同源同构的全息映照的关系。“中国 人在武术上的种种思考,同样可见之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 医学美学等等领域”。正如有人研究认为的:“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 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恋 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竞技拳击基于白色人种,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 围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族心 态。”在文化形态的分类中涉及了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和农耕文化,其中商业文化背景下积淀的西方人性格具有外向、扩张、冒险、进取的特征, 而农耕文化下的中国人体现的是内倾、和谐、伦理和审美的特征。由此, 也有人得出了 “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术技术上的本质区别是它的步法”,即 “中国武术是一种静态型武术,强调下盘稳固”,而“西方武术是一种动态 型武术,步法移动。”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但有一个事实是十分清晰的: 在西方“足球”被称为第一运动,在中国“武术”则是第一运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武术活动,则没有中国人的 地方也有人喜爱中国武术。这在某些西方的人眼中,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与 基督教文化相冲突的文化,是一种西方强势文化与正在兴起的东方儒家文 化碰撞,面对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异军突起(中国、中国人、中国风、中国 红、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符号、中国表达、中国航天、中国梦等 等),提出“中国威胁论”的鄙视言论。严峻的现实已经提醒我们:中国必 须明白,我们的形象并非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还应取决于别人对中国的看法。

这就涉及武术文化的国际化问题了。客观地说,近30年来我国在武术 推广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让世界上喜欢中国文 化的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武术的魅力。美国纽约一所武术学校的创始人, 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为了改变有些学生练武术“仅仅是为了 掌握格斗技术”的片面性,他“下决心带这部分学生来到中国,以便帮助 她们来体验武术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和人文精神,以寻武术之根”。 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习武的情结。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 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说:“整个世界舞台正上演着 一出大融合的戏剧”,“西方人正在从东方‘进口’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 他在书中特别举例说美国公园里80岁的东方人和30岁的西方人一起打太极 拳,有些人还研究中国道家的打坐和内功修养方法——气功。这说明武术 文化的传播正在成为一股世界潮流。美国习武之人还有一种认识,中国武 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搏击和防身,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与历史渊源更是 令人着迷。这也显示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力量。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高占祥在《文化力》中总结出了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生产力、 和谐力、形象力、安全力、凝聚力等21种“力”,认为“文化力是软实力 的核心”。而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传播价值就是“文化力”的 体现。

在武术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武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 的”的语录或口号,表达了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共享的良好愿望,但时过境 迁,再仔细思考一番,其“武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提法是一种悖 论。这里不妨按照逻辑学加以推理:设民族为,世界为。民族的就是世 界的,也即,既然,以逻辑上讲也即。于是反过来说,这 一命题就变成了世界即民族,继而推导的结果也就变成了:世界的就是民 族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人们大多将此悖论归于鲁迅,鲁迅的原 话是:“现代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 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 大抵不以为然”。无论如何,世界的与民族的是有本质区别的。法国学者、 作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战争》一书中强调: 未来之争就是文化之争。每个民族若要存在,只有保存自己的文化,使之 不被湮没,同时还要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而且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文化。 西方的强势文化已在世界占有主导地位,中国的年轻人都说着英语,看着 好莱坞大片,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开着福特车,多少年之后,无 论我们的经济多么发达,但在世界上属于中华民族标记符号的东西在哪 里?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保有自己民族精神和国民 性最根本的东西,未来的一切竞争都是文化竞争,每个国家、民族都要坚 守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中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意义也就在于此。世界需 要中国武术,武术也需要得到世界人民共同分享,并构成外国人观察中国、 体验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孔子学院设置武术课程随着“中国形象”的塑造,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热”的国际化  势头不断升温,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建立孔子学院。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其核心思想集中于“忠恕之道”或“中庸之道”,也就 是今天的“理想主义”、“和谐友善”。这些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 而且影响到国外。其中国外孔子学院的凸起,方显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我 国教育部于2004年启动了在国外培养汉语教师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计划,拟 协助各国建立100所孔子学院。先后在美国、瑞典、日本、韩国、肯尼亚、 德国等国家办起了孔子学院,仅一年时间在五大洲已开办了 26所,可谓办 院迅速。到2009年底,已在8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 282个孔子学院,孔 子学堂若干。而到2011年底,已扩展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并建 立了 353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学堂。在启动计划后,就有武术人士 呼吁“孔子学院如果把武术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传授武术功夫,而且可以 传播中华文化的信息和知识”。五年过后的今天,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 孔子学院应适当设置武术课程,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那么,儒家又是如何看待“止戈为武”的呢?孔子认为“唯礼是从”, 强调“宗法伦理道德”。只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安于既定的政治秩序,上 下都注意伦理修养,并从“仁爱”出发,做到“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等等,社会便会充满着“仁爱”,于 是“止戈为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又想到道家又是怎样对待 “止戈为武”问题的,老子是从“道法自然”出发,揭示了“柔弱胜刚强” 的规律。老子的德治与孔子是有区别的,认为统治者必须做到“无为”。一 方面要做到“绝杀弃智”,另一方面要杜绝“法令滋张'只有这样才能做 到顺应民意,推进社会,实现“德治”。老子思想开启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的百花争鸣,使得各学派在“止戈为武”问题上发表了不同见解,以至于 影响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秦扫六合,并最终完成了统一中 国的目标,也使得武术、兵法标榜青史,万古流传此时也不禁要问:孔子学院何其多?为何没有老子学院? 2010年全国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何志平提交 了一份“关于在海外设立老子学院”的提案。“我们不仅需要像‘孔子学 院’这样的汉语学府,还应建立推广中国文化生活的学府,抓住与日常生 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切实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和优秀传统更深人地向海外 传播。”据鹿邑县老子文化中心主任陈大明介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 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学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而排 在第二位的就是《道德经》。他还说“在西方,老子比孔子更具影响力。老 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在西方更受尊重,它体现的是一种普世 价值与终极关怀,能被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皮肤、不同语言的人所 接受。”在欧洲有一种时尚,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士,将新版的《道 德经》作为新婚贺礼。可见影响深刻。

在中国“老子学院”还停留在纸面上,而在2009年9月世界上第一所 “老子学院”在澳大利亚悉尼正式成立,目的是向中外人士推介博大精深的 中国文化,播撒老子和谐发展理念的种子。预计鹿邑县的“老子学院”是 多功能一体的文化中心。向海外实施武术段位制中国武术协会推广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是普及武术,满足全民健身 需要的又一重要举措。作为普及武术的一种手段,实施十余年,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为保持武术段位制在国际化发展中考评标准的一致性,出台了 《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的“海外要求”,其中有:有关海外武术传习 人和爱好者考取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管理工作统一由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办 公室负责。各地武术组织在开展涉外武术培训、比赛等活动时,如拟结舍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内容开展段位活动,可向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 办公室申请。中国武术协会将批准具备相关条件的单位承办这类活动。要 想做好这项系统工作,至少需要完成三项任务:一要充分发挥各国武术组 织的作用。目前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加入了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各种国际武术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广武术段位制同样要靠 这些组织。这些年的实践也证明,有些武术组织还不能完全代表这个国家 或地区的整个武术界,它游离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武术协会之外,这直接 影响到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和普及。二要选派武术专家和评委巡回指 导。中国武术协会应积极协调和帮助各国武术组织做好段位制的技术培训 和考评员培训,要使参与培训的人员学懂《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中的相 应规定。中国武术协会将向涉外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教材、软件等支持, 并配合远程培训。若可能将武术赛事与段位制宣传呈现在国际奥委会比较 重视的电视网(EBS、ESPN、STARTV)上加以宣传。2012年6月,中国第 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在“神舟九号”上秀了3分钟的太极拳,可谓是意义非 凡,传播到世界各地,“地球人都知道”。据行家预计:近期内,很可能在 一定范围掀起一股新一轮的太极热潮。可见,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 度。三要推进“国际武术联合会武术段位制”草案的出台。中国武术研究 院受国际武联的委托,正在筹备和起草“草案”,“草案”是以我国实施段 位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并考虑到国际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拟定 的。它的尽早实施,可以满足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参与段位制考试、晋升 武术段位等级的需求。综上所述,武术之所以称之为“武术文化”,这是以它的丰富文化内涵 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为根基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以东方儒学为统领的,而鲜 明文化特征是以历史演进为标志的,并经过了武术萌芽时期的“混沌”状 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离”状态,以及唐代武举制以来的“兼容”状态。 以此构成武术文化的基本形态,即以攻防技击为本质,以分类形式为中介, 以独特功能为外显。历史地看,先文德而后武力构成了武当武术起源的诱 因,而文事与武备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安全的双刃剑,文武兼备则是 唐代以来形成的武术文化理想样式。在武术文化不断国际化的今天,采取 以武术塑造“中国形象”;在孔子学院增设武术课程;向海外实施武术段位 制等多项推广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浏览3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