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能手劈垒起的七块厚砖。这是典型的武功绝技。

另外,《歙事闲谭》中记载了汪雨苍在杭州为救同乡人,一人独挡 数十百人的事迹;还记述了他于钱塘江中,身入巨浪,左右腾跃,从江 中救起落水众人的事迹。这两则事迹充分反映了汪雨苍的高超武 艺,他也因此而以拳勇闻名当时:“(时人)皆以为神人,于是人争传 君材武,有愿奉千金请授技者。”但是汪雨苍悔于以拳勇名于世,以致 后来终生不复言技击。

徽州知名拳勇之士在维护徽州社会治安中,起了护一方平安之 作用。晚清婺源人詹鸣铎自传体小说《我之小史》就记载城内著名拳 勇程佑生的事迹①:

至于程佑生,乃邑城内著名拳勇,人呼为佑生司。他一生孔 武有力,曾与保卫队斗殴,手擒二人,如打大钱,抛而远之,连擒 连抛,见者无不吐舌。城中下流如朱剌等,索债剥衣,强项之至, 一逢佑生司,则避之唯恐不及焉。邑中夜摆诗摊,朱博士某公来 打诗条,摊上劝以勿打,某公报称:“我已输了。”摊上道:“你输 了,我给你铜元二枚好了。''当时取以给之。既而警察来索取陋 规,例给铜元四枚即去。后佑生司来打诗条,摊上连忙立起,孝 敬铜元二十枚,请端去吃吃酒。故曰:"博士不如警察,警察不如 程佑生。"在下振记小店,曾有异地镰客来投名刺,打布施。佑生 司走来,提其镰口向外,镰客连忙收拾,望望然去之,佑生司言 "兴孝坊一带,上自振记,下至信诚庄,劝你少走为妙”云云。

上文记述程佑生力大、武艺高超,还记述了除去城中恶棍无赖、 治理镰客等事迹。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武林高手在维护一方安居中的 重要作用。詹鸣铎著,王振忠、朱红整理校点《我之小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第四章明清徽州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 儒道思想,也体现崇尚侠义的墨家思想。传统武术文化在武道方面, 尊师重派,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统一,行侠仗义;在技艺方面,知行合 一,由武证道,实用与修身结合。明清徽州武术文化是在特定的徽州 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既具有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共性特征,也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特征。

第一节尚武文化渊源

明清徽州不仅是崇儒重礼的社会,也是尚武文化发达的社会,是 典型的文修武备的社会。南北朝时期的徽州,是徽州尚武文化的源 头所在。《陈书•程灵洗传》记载,程灵洗少时以勇力闻于乡里,善于 骑射。在梁末徽州周边多盗贼的现象下,程灵洗招募少年,逐捕劫 盗。侯景之乱时,程灵洗又据夥县、歙县抗击,攻下新安,由此获授武 职。后来的徽州府县志在记载徽州武风时,均首提程灵洗的武功, 如明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志》中说:“自唐以前,如鲍伸程灵 洗,以武功著,除恶为武,施德为文,其文不少概见」'清乾隆《歙县 志》卷一《风土》中说:“武劲之风,显于梁陈“”白梁陈形成的尚武之 风,在隋唐宋元时期又得到发展,特别是隋末唐初,江华以保障徽州 有功,被誉为新安之神,得到徽州后人的敬仰与崇拜。正是基于对程

灵洗与汪华的卓著功勋的推崇,今人将二人并称为新安二杰。所以 探讨徽州尚武文化的渊源,当从新安二杰开始。

程灵洗,南北朝时新安人。《陈书•程灵洗传》说:“少以勇力 闻,步行日二百余里,便骑善游「'后来在侯景之乱中,他保卫新安有 功,获得封授.纵观程灵洗一生,以征战讨伐为主,屡建战功,多次获 封 终年充十五,赠镇西将军

谥忠壮。需要指出的是,其子亦以武 功著,“文季字少卿,幼习骑射,多干略,果决有父风“弱冠从灵洗征 讨,必前登陷阵”关于程灵洗擅长射艺,在唐代有这样一则神话 传说:

歙县黄墩湖,其湖有蜃,常为吕湖蜃所斗。湖之近村有程灵 洗者,卓越不羁,好勇而善射梦蜃化为道士,告之曰:吾甚为吕 湖蜃所厄,明日又来,君能助吾,必厚报。灵洗遂问:何以自别? 道人曰:束白练者吾也。既异之。明日与村人少年鼓噪于湖边, 须臾波涛涌激,声若雷霆n见二牛相驰,其一甚困,而腹肚皆白。 灵洗弯弓射之,正中后蜃.俄而水变为血,不知所之。其伤蜃遂 归吕湖,未到而毙,后人名其死处为蜃滩。

—《歙州图经》,见《太平广记》卷一一八

这则神话记述了程灵洗凭借武勇与善射,为民除害。关于程灵 洗在徽州后人心中的崇拜,学界有研究,如《唐代徽州程灵洗的神话 故事考》1

另一位徽州武杰人物汪华,少时即以勇侠闻在隋末兵乱中,汪 华应募平婺源寇有功,统领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后唐高 祖授以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自南宋罗愿《新安志》开始, 将其誉为新安之神。元明清时期,徽人对汪华称颂不断。如汪克宽

| J希勤《唐代徽州程灵洗的神话故事考》,《安徽史学)2015年第2期。 的《越国公论》、程敏政的《休宁乌龙山汪越公庙田记》。前者有云: “隋大业之乱,天下豪杰并起,各为雄长,互相吞噬,杀戮无虚日。惟 越国汪公集果毅,保州里,遂兼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救生民 于涂炭。”①后者曰:“越公生当其时,盖有西向问罪之志,而力弗逮, 乃以一旅之众,仗剑而兴,全有六州。”②关于汪华事迹及其在后世中 的形象塑造,今有研究,如《徽州家谱宗族史叙事冲突研究》第四章第 二节③。

关于徽州尚武文化的流传,民国歙县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卷 十九中有明确阐释,其对直至晚清的徽州材武人物进行历述:罗鄂州言:新安之人,多以材武著称。吾考往牒所载,若程 仪同父子

汪越国,勋烈昆耀无论矣。黄巢之难,邑人郑传集兵 保乡里。方腊既擒,余党复炽。歙人钱苦、钱常起兵讨平之。元 初潜口松源盗数千人起事,黄氏之先世曰孝则府君单骑叩垒,谕 降其众,事皆炳著志乘。粤逆之乱,视巢、腊尤炽。淮湘壮士,同 仇敌忤,立功疆场者指不胜屈。吾郡材武如昔人者,岂遂无之, 惜无知而用之者。

许承尧历叙了徽州史上的材武人物及其功勋,这既是回顾,也体 现了徽州的尚武传统。如果说这是历史回顾,那么史上的徽州尚武 的真实场景,我们从明代休宁人吴子玉的《来善门记》中可见一斑。

县道鬲南三十里曰临溪,故唐都使公耀武之区也。当是时, • 乡人趋之,不有控卷搏摧超距十丈以来者!不有逐射临贸趋表下骄贵自喜以来者乎!不有吹竽鼓瑟斗鸡走狗六博蹋鞠探爵谷 以来者乎!不有却冠秫细偏装之衣投石拔距以来者乎!不有军 功论属籍以来者乎!不有熙熙愉绽以来者乎!迹其俗之渐可 推矣。

由上记载可知,临溪曾是耀武之区,各类人群汇集此地,展示武 艺及其他技艺,是徽州尚武文化的生动再现。

此外,明清徽州尚武文化与徽民禀性有关。一是徽民的任侠习 气。在明清徽州,少年任侠是一种普遍现象。兹以汪道昆《太函 集》中几则史实为据:

以上三则分别讲述了汪道昆叔叔、歙县岩镇人汪通保、婺源人詹 杰的任侠之风,并且这种任侠风气得到当时诸多侠少的推崇。可见 徽州少年任侠的普遍性。

二是徽民的健讼之风。徽民健讼而带来了武斗,而武斗诉求于 一定的武艺本领。关于徽民的健讼,兹拈出两则:

以上二则,前者说明了徽人健讼好斗,而且一定要斗出胜负。后 者说明了徽人尚气力,健讼不止。正如朱熹所说,徽人“好刚喜斗” 在俗尚健讼的风习下,解决诉讼求之于武力是其方式之一,正如徽州 有俗语云:“好笔头不如好拳头。”基于徽民的任侠与健讼,尚武文化 的承续由之而然。

第二节武德文化

关于武德,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 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是关于武术作 用与功能的论述。从中国传统武术看,武术具有重信用、讲义气、有 侠义和施勇武四德,即如万籁声所说的信、义、侠、勇四德3 °按照民 国时期武师杜心五的解释,信就是言出必行;义就是事之适宜;侠就 是见义勇为;勇就是果敢任事④。明清徽州的武德文化在传统武德的 基础上,体现出文武并重、行侠仗义、遵规习礼的武德文化内涵.

文武并重是明清徽州武德文化的重要内涵。文者即有闻必录, 武者即卫国卫民。这在明代徽州武术大家程宗猷族人中表现得淋漓 尽致。据前文研究,程宗猷所撰的《单刀法选》《少林棍法阐宗》《长 枪法选》以及《射史》,均是其广泛师从,获得体悟,进行辑录而形成

浏览4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