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形意拳的劲道
“劲道”是拳家术语,形意拳最讲劲道。平时练拳走架时,对姿势动作上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能够打出正确的劲道。在攻防格斗中,前进、后退、走化、发放,以及一切技巧、招数之应用,都必须以正确的劲道为前提。没有劲道这一坚强的后盾,一切招数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劲道者,实乃形意拳之精髓也。
第一节力和“劲儿”
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两个拳师放对时,必须在二人接手后,相互间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如果把人作为一个没有知觉的刚体看待,当他受到一个单一的、不变的外力作用时,其最终状态,由外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时间、距离等许多因素来决定。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受力者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外力的作用点决定受力者是否产生转动,以及转动的角 加速度的大小和转向;外力作用的时间和距离决定受力者最终所获得的速度和动能的大小。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就决定被击者是以什么状态跌出去的。如果被击者所受的不是一个力而是多个力,则我们可以使用牛顿的“力的独立作用定律”将这多个力合成个“合力”和一个 “合力偶”,合力和合力偶的大小、方向等因素,就决定了被击者跌出去的状态。如此人所受的外力是多个变力,即力的大小、方向、着力点等都随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那么被击者受力后所产生的移动加速度和转动加速度,也必然是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着的。其最后以什么状态跌出去,将由合外力和合外力矩的作用在最后消失时的那一瞬间的状态而定。
以上的分析,是把人作为一个没有知觉的刚体看待,是最简单的情况。事实上,人不是刚体,也不是没有知觉的,人会通过在思想支配下的肌肉运动来传递外力,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会通过思想支配下的肌肉活动来 进行抵抗。于是,问题就复杂得多了。人体的一切运动和一切形式的发力,都是肌肉收缩的结果。有些动作,不是一"或一组肌肉的收缩所能完成的,必须由多个或 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完成一个动作中,功能相同的肌群叫“合作肌”。功能相反的,即产生相反运动的肌肉,叫做“对抗肌”。合作肌的收缩应该与对抗肌的放松密切配合,动作才能圆满完成。肌肉收缩的结果,并不是总能引起骨骼的运动,有时只是使骨骼更牢固地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在武术术语中叫做“定”或“拒力”),以保持固定的姿势。人的 发力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由运动神经指挥肌肉快速收缩;同时,交感神经也强烈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加速分泌,以加强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使血液中保持充足的氧气和产生能量物质,以帮助肌肉收缩做功;同时,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又转过来刺激了大脑皮层,使它的兴奋程度提高,更有利于肌肉收缩。这个过程可以用方块图表示如下。
二人较勇时,攻防形势的急剧变化,形成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而使之进入高度兴奋状态,两人都在各自思想意志的支配下,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作用,而发出随斗争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着的力。这种力就叫做 “劲儿”。
通过长期内功锻炼的武术家,在内气鼓荡、飞腾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和各种内分泌的功能特别强,神经系统的感觉和反应特别灵敏,肌群的伸张、收缩高度自如,甚至有一部分原来是不随意肌,也发展变成了随意肌,因而与对方刚接触,则可通过感觉察知对方发力的大小、方向、着力点和将要变化的趋向,并能非常及时地做出适合当时形势的反应来。这就是“意动、气动,形随气腾”。由于其变化灵敏迅速,所以有曲有直,有刚有柔; 既有定向,又无定向,变化无穷,令人难以捉摸。由于其迅速自如,故可以掌握有利时机,使全身肌群于同一时刻向同一方向发力,而且此时机是对方最不稳定的时机,发力方向和着力点则打在最易使对方丧失平衡的位置,一发而威力惊人,这就是“内劲儿”。此劲儿说来易懂,然而非有深厚的内功基础,且在名师指点下进行长期锻炼者,不可得也。
第二节形意拳的内劲
形意拳精髓之所在是“精、气、神”。拳经云:“气充则神旺,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步健。动作不疲,颜面常春,此内劲之真谛,亦内家拳之精髓。”其基础仍是 “气”也。形意拳名家郝家俊先生说:意之所发谓之气。气之所使,任手足意,相关相生。心意为主宰,以气行使之。气之表现谓之劲,劲借四肢以发挥之。
所以形意拳内劲之由来,即拳经所云之“内三合” 也。马礼堂先生说:内劲之生,全在内外相合。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要静,要固精神,才能保证真气之通畅调达,周流不息。外要松,必先松而后才能紧。遇敌发劲不能使拙力,要先放松,再动,才能表现出内三合之大用。要充分利用脊柱的弹性作用,才能做到力由脊发,断而复连,循环不断地发出一系列随形势需要而变化着的力螺旋。这些力螺旋是非常缜密的,莫见于隐,莫显乎微;一触即变,微妙之极。
形意拳的内劲,在《内功经》上,用通、透、穿、 贴、松、悍、合、坚八个字来说明。 能做到这八个字时,发劲便能有刚有柔,刚柔互济,往来缠绕,绵绵不断,松紧蓄发,吞吐自如,周身一家,横竖互变。这就是形意拳内劲的全貌。
形意拳前辈单刀李存义老先生,讲形意拳内劲时,提出内劲有明刚、暗刚;明柔、暗柔之别。所谓明冈, 是指浑身神气动作皆形之于外,手如钢钩。接手时,其力直透入对方骨里,使人难以抗衡。所谓暗刚,是指起落钻翻动作甚为自然,出手亦觉柔和,一旦气沉力发,能使对方如触电一般,心中发颤。明柔者,看起来动作柔软无力,但神气毫不散乱,内外如一,动作十分轻灵, 无论打上去或撞上去,均感到似有似无,令人无处着力。暗柔者,神气威严,动作沉稳,移动时如重物回荡,旋 转如钢球磨研,身上似乎硬,打上去却又动转灵活,无处着力。与之接手后,感到其胳膊如外包橡皮的钢丝,将人捆住,百般不得劲;等他随便一晃荡,便可将人跌出去。
二人较勇,两劲斗争,其劲路的变化还可以分得更 细致些。按照用法之不同,一般地可分成十二个劲:
1.永力
方向不变,坚持不已,照直而进。
2.综力
锋棱涵于内,光芒露于外,内中充实,将发而未发。
3.速力
往来飞驰,如弹弹而弹之颤动。
4.锐力
直前而钻进,如螺丝钉然。
5.摄力
粘住不放,与对方之力相连,压将进去。
6.激力
如水鼓浪,汹涌而至。是长劲。
7.超力
倏然而至,一瞬即过,如钢条弹出。是划劲。
8.扑力
以自身重量及速度扑之,如虎扑食。
9.裹力
拳打包裹不露,走出上下左右相合之劲。
10.束力
将自身合成一条细杆,如鹤子束身而进,无隙不入。
11.踩力
足踏之力,气沉践重,如踏毒物。
12.决力
当机立断,勇往直前,金锋直陷,宁折不屈。
这十二个劲是混在一起的,每一出手,十二个劲俱 在其中,混混沌沌,刚柔不分。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需要哪个劲,就出哪个劲。
发劲的要领是,抖擞如鸡之抖翎,扑按如虎之攫食,蹿身如伏龙升天,纵力如弹丸出膛。非有内功基础者,不能得内劲之妙;非得内劲之妙者,亦不能得此发力八 字之趣也。
第三节劲之运用——四两拨千斤
或问:“形意拳老谱云:“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讲的是崇尚刚猛,何必四两拨千斤?”日:“非也。所谓硬打硬进无遮拦,以及看人如蒿草等,指的是武术的心理学训练。要练出这种气魄,才能在应用时以意领先,气贯四梢,劲才能放得出来。并不是叫人不看客观形势的需要,一味胡打乱闯。应知二人较勇,身材有高低,体重有轻重,本力有大小,气质有强弱。为了增大取胜的把握,讲究点技术,讲究点以慢胜快,以小力胜大力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技击运动的全部过程,就其力学本质来讲,是平衡与不平衡这两种运动形态交替变化的过程。就自身来说,受到了重力、地面反作用力和来自对方的对抗力等三个外力的作用。外力合力的作用,将使我产生沿着该力的方向位移和加速度;外力合力对我重心的力矩,将使我的身体产生与力矩同方向的转动。对于对方来说,也是如此。这是力学基本原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技击之所以谓之“技术”,或者说技击之“奥妙”,就在于如何能动地操纵和改变上述三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巧妙地运用上述两个原则,使之产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对方的效果。说得更具体点儿,就是:对方力量虽大,我可以设法让他发不出来;即使能发出来,也放不到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之力虽小,但能全部发挥出来,而且能放到最易牵动对方全身的部位,指向最易 使对方倾跌的方向,发力时机又恰好是对方自身最不稳定的那一瞬间。如能做到这一点,则在我身上被打击之处,对方的力量总是小于我的力量,我是以大力御小力;而在我向对方进攻的方向上,我力总是大于对方之力,我是以大力打小力。换言之,从整体上讲,对方之力大于我之力,我是以弱敌强;但从二人互相接触的局部上来看,则是我之力大于对方,甚至大过甚多。在此基础上,如能再利用人身生理特点和力学中的杠杆、螺旋、斜面等省力措施,则效果将更为显著。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奥妙之所在。
浏览4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