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帝国主义。’懿欤休哉!国术家发明了这一条,打倒帝国主义的法门,彼帝国主义者,其将胆寒乎?然而不幸的很!近来人们对于打倒帝国主义这口号已觉得冷淡,在广州更会觉得这口号是不时髦的了!所以打倒帝国主义这 口号近来是不多闻到,独闻国术馆中流砥柱把这口号摩拳擦掌高喊起来,而 且指示一个打倒帝国主义的法门一一国术的拳,一一有功党国,诚非鲜浅! 其奈革命策源地的民众,对于此等口号标语,已觉得讨厌,——和卖药,香 烟,影戏等街招一样的讨厌,不能引起一点点热烈的情感!”①国术馆系统 从实用出发提倡武术,过分地夸大了武术救国的效果,不仅没有起到提倡武 术的作用,还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从军事实用观点出发的课程设置也造成与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之间的矛 盾。在童旭东先生作的《孙氏武学研究》中披露孙禄堂离开中央国术馆的其 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武术的训练体系、课程设置上与张之江的矛盾,站在救国 立场上的张之江求的是速成实用,而孙禄堂坚持的是传统武术的“拳道合 一”。每个成名的武术家都要经过多年的揣摩练习,才可以有所建树,而张 之江要的是快餐式的武术,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实战效果,西方的搏击 是非常适合张之江的观点的。或许张之江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观 点,很多人认为武术家都有绝招妙手,甚至认为很多知名武术家的绝招不轻 易授人,却不知道所有的绝招的形成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张之江的做法很难说是对是错,他促成了武术与搏击的结合,促进武术向散打的转化。但是 中央国术馆过度重视实用的做法,使得中央国术馆的课程与传统武术的距离 越来越远。


  • 重实用的武术竞技观


竞技的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竞技。当霍元 甲1909年到上海时,有人带着几个黑人找到他,律师告诉霍元甲:“子毋足 踢,毋首触,毋拳击,毋肘摧,毋指掌中人,既与子斗耳。”霍元甲笑答: “然则使我卧而承之乎,惧我即鼠去上海可也,安得为此无理之言。”②虽然

  • 勉士.标语[C].语丝,1929 (25)

  • 不肖生.拳术[M],十一版.上海:华联出版社,1926 都是搏击,但是西方搏击和中国武术的较技规则是不一样的,中国武术拳打 脚踢,戳眼取裆都是被允许的,但是西方搏击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有严格规则 的体育项目。当他们提出他们的规则的时候,霍元甲却认为是他们害怕,因 为霍元甲不了解西方的搏击规则,所以也就没法比武,后来俄国力士的离开 与双方规则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外国人把搏击当体育,可我们还在玩命,所以根本就没法比。而在近代,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比武很多都是在规则不一样 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总是默认自己的规则是对的,总为打败了外国人而兴 奋,实际上不同规则的体育项目本来就没办法放在一起比。中央国术馆建立后不久,日本的远东运动会设了拳击比赛,于是中国人 沸腾了,又把拳击等同于中国武术,甚至中央国术馆都误会了,直到亲自派 人去考察后才了解原来不是一回事。当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人们往往看到的 首先是形式,而并没有真正领会体育竞技的精神,使得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 竞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碰撞。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主张武术是竞技运动,如果不进行直接比赛,就 无法判断优劣,也不能引起互相竞争。他认为既然武术是竞技运动,那么武 术比赛就应该是直接比赛,而不是表演赛。当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被改成 表演赛的时候,张之江曾致电竭力反对。同时,他批评我国学校将武术表演 作为装点门面的工具。他认为当前传习国术的人,平日主要是习练架式,很 少进行实际自卫比赛应用的研究,表演时五花八门,临敌则弃甲曳兵。所以 他认为用比赛的方法,“或非所喜,但是从选拔真材来说,莫善于此”。如 果提倡国术而不能使国术竞技化,单纯的演习既不会有攻守的经验,也无益 于自卫。不比赛就不能登上世界的舞台一显身手,更无法自卫卫国。张之江极力提倡武术竞技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救国。他认为国术 考试不仅仅是为了夺锦标、争胜负,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人飞檐走壁,而是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雪国耻,使民众齐头并进,勇健之方,以期达到 自卫生存,强种救国。他甚至强调国术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抵抗侵略而不是游 戏竞赛。提倡武术比赛除了以救国为目的外,张之江对武术竞技的提倡具有很强 的民族自尊心。他反对全运会武术比赛采取表演赛的原因是如果武术不使之


竞技化,就不足以与日本的柔道争短长。虽然他主张直接比赛,预备作对外 的准备,但是他却认为国际比赛还不是时候。他认为国际比赛,少数人的胜 负往往代表了全国家的荣辱,所以必须要慎重。他认为如果我们平时不练习 对比,考试的时候也不比赛,那么如果外国人来了,几个武术家要与中国人比武,而我们却不能比赛,就丢人了,几个武术家的失败,就是全中国人都 被外国人打败了。这也许是因为在特殊时期,人们往往放大了比赛的意义, 把比赛等同于国家之间的战争一样,我们在战场上失败了,不能在赛场上失败。

提倡国术比赛的张之江对国术包括哪些内容并不是非常在意,他认为只要是可以用来打败敌人,管他是外国还是中国的,实用就行,所以在1931 年11月中央国术馆修正的《国术规则》中,包括了四个项目的细则:搏击、 摔跤、劈剑、刺枪。这四个项目只有摔跤和刺枪属于中国。1933年中央国 术馆颁布《最新国术比赛规则》中设三项锦标:搏击锦标、摔跤锦标、击剑锦标,只有摔跤是中国的。中央国术馆的这种比赛项目设置与中央国术馆的名称非常不相符,所以也就遭到了褚民谊等人的反对。后来在第二次国考的 时候,作了修正,才将拳术、长兵、短兵加入国术比赛。张之江认为:“由国内历次比赛所得的经验和出国考察的结果,觉得要 使现代的武术归趋于学用一致。”①什么是学用一致呢?就是所学就是所用, 既然我们要用武术抵抗侵略,那么就得把抵抗侵略的办法拿到竞技场上来。 这种学用一致的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武术器械比赛的观点上。国术考试的器械 比赛分长兵和短兵,

都是相同器械的比较,对此,张之江认为在战场上,猝然应敌,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对方使用什么器械,更不可能预约,所以他主张不同种类的器械进行比试,拟定办法,以求实效于应用。把竞技场的武术与战场上的武术等同起来可行吗?战场上对抗的是敌人,目的就是要杀死敌 人,竞技场上对待的是自己的兄弟,能以杀死自己的兄弟为目的吗?陈公哲对张之江的方法非常反对。陈公哲在他的《精武会五十年》中对 中央国术馆的考试有如下的陈述:“比试之法,以十人为一组,分若干组,

① 张之江.中央国术馆和竞武场的使命[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294.

用淘汰法,由第一任与其他九人搏击,胜者,再与其他十人之胜者搏,第每 组转搏,至九人始已。余笑谓之曰:'以一敌九,不到三人,纵不伤损,其力已竭,而况九人乎!'……武术比赛于一九二八年冬在南京举行,面带铁丝罩,拳打脚踢,俱无限制。十人一组之连环赛无人参加,组织不成,改用抽签,点名上台搏斗。于是流血者有之,断筋折骨者多人。各省到会拳师之明白事理者俱不参加,有参加者,因其对方盛名,多临时礼让。……武术考试,误用擂台比武,终以一团糟终场。精武会之提倡国术,以'止戈为武’;中央国术馆之提倡武术,以戈之为武,止戈为武者,和平也,戈之为武者斗争也,宗旨各有不同,机构寿命因而短促,天命之谓乎?”①陈公哲的陈述反映了国术考试的几个问题:第一,国术考试从实用出发,忽略了比赛的公平;第二,国术考试从实用出发,限制少,导致了拳师的受伤事故;第三,国术考试缺乏一个价值核心,仅仅从实用出发是很难走远的。对于比赛中出现的伤害,张之江认为如果对比赛的细节严加限制,直接比赛就不至于出现大的伤害,导致拼命的情况出现。

浏览4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