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央国术馆以外,很多军政要人参与了各省市国术馆的创建。从1932 年底中央国术馆统计的25家各省国术馆馆长来看,江苏省国术馆的顾祝同、 山东省国术馆的韩复渠、上海市国术馆馆长吴铁城、浙江省国术馆馆长鲁涤 平、四川省国术馆馆长刘文辉、青岛市国术馆馆长胡若愚、绥远市国术馆馆 长傅作义、察哈尔国术馆馆长宋哲元、河北省国术馆馆长许兰洲、江西省国 术馆馆长龚师曾等都来自军界。还有些军政要人以董事的身份参与国术馆事 务。如1928年12月成立的河北省国术馆,当时的董事有:李景林、傅作 义、崔廷献、曾延毅、高志仁、贺芝生、蒋馨山、郭铸山、张宪、霍双立、 刘善菁等,其中不乏军政要员和商界巨贾。还有些要人通过自己的言论表示对国术馆系统、对武术的支持。如傅作义、曹馄等都曾为天津县国术馆的薛颠撰写的著作写过序文。总之,在中央国术馆及其国术馆系统中,很大一部分馆长或者副馆长都是军人出身。还有一些原来的老军阀虽然没有担任国术馆的馆长,但是他们 通过担任国术馆的董事或者赞助国术馆的成立等方式支持武术的发展。所以 军政要人对中央国术馆以及国术馆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军政要人的国术救国论


  1. 以救国为目的的中央国术馆


1919年孙中山在为《精武本纪》写的序中写道:“慨自火器输入中国之 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至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①这句话反映了孙中山对于武术 的两种观念:第一,他认为武术是体育,所以称武术为体育之技击术;第 二,他对于武术的提倡还是基于战场上的需要。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武术已经在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被证明军事功能微乎其微,但是在中国经济落后、 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很多军政要人的戎马生涯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对武术的提 倡侧重于军事的实用功能,强调武术可以救国,而忽视其体育教育价值。民国十七年(1928年),我国选送八十位军官学生去日本留学,体格考试的结果,只有五人及格。这种情况引起了很多军政要人的担忧。军人体质尚且如此,那么普通民众就更难说了。虽然战争已经进入火器时代,但是火器也是需要有人来操纵。“但若全民个个疲弱,哪里会产生出强壮的士兵来呢,没有强健兵士,虽有火器,亦无所用,理至显明,况国术效益,不仅强壮而已,更增极大之战斗力,而操最后之胜算,岂不是直接是强民,间接的

  • 孙文.精武本纪•序[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卷.北京:中国书店 出版社,2008


就是强兵吗。”①张之江认为提倡国术,锻炼体格,是挽救国难的大工程。

张之江作为原西北军系统的著名将领,其军旅生涯决定了他对武术的态 度往往以军事实用为目的。中央国术馆提倡武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强种救国, 就是为了让武术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它的用处。不仅中央国术馆的馆长张之江对武术报有这样的态度,很多军政要人也都是抱着救国的目的而提倡武术的。中央国术馆的建立之所以能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与提倡,其主要原 因就在于:“盖当轴诸公,已大觉悟,深知我国武备,事事落人后步,惟国术乃我国固有之技击,在战略上,能于最后五分钟两军肉搏之际,获必胜之权利,洵为今日救国之惟一利器,亦即医国对症发药之良方。”②这就基本 奠定了中央国术馆对于武术的态度。这或许能够解释中国在经济极度紧张、 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国民政府要建一个耗钱的国术馆的原因了。张之江 在很多场合的演讲中都提到中央国术馆要实现强种救国的目的,“非提倡学用一致能临阵应用的国术不可”③。正因为很多军政要人始终认为武术可以救国,所以在中央国术馆成立 后,很多军队中都雇用武术教员教授国术,如1928年6月15日《精武画 报》记载:“第四军驻京办事处,近以提倡国术,教员缺乏。函商本会拨派教员,经派出张富猷、李世森两教员前往,而近日沪上各校之函聘教员者, 纷至沓来,此亦国操前途一好现象也。”④1928年秋,王以哲为东北陆军步兵第一旅旅长,他热心国术,1929年,组织国术教练班,聘请金警钟任东北陆军第一旅武术总教练,兼中华刺枪术教练班主任,共教练五期,然后分 发各军。“今日军队中善大刀术、中华刺枪术者,多是其薪传。”⑤

  • 张之江.站在国术立场上敬告民众书[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张之江.为国考再告国术家[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张之江.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

  • 国内外精武消息[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8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 社,2008

  • 李栖梧.演著者历略[M] 〃金警钟.混元一气功(影印).天津:天津古籍书店, 1987



  1. 大刀队刺激下的国术救国论


中央国术馆建馆的目的在于救国,但是让国术救国论在社会上蔓延的当属大刀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在对日作战中,1932年的淞沪会战和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为中央国术馆的国术救国论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 1932年的淞沪会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闸北,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借令旅长翁照垣应敌,大捷。自1月28日至2月16 0 ,大战三四次, 小战不计其数,十九路军的大刀队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自光绪帝以来,中国军队迎战日军的第一次大捷。淞沪会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也因此受到重视。一时之间大刀队的胜利成为家喻户晓的事情,淞沪会战成为武术救国的典型例证,也成为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行武术的有力支持。

1932年10月29日,张之江在《国术周刊》发表文章《大刀队奏奇功 于沪上》,认为淞沪会战的胜利是因为:“国术普及于军队,卒有今日大刀队杀敌之表现。”①所以1932年11月张之江发《为国术施于战阵致全国各 绥靖主任各省政府各陆军师旅通电》:“拟请将国术一科,列为军队基本训 练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国术有利于战阵的三个优点。“查国术施于战阵, 不但堪济火器之穷,实为最后制胜之要道……拟将国术一科,以资推广普及,而充实战斗实力,且收强民强权之效焉。”②蒋介石也通令各党政军警机关及地方民团都需要加紧国术训练③。紧接着陆军第八十三师师长,以国术在军事上之效能,具有特殊价值,为养成军人国术化,充实该师部队战斗力起见,从中央国术馆聘请五位教员教练武术④。钮永建也认为:“则国术者,其为唯一振衰起废之健身剂,而以之训练国民与军队,尤属当务之急,

  • 张之江.大刀队奏奇功于沪上[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张之江.为国术施于战阵致全国各绥靖主任各省政府各陆军师旅通电[C] 〃释永信.民 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陈泮岭.敬告国术同仁加紧提倡国术救国书[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 24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陆军第三十八师新委一批国术教官[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将成必不可缺之一科,殆无疑矣。”①

淞沪会战后的国术救国论,除在军队中蔓延、开设大刀术外,民间也掀 起了一股大刀术的热潮。大刀队在淞沪会战中的成绩让更多的人将国术与救国联系在一起,国术救国成为一种很响亮的呼声。北平市国术馆应时势需要,成立刀术速成班,教授大刀术。紧接着浙江省国术馆致函各国术团体: “暴日侵陵全国震动奋起自救责任全民,我国术界以武术救国相揭,蕖际兹严重时期钳容苟自暇逸,本馆爰特联合省垣各国术团体组织长枪大刀队征求 队员积极训练,务于最短期间完成工作加入人民自卫团,籍作民众武力用抗暴而张国威,沪战大刀队之成绩已可谓国术价值之试验尚祈一致主张共起组织此,不特救国之天职有然,抑亦国术消长之所系也。

浏览5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