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国术馆的影响下,很多地方国术馆都增添了西洋拳术一科,希望以此来造 就人才。在张之江的支持下,朱国福开始实施他的西方拳击与中国传统武术 相结合的武术训练方法,成立技击队,朱国祯担任技击队队长,朱国禄担任技击队的副队长,强调对抗训练,并增设了拳击课。在朱国福等人的努力 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933年第二次国考的时候,在借鉴西方搏击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了国术考试细则,在胜负的判定标准上采用了得点、减点的办法。对于拳术、刀术、剑术、棍术的试合、胜负标准、得点标准、失点标准、犯规标准、优劣的判别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同时相对于第一次国考有了严格的体重分级,有了统一的护具。第二次国考表明武术在竞技化的道路上向西方搏击更进了一步。而中央国术馆注重实战的训练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在1933 年第二次国术国考中,尤以朱国福带领的中央国术馆和朱国祯带领的湖南国术馆的学生的成绩最为突出。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借鉴西方搏击运动改造中国武术的时候,并没有意 识到武术与西方搏击的不同。直到1930年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东京举 行,当时比赛项目设拳击一项,国内很多人误认拳击与中国武术为一回事, 所以督促中央国术馆参加,张之江也因此呈请国府派人前去参观,才明白拳击与中国武术不同。经过两次国考后,基本奠定了武术向西方搏击学习的竞技化框架,因为规则上学习了西方,所以在技术上也不可避免地受西方搏击影响过大,而没有注意研究中国武术的特性。以救国为目的的中央国术馆及其国术馆系统把武术的实用性放在首位,忽略了武术的体育和教育价值。


  1. 传统武术实战比赛


在官方组织的中央国术馆国考后不久,李景林等组织的传统武术实战比赛也开始了。民国期间共举行了两届影响较大的传统武术实战比赛,一是 1929年10月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一是1929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国术比赛。这两届国术实战比赛都由李景林为筹备主任。武术擂台在民间很早就有,并不是近代的新生事物,但是近代的实战比赛与原来的擂台赛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就在于原来的武术擂台是生死决斗,没有规则限制,而现在的实战比赛是较量胜负,不是决一死战,有严格的规则限制。两次实战赛的组织与规则与中央国术馆的国考完全不同。中央国术馆的国考因为借鉴西方的搏击经验,在规则上更侧重于西方,而李景林所筹办的武术实战比赛的规则更接近于武术的原型。因为护具的使用,限制了传统武术的一些技法的发挥,所以在实战比赛中没有使用护具,在胜负的标准上与摔跤的规则相近,以摔倒为负。在比赛的初级阶段还有限制击打的部位,后 一阶段则完全取消了限制,让其非常接近武术的原貌。当然为了不至于在比 赛中出现大的伤害,在赛前,李景林对队员进行了审核,限制一些差别大的人参加。同时比赛有表演,不能表演者不能参加。

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以后,李景林收了大批的徒弟,这个时候 他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武术训练基地。所以他决定在山东,原来马良所创办 的山东武术传习所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创办山东省国术 馆。山东国术馆成立于1930年秋,根据省级国术馆组织大纲的要求,韩复 渠任山东国术馆馆长,李景林代理馆长职务。山东省国术馆是李景林在筹办 了两次影响较大的武术实战比赛后,决定实施自己的武术理念的时候建立 的。在李景林主持山东国术馆期间,山东国术馆是非常注重实战的。馆内教 学特别注重传统武术的教学。太极拳、八极拳、武当剑等都属于必修项科 目。山东国术馆的师资也相当厉害,除了李景林以及几个随身徒弟外,还聘 请了李书文等著名的拳师。李书文教枪法特别注重实战,山东国术馆又成了 对扎枪的实战较技场。可惜,山东国术馆开展不长时间,李景林就去世了。虽说山东省国术馆依然存在,但是教学的理念已经发生变化,不能继续实践李景林的构想,中国传统武术实战比赛的竞技尝试也因此中止。两次国术实战比赛虽然在比赛的过程中规则几经修改,但是最后基本形成了详细的规则,而且这种规则没有体重分级,没有禁击部位,没有护具,对抗激烈,因为比较接近武术的原貌,所以很受当时武术家的欢迎。

  1. 全运会武术比赛


1930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与第三届全运会一样,武术以表演的形式参加。 虽然这个时候中央国术馆已经举行了一届国考,且民间也举行了两次注重实战的国术擂台赛,社会上注重实战的风气很浓,但是在第四届全运会上,武 术仍然是表演的形式,且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关注。全国运动会是由学界参加 的运动会,全国运动会的比赛更多地反映了学校中的体育状况。而大运会的 武术比赛也就反映了学校中的武术开展情况。1932年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在各级运动会上设武术锦标的决议,所以193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的武术比赛采用了实战的比赛形式, 但是效果不好,以至于遭到了武术界影响较大的褚民谊、许禹生等的反对, 全运会的武术实战仅此一届,后续继续用表演、通过套路演练水平评定武术成绩。

(-)土洋体育之争中武术科学的提倡

虽然有很多人将武术作为国粹在学校中提倡,但是武术到底是不是国粹 还是一个未知数,判定标准就是武术的科学化问题。西方现代科学传入中国 以后,很多人从体育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武术就是中国的体育科学,如罗啸墩在《精武内传》中就说“本会宗旨在研究我国数千年原有之技术,以求适合于国中人人之练习,使普及全国,确定为我国之体育科学,以期显扬我国家之光荣”①。但是对于武术是否科学、武术发展是否该走科学化之路、 武术该如何科学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20世纪30年代,体育界爆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论战。其论战的核心是:中国体育究竟应以洋体育,也就是西方近代体育为中心,还是走中国传统体育,也就是土体育的路子。因此这场争论被称为“土洋体 育”之争。就是在这场有关武术发展方向的论争中,中国武术喊出了武术科学化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对西方体育的提倡,不能掩盖由于对西方体育认识的肤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贵族化、锦标主义等。1932年8月,在第一届全 国体育会议召开以前,一些教育和体育界人士开始对中国体育的重大问题发 表评论,以期引起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注意。体育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中西体育论战的出发点。1932年8月7日 《大公报》发表的社论《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中认为体育的最基本的意义 就在于强身健体,而运动竞赛有损选手的健康,所以反对洋体育。西方体育损害身体的说法立即引来了反对。8月13日《天津体育周报》发表的《体 育何分洋土》一文认为经过各国医学家以科学的方法证明,经过相当的锻 炼,剧烈运动对健康无害,只有过度运动才会对身体有害。那么体育的意义难道仅仅是强身健体吗? 8月27日谢以颜的文章《评大公报七日社评》认 为近代体育的意义不仅限于养生和锻炼筋骨,而且可以增进人类幸福提高① 罗啸墩.精武内传[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11. 工作效率,培养高尚的人格,使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生活,养生之道和锻炼筋骨只是体育的最低部分。洋体育的优点那就是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培养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论证的结果是体育的意义不仅是强身健体,更应该具有教育意义。体育的意义是衡量中西方体育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从体育的意义出发,西方体育是不能被推倒的,虽然西方的竞技体育有时会出现损害身体的情况,但是西方体育的教育意义是不能抹杀的,且只要是合理运动,竞技的伤害还是可以避免的。同样从体育的价值意义出发评价中国的传统体育,中国的传统体育就暴露出很多问题。西方体育的强身健体的功效是被科学证明的,但是中国武术的体育价值却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

浏览4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