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民教育有些差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军国民教育思想没有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亡,而是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学校教育。1914年,马良调任四十七旅旅长兼济南卫戍司令,在士兵中推广中华新武术,并对其进行修改研究。1915年马良的新武术受到当时的泰武将军靳翼卿、山东巡按蔡志康提倡,中华新武术被列为军队体操内容,警学各界 纷纷将中华新武术作为教习的内容。中华新武术的内容包括四科:率角科,拳脚科,棍术科和剑术科。四科 又分为初级、高等上下两编。上编各科陆续出版,但是下编各科始终没有面 世。中华新武术的上编四科都是专为学校、商团、民团、军警团体教练而设 的,而且在书籍出版前都经过了几年的反复研讨考究,所以动作相对来讲比 较简单好学,易于推广。

《率角科》分为初级、高等上下两编,上编为初级教科,多为攻击性质 的动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者攻击进取之心,增进勇敢乘时之胆,壮其志 气;下编为高等教科,本计划不仅有各种攻击方法,而且有防卫逆袭的各种 取胜之法。但是真正出版的只有初级教科。马良对于摔跤是极其推崇的。 “因见世界各国,体育宗旨,力求普及,而我国武术其最当普及进行者,莫 过于此科(率角科)。”②摔跤也是马良在北洋各镇提倡最广的。“良前任正 参谋官时,曾为各镇提倡,现在北洋各镇官兵,讲习此术,著有成效者,不 下数万人。”③

《拳脚科》上编为初级教科,综合了各门中的柔软运动法、十瞠踢腿法, 选择了二十四法分式操作,不仅对单个动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且将能作 为对手的动作进行了攻防的讲解,连贯操练。既简化了武术动作,又保留了 武术的攻防意识。既能单人动作练习,作为健身的手段,又可双人练习,学 习动作的攻防意识,对于初学者或者习拳时间较短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方式。

① 《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转引自: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223页。

②③ 马良.中华新武术率角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2.

《棍术科》综合了各种棍法十八式,分基本单人团体教练、团体基本教练,团体连贯教练、团体对手教练、团体连贯对手教练。不仅对棍术十八式进行了单个动作的详细讲解与图式,而且对适合对练的动作也有详细的讲解 和图式。

《剑术科》综合了各种剑术,选择十八式,每式各有用法,皆详细分析, 绘图具说。《剑术科》把剑术十八式的单个动作教练定名为基本教练;将十八个动作连成一气练习定名为连贯教练;把能作对手练习的动作拣选出来使 二人对手操作,称为对手教练;将对手教练连成一气称为对手连贯教练。并将敌多人之法与不能作对手的各式加入其中,二人单独操练。《剑术科》上 编分为上下两课,基本教练与连贯教练为上课,对手教练与连贯对手教练为 下课。1900年末,马良开始在军队中教授新武术,这是中华新武术的开始, 但是当时新武术在军队中并没有取得成果。直到1905年中华新武术受到国 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的注意,才在北洋各镇风靡一时。所以说中华新武 术受到重视开始于段祺瑞,开始于北洋陆军,最早被编成教材的是率角科。 由于有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的支持,中华新武术得以在军队中迅速地发展起来。1911年马良开始编写中华新武术的教材。后来,随着马良在军队中的 职位越来越高,他也借着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军队中推行中华新武术,并努力 得到了政界以及教育界人士的注意与支持,使得中华新武术由军队开始向警界、学校逐渐推广。中华新武术是马良借鉴了西方兵操的组织形式,对武术进行的体操化改 造。虽然马良的新武术还保留着武术的技击技法,但是从形式上看,中华新武术与体操无多大不同。而且也因为它像体操,所以被以兵操之名成为军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新武术的体操化尝试迈出了向西方体育学习的第一 步,为后来武术进入学校等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对中国武术的体操化改造也受到很多质疑,比如许禹生在 《提倡拳术应保存其固有之真精神说》一文中说:“有体操专家,以个人之 一知半解,窃取拳术中三数无系统的姿式,编为国技体操,徒袭皮毛,全失本意,实卖艺者流。或更加以点缀,谬为粉饰,不问学理而互相标榜,舍其 精华而拾其糟粕,方自诩为创造家……所谓拳术之真精神者,其起止有法 则,其进攻有程序,其运劲有路线,其练习有桩步,其动作有身法,且其每 姿式必含有应用之意味,必如此而后有价值,必如此而后有兴趣,亦必如此 而后生徒始不为盲动,乐于向学。”①这是许禹生对一些人只知道武术之皮 毛就对武术进行体操化改造的事情提出了批评,认为背离了拳术之真精神。 但是武术的体操化改造却为武术提供了一个继续发展的渠道,特别是在20 世纪初军国民教育的影响下,体操形式的武术受到追捧,并迅速传播。晚清民族危亡之际,社会上兴起尚武思潮,刺激中国人对西方兵操的注意,而西方兵操的引进又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武术的改良与挖掘。于是就有了西方兵操与中国武术的第一次交锋。武术的提倡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的救亡运动联系在一起。面对西方兵操,中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首先想到的是在中国寻找与西方兵操相近的东西,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体操。这个时期对武术的提倡纯粹是出于一种爱国心,而且这个时候提倡武术并不代表着反对兵操,相反是把武术融入到体操中,使其成为中国的体操,并对武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良,体操甚至成为中国武术改良的范本。中华新武术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在各地推广。

三、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武术教育价值批判与 探索(1915—1927)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主题,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反对复古尊孔。刚刚兴起的中华新武术也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反对的对象。

(-)中华新武术进入学校

马良从1911年驻扎潍县时,开始编辑中华新武术,驻扎济南后,又在

① 许龙厚•提倡拳术应保存其固有之真精神说[M] 〃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9卷. 95.

济南的警学各界传播。后来中华民国全国青年总会教育股主任余日章在济南参观各科武术,极承赞赏,称为强种强国之武术,遂在沪与江苏教育会长黄 任之介绍,邀尹占魁、于振声充任江苏全省体育传习所教习,其毕业的学生分发江苏各县教授各学校学生,这样江苏全省武术体育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来黄任之介绍尹占魁、于振声到南京国立师范充当教习。中华新武术受到南京各界的欢迎,学生将它作为必学的自卫之术,热心操练。康南海、徐东海 两先生促速编教科,以资审定,又承吴绍棠、周少两先生与教育界介绍, 各省由济南聘请武术教员者甚多。从此以后,中华新武术受到学界的注意, 并开始在学校中传播。

1916年冬季,梁启超、张君励、黄朔初诸经过济南,参观了中华新武术后,在政府及教育界中大力提倡。1917年,大总统、副总统、总理为 《中华新武术》题词颁序,陆军部和内务部将中华新武术定为军警必学之术。后来教育部派主事许禹生,高等师范学校体操教员孔濂伯、医学专门学校教员周歌廷、孙六乔来济南审查,在了解了中华新武术的情况后,认为这 是中国军事体育界罕见的成绩,并将中华新武术的情况上报教育部,要求省各学校仿效练习,并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由各省考送学生,附设体育专修科,由教育部秘书胡玉菰函嘱由济南选教员二名为体育专修科武术教员,遂派马祚春、王振山赴京,分任教授,后经山东教育界诸先生创办武术传习所,由各县考送学生,专教各科武术,培养教员。1917年夏天,中华新武术被列为全国中学正式体操,同年秋,山东教育界代表建议把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高等以上学校以及各高等职业学校的正式体操,获得一致通过。同年冬,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把中华新武术列为体操正课。1918年春, 山西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学校联合会议上,中华新武术被列入全国高等职业 学校以上学校的正式课程。接着保定军官学校把中华新武术列为体操正课。 此外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武术会等团体也增加中华新武术为其学习内容。

浏览1,3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