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小架的形成,是由梅花拳第八代传人张从富开门立户,自成一家,创建 起来的。自此,梅花拳分为大架、小架两派之后,两派弟子虽多有门户之见,但都 承认大架小架本是同根,小架辈分排列顺序仍沿用大架祖师爷邹宏义之后的传人向 下延续。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清乾隆年间公开教授梅花拳的拳师李廷基,威县 人,小架第十二代传人。在河北省武强县王家庄开设拳场,后又邀师弟李廷贵(威 县人)同道教拳,当时徒弟拜师学艺之前要拜师祭祖立牌位,牌位上写的是“八辈 祖师张从富之位”。
张从富何时另创梅花拳小架,还未考察准确。有传说是从第六辈传人赵文礼 (平乡县王铁庄人)病故时为办理丧事,张从富与邹克让产生矛盾而另创小架的;但 也有人说张师爷是“梦中学艺”。总之,众说不一。不过从张从富墓碑记载的年代 证明,创立小架肯定是在清嘉兴八年(1803年)立碑之前。
张从富,生于清乾隆元年正月初一(1735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正月初五。他幼年拜梅花拳第七代名师赵学义为师,习文演武,12岁时就文成武就, 功夫超群。他大胆尝自在原来梅花拳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创制了小架梅花拳。梅 花拳灵活多变,好学易懂,便于下层平民接受,很快就传到河北、山东、山西、河 南、江苏等地,对推广、传播梅花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架创始人张从富,艺业精湛,武艺超群,演文习武全通。他的硬功一运气,
浑身硬似铁板,在北京传艺时救过清朝皇帝嘉庆。据传嘉庆帝在京郊附近光明楼微 服狩猎遇虎,被梅花拳八辈张从富相救,张因救驾有功,被皇帝召见欲封官职,由 于梅花拳有不从官的规矩,所以没有接受官职,只收了一件朝服返回。后人在张从 富坟上立了墓碑,称清太学生。至今,墓碑仍完好无缺。他的弟子们每年农历正月 初五都去坟前拜祖,集会纪念。
张从富创立的梅花拳小架与大架都以梅花拳“五势”为拳母,但拳法和内容又 各有千秋。
大架立式、踢腿。大劈大挂,舒展大方,形如龙,动如虎,气势雄壮,有泰山 不可挡之势。尤为兵器擅长。
小架蹲式、屈膝。表现为缩、小、绵、软、巧、灵活多变,以柔克刚,妙不可 言。尤为拳术擅长,有独到之处。
梅花拳小架,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开场教拳以来广收众徒,出了不 少有名的大徒弟。张从富的开门弟子李进有(李老奎),平乡县人,武艺精熟,其 手法一指可屈百夫,其足力一脚能踢十人,刀枪剑戟无一不精纯。李进有逝世后, 他的徒弟王文道之孙王山根组织近六十人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正月 十六日联名树碑献颂,至今墓碑仍在。
王山根:号老通,平乡县王杨村人,是梅花拳小架第十二代传人,人称“铁爪 神臂”,在梅花拳内很有声望。
任俊杰,武强县人,梅花拳小架第十四代传人。精通梅花拳各种拳术,在武 强、深县一带很有影响,后人为其树碑,称《任俊杰神道碑》,他的弟子名人辈出。 第十六代传人尹贵芬、王道隆在1934年山东省第一届国术考试中获优胜奖,得纪念 品银盾及宝剑等。
韩其昌,名世杰,深县北院头村人,梅花拳小架第十六代传人,1986年94岁, 住在北京市西单胡同2号,新中国成立前在家乡,人称“沱南侠”,新中国成立后担 任北京大学武术教师。现任梅花拳研究会主席,1987年平乡县梅花拳弟子曾专程去 京拜访韩其昌深受感动,给平乡县体委和梅花拳弟子分别写信致谢,并希望梅花拳 内要消除门户之见,弘扬大架、小架拳术。明确表示大架、小架本是同根,要搞好团 结,不要搞封建迷信那一套。韩其昌之子韩建中武艺高强,在公安部某单位任武术教 练,1987年曾到威县考察梅花拳源流及现状,还应大家要求,作了示范表演。
梅花拳内还流传着“笊篱分水”的故事。第八代传人张从富从山西和顺回到了家 乡,想去东边运河一带传艺,便找到掌门人邹克让商议去不去,邹克让认为可以。送 他出村启程,二人来到后马庄溢阳河边一个庙,张从富说:“我渴了,想喝点水。”这
时,邹克让走到庙前一井内,用笊篱挖了满满的一笊篱水,端着让张从富喝。张看到 这一情景,知道邹克让用了妙法,很钦佩他的法力,他也使出妙法,用手在当中一 划,把水分成两半,自己喝了半边水,递给了邹克让。这时邹克让说:“我们邹家创立 梅花拳以来,已传遍了四面八方,如今你又创立了小架,咱们可以平分秋色了。”
张从富急忙解释说:“师爷虽这么说,可小徒不敢和师爷分庭抗礼。以后传拳, 张从富只传东西,不传南北。”因此,小架的传拳路线,只向东西走,不往南北行, 日渐发展壮大起来,在短时间内,东传至故城,沧州梁山;西传到和顺、辽州等地。
据了解,张从富创立梅花拳小架之后的传人有:
第九辈:李进有,张从富徒,平乡县马二町人。
孙老安(张从富徒),平乡县东田庄人。
史聪明(张从富徒),平乡县史二町人。
第十辈:王文道(李进有徒),平乡县王杨村人。
第十一辈:王荣贵,王文道之子,平乡县王杨村人。
第十二辈:王山根,王荣贵之子,平乡县王杨村人。
王法胜,(王荣贵徒),号老泽,平乡县东田庄人。
第十三辈:罗彩(王山根徒),邢台县人。
李廷贵(王法胜徒),威县李寨人。
关老安(王法胜徒),南和县岗上人。
第十四辈:任俊杰(李廷基徒),武强县城北西王庄人,有《任俊杰神道墓碑》 为证。生于1841年,逝于1928年,享年87岁,精通梅花拳及器械。深县的梅花拳 是由他直接传入的。
赵锡山、段步元(李廷基徒),武强县人。
第十五辈:赵英廉(任俊杰徒),武强县人。
尹墨池(任俊杰徒),深县北溪村人。
尹英杰(任俊杰徒),深县北溪村人。
任海(任俊杰徒),深县人。
第十六辈尹宝印:(尹英宏徒),深县北溪村人。
尹贵芬(尹英杰徒),深县北溪村人。
尹国华(尹英杰徒), 尹顺山(尹英杰徒), 韩其昌(赵英廉徒), 朱汉军(尹英杰徒),
第十七辈:燕子杰(韩其昌徒),山东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学者、武术家,发 表过多篇武术论文,与人合著《五势梅花拳》。1992年新作《中国梅花拳技击大法》 出版发行。 2
韩建中,韩其昌之子,深县北院头村人。
梅花拳大架和小架分布范围广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黄河以北地区除平 乡县广大农村外,还遍及浙江省中、南部及京津一带。邻省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 河南北部,到处都有梅花拳的足迹。
梅花拳名师辈出,在发展史上最著名的拳师应首推义和团领袖赵三多(1841 — 1902年),字祝盛,号老祝,清道光二十一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威县沙 柳寨人。他自幼热衷习武,先拜师临清碧霞宫僧人冯克善,后拜师梅花拳第十三代 传人临清杏园张如纯为师,练就了一身拳术,刀枪棍棒样样精通,最拿手的兵器是 一副虎头双钩。在河北、山东交界地区的农村,广设拳场,收徒三千余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赵三多拒绝师兄弟让他严遵教规的劝阻,将自己领 导的一支梅花拳改为义和拳,后又改为义和团。从1897年赵三多率义和团公开进行 反帝武装斗争起到1902年3月止,历时五年的时间里,他领导义和团举行了三次声 势浩大的武装起义。活动范围达20余县,在义和团运动史上实为起义最早,活动范 围最广,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支劲旅。1990年10月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经中外专 家学者多次考察、论证,确认赵三多是义和团的著名领袖和创始人之一,威县沙柳 寨、梨园屯等地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这方面的情况,因已有专著论义和团运动, 不再详述。°
赵三多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随之梅花拳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践踏。因 此,活动处于低潮。尽管如此,劳动人民还是在极为复杂困苦的情况下习练梅花拳, 把这一历史悠久的拳种继承和发展下来。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平 乡县以梅花拳弟子为骨干的万人盐民暴动,就是典型的一例。
谈到邢台梅花拳,无论平乡、广宗还是威县,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 是认为虚拟的收元老祖是梅花拳的第一代,江苏徐州府铜山县的张三省是第二代, 祖籍古直隶顺德府人(河北邢台)邹宏义是第三代,而真正把梅花拳传播于社会的 则是邹宏义。后来历经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高徒蔡光瑞等的努力,才使梅花拳进 一步发扬光大。后又经第八代传人张从富(小架梅花拳独创者,为中国小架梅花拳 始祖)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梅花拳的影响。
清康熙乙丑年(1705年),邹宏义定居顺德平邑后马庄,设场收徒,传授技艺。 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传播。一时间,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 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后马庄拜师学艺,邢台梅花拳自此 大盛。
浏览1,5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