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论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武术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政治 的影响;武术以非物质性传承为主,需要保护和扶持;认同危机是武术传承中最突出的时代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的发展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经济、政治 等因素的影响。与中国武术史有关的著作均介绍了各历史时期武术的基本情况,大 致勾勒出了它的总体发展脉络。有学者指出,民间武术的发展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晚清民间武术的兴盛与社会深陷民族危难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比较注 重吸收武术文化,以武术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这成为晚清民间武术的主流。中国 古代武术的兴衰荣败与统治阶层或支持或限制的态度紧密相关,统治阶层为了维持 安定就以禁武政策为主,遇有战事就利用武术,提倡武事。近代民间拳师的都市化 流向促进了武术的传播与流派的进一步分化,其原因有:城乡经济的差别迫使民间 拳师寻求新的谋生手段,城市习武者的需求更能发挥民间拳师的作用,镖局行业的 兴起与武术团社的发展为民间拳师提供了谋生渠道。也有学者对当今影响民间武术 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自身因素有保守意识、迷信色彩、盲目自信、技术陈 旧、唯技追求;社会因素有排斥、规则限制、宣传不够等。国外有学者分析了政治 和战争形式对武技影响的不同是造成中国古代武技和古希腊骑士武技相区别的主要 因素。武术以非物质性传承为主,需要保护和扶持。

随着非遗研究的兴起,近十年来国内对于武术传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的 内容主要集中在民间武术传承的现状、特征、对策等几个方面。传统武术以非物质 性传承为主,包括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和传承人四个方面,其中传承方 式包括群体传承、家庭师徒传承、学校传承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 术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义务、授予其荣 誉称号等方式进行保护与扶持,认同危机是武术传承中最突出的时代问题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 有的学者认为民间武术的传承具有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和非标准性特征。在当 今社会,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其文化与教育价值需要得到认识与提 升,发展民间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术、进行数 字化传承,并使其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传统武术的萎缩速 度大于传承速度,原因在于其军事价值退化、因循守旧以及竞技武术和西方体育文 化的影响等方面。还有学者建议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传承制度对传统武术进行保护, 在传承制度中明确传承的主体、对象、途径、方式、评价方法等,并以法律法规的 形式公布,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中。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 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及文化整体的关系,应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及传统武术传承的师徒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的保护,尤其 是传承制度,因为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需正确理解“原生态”,变迁中的原生态传统武术即次生态传统武术才 是我们保护与传承的主体:当前中国武术正面临“原始生长环境消失、认知偏差、 指导思想走入误区以及比赛缺乏观众的尴尬境地”。西方现代体育对中国武术文化 的边缘以及所导致的认同危机问题是中国武术发展中最突出的时代问题。

传承包括传与承两个方面,但二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就文化来说,传承就是 再生产,它不但包含传授和继承,而且含有适应、创新、累积的成分。根据《中华 大字典》对“传”与“承”的解释,“传承”可理解为传授及继承,既有传授、流布 的施与,亦包括接续、继承的接受。传授是指把学问、技艺教人继承,泛指把前人 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靠的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为 人而创造和存在的。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人又是文化的结果,人在前人创造的文化 中不断发展着主体的个性生命,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丰富人类的文化成果。 “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 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 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的生命现象,更是社会学意义的生 活现象,他离不开具有价值意义的精神生活。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依赖 纯粹知识的复制和创造,更为重要的是道德、人格、情操、审美等文化精神的传承。

武术这种文化的传承,强调的不仅仅是武术中的招法、套路、功法等技术层面 的内容的延续,更为重要的是武术中包含的正义观、价值观、信义感、责任感等文 化精神的承继。文化的形成、累积、传递、筛选、适应和创造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 文化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天生的,就像拉尔夫•林顿所说,文 化只能进行“社会遗传”,即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文化才能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既 然文化是习得的,那么文化的传承过程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创造和传承离不开教育。所以,教育是人类生 存所必需的。然而,教育现象也是固着和凭借一定形式才得以开展的。“教育现象客 观永恒地存在于人们一切具有传、帮、带意义的社会活动之中。”这就是武术教育得 以开展的一种客观凭借。因此,武术传承活动属于一种教育活动的开展,武术本身 就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属于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根据传承过程中传授者与承 接者之间的关系,武术的传承方式大致可分为家族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以及学校教 育中的师生传承。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家族传承最为古老,师徒传承是对家族 传承的一种拟制和拓展,而师生传承则是伴随着武术进入现代学校教育而出现的。

家族传承是人类对知识和经验占有的一种方式,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仅限于在具 有亲属关系的群体内部进行,代代相传、秘而不宣。目前这种传承方式在武术中依 然存在,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武术就属于典型的家族传承。笔者前往贵州安龙县考 察了三个布依族村寨钱相乡的打幽村、兴隆镇的纳闹村、阿赖乡的新华村的武术, 这三个布依寨均以韦姓为主,而且在祖上都是一个大家族,每隔三年他们都会到阿 赖的老祖坟上共同祭祖,三个寨子里的村民因血缘关系而相互熟知。

武术的家族传承强调的是武术技艺在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传授与承继,家族中 的长辈担当传授者的角色,子孙从长辈那里承继武艺,秉承家风。武术的传者与承 者之间以血缘为纽带。师徒传承则是对家族传承的拟制和拓展,它是以地缘关系为 主,兼具血缘关系的武术共同体。共同体内部的成员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但他 们之间用与亲属相类似的关系来设定他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一个拟制的家。也就 是说,师徒传承的突出特点就是,它把家的结构与制度拟制到自己内部组织与运行 当中。在这个拟制的家中,祖师爷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和崇拜对象,师父是家长,其 余为师兄弟关系,师徒如同父子。成员的共同需求就是依靠这一组织来维护自己生 命的安全、获得社会认同、增加社会资本以及拓展生活的渠道。目前,绝大部分民 间武术都属于师徒传承,梅花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师生传承则是伴随着武术作 为教育资源进入现代的学校教育才开始的。武术的师生传承存在于各级各类的学校, 甚至包括社会上的各种武术健身学习与培训班。

师生之间是一种法律制度下的契约关系,武术甚至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如果 从教育的视角看待武术的这三种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同属于师徒式教育, 而师生传承则属于现代的学校教育。无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其传授方法都 依靠言传身教,传承的内容包含德与艺两方面,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传者都 在中国传统的信仰“天地君亲师”的范围之内,二者广泛存在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可以称之为雅斯贝尔斯所谓的师徒式教育。而当 今武术的师生传承则脱离了日常的生活实践,注重的是武术技能的传授,虽然有可 能发展成为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但从目前的实践层面来看,还远 远达不到这一层次,而只能称为现代的学校教育。

浏览8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