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核心概念
转型:社会学意义上的转型,最初指的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 程,后来逐渐演化为在某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包含着事物主导性质的变化。转型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转型是在原有 基础上向新的方向的转化;第二,转型是对原有结构进行变革的过程;第 三,转型作为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并不一定产生良性的结果①。体育:“体育” 一词大约在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后来又将西方的身体 活动、娱乐竞技等都纳入体育的概念之内,所以体育一词在中国是个有些混乱而又综合的概念。本书中所讲到的体育既包括了教育中的体育活动,也包 括竞技运动,以及一般的身体活动。国术:1928年中央国术馆的成立,用“国术” 一词代表了 “拳勇、技 击及我国旧有各种武艺”②。武术转型:武术的转型是指武术在形态、存在方式、发展方式等方面所 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以及武术的转变途径与过程。虽然在民国时期摔跤属于武 术的内容,但是本书所研究的武术转型,并不包括摔跤。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路
(-)理论基础
- 文化模式理论
根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心理模式,即这个民族的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特定民族、社会和地区的诸文化特征长期相互联系、磨合就形成了文化模式。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
- 王玉丰.常规的突破与转型跃迁[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 本馆(中央国术馆)缘起[M]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8卷.北京:中 国书店出版社,2008 :
一个产生于农耕文明,一个产生于工业社会,分属于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和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中国武术的转型就是从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转变。
- 挑战与回应理论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认为文明的创生就是原有的文明在遇到外在因素 的挑战后作出的回应。武术转型就是武术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后被迫作出的回应。
- 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是某一时期,某一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由于不再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而陷入危机,同时新的文化特质开始出现并遇到了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排斥和抵制,于是新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之间展开的对抗①。文化冲突一般要经历文化危机、文化反省、文化批判、文化创新、文化整合五个阶段。文化冲突是文化转型的内在机制。
(二)研究思路
19世纪中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逐渐退出战场后,又面临来自西方文化的体育的挑战,生存岌岌可危。最终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接受了西方体育的思想,在其核心价值、知识体系以及具体的实践中都跟随西方体育的步伐,努力挖掘武术的体育功能,并走向体育化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武术转型的主体,军政要人、商人、知识分 子、旧的武术家分别进行着不同的努力,并最终表现为学校武术、武术竞 技、团体武术、传统武术等不同形式。
①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4: 35.第一章 武术转型的本质亶
一、社会转型与武术转型
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因素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最终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中国就如章太炎所说:“文化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消长,现代中国 文化与现代中国一样,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它怎么可能仍是不变的本质?即使是文化中最核心最稳定的东西,也会发生变动。”①在这场大的变 动中,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保持原来的样子,转型与变革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社会学意义上的转型,最初指的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后来逐渐演化为在某个领域所发生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包含着事物主导性质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性因素逐渐减少,现代性因素逐步增加;社会转型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社会的转型最终引起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中国武术也在所难免。 武术的转型是指武术在形态、存在方式、发展方式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蕴含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不同。20世纪以前的武术,主要存在于下层民众或者军队中,这个时候的武术形态是一种乡民文化形态和军事文化形态。20世纪以后,武术逐渐进入大都市中,成为一种市民文化形态。
① 转引自: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150.从存在方式上来说,20世纪以前的武术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军队中,都是一种技击术,是一种致人伤残的技术。20世纪以后武术的健身功能凸显, 其技击功能成为隐藏在健身功能之后的功能。武术以一种体育的形式存在。 以体育的形式存在的武术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体育竞技,成为 一种健身手段。从发展方式来看,20世纪前的武术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一对一的师徒制传承,20世纪以后,大量的武术团体出现,武术的传承更多地在团体中进行,是一种班级教学的方式,是一种集体传授。
二、武术转型的动力
是什么导致了武术的转型?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有助于对今日武术发展的思考。根据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是文化转型的内在机制。文化冲突是某一时期,某一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由于不再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而陷入危机,同时新的文化特质开始出现并遇到了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排斥和抵制,于是新旧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之间展开的对 抗。文化冲突一般要经历文化危机、文化反省、文化批判、文化创新、文化 整合五个阶段。那么导致武术转型的内在动力也是来自文化冲突,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是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冲突。
(-)体育救国与武术救国
近代,中国武术被重视并进入军政要人的视野要从救国谈起。中国从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在寻求对抗帝国主义的对策的时候,认为体育可以救国,因为体育可以增强国民的体质,由 此产生了体育救国论。在体育救国论之后就是武术救国论。既然体育可以救 国,那么中国的国产体育也可以救国,况且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武术不仅可以 强身健体,而且武术的技击技能可以直接用来对抗外国的侵略。对于武术救国论有两种论调:一种认为国术之所以可以救国是因为武术是体育,体育能增强国人的体质,国人强壮了,自然可以救国。这种观点暂且称为武术体育救国论。另一种认为武术是一种技击术,这种技击术在近距 离的搏杀中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认为习练武术可以救国。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武术技击救国论。武术救国的论调在近代随处可见。1928年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就是武术救国论的一种直接表现。张之江在很多场合中都强调提倡武术就是为了救国。1933年,他在《为本馆五周年纪念告国人书》中强调:“他项体育之目的,止于健身,国术之意义,健身之外,又重在自卫,其为用宏,其收效易,国人不侈言救国则已,如真欲负起救国任务,舍锻炼国术,盖更无捷径 之可循矣。”
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以后,唐豪作了一个总结,并将戚继光反对花法、讲究实用的观点搬出来,作为提倡武术技击的依据:“有明朝大将戚继光在他所著的纪效新书《答问篇》里说: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况是幼而武士者耶?奈今所习所学,通为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艺,原无一字相合,及其临阵,欲与平日耳目闻见,无一相同,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今之阅者看武艺,但要周旋左右,满片花草。此是花法胜而对手功夫渐迷武艺之病也。这般识见,试问二十年来提倡国术者, 能够会得的有几人?无怪努力了一场,结果仍等于零。我们要知道现代提倡国术最重要的目的,是在补助国民军事训练上的白兵战。试问现在社会提倡的所谓少林武当两派国术,有几何是临阵的真艺呢?”②谢强公在《武术》杂志《发刊词》中说:“救国之道多矣,愚以为唯一解决之方法,厥推体育,体育之倡久矣,愚以为体育唯一之解决之法,厥推国粹的体育式。”③不管武术能不能救国,但在当时,体育救国论之后武术救国论兴起,而武术救国论除了认为武术的技击能直接用于战场外,更多的是认为武术是一
浏览6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