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本体学科结构见表1-4O
表1T传统武术的本体学科结构
本体学科结构 | 内容 | 研究 |
传统武术基础理论 | 武术学 | 研究传统武术的基本 理论 |
武术史 |
武术概论 |
传统武术 技术理论 | 攻防技击原理 | 研究武术各流派的技术 风格、特点及技击方法 |
功法原理 |
拳械技法原理 |
技术创新研究 |
传统武术应用理论 | 武术教学 | 研究传统武术实施中涉 及的相关理论 |
武术训练学 |
武术竞赛学 |
武术管理学 |
武术经济学 |
下面具体分析传统武术本体学科结构的内容。
(一)传统武术基础理论
传统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见表1-5
O表
"5传统武术基础理论研究
传统武术基础理论 | 研究内容 |
武术学 | 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
传统武术体系的整体结构 |
传统武术体系分支学科的产生、发展、分类、流派及相互关系 |
武术史 | 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 |
各种拳术、器械的发展史 |
武术概论 | 传统武术的概念 |
传统武术的特点 |
传统武术的分类与流派 |
传统武术的价值与功能• |
(二)传统武术技术理论
传统武术技术理论的研究内容见表1-6
o表
1-6传统武术技术理论研究
传统武术技术理论 | 研究内容 |
攻防技击原理 | 对抗性项目的技击原则 |
对抗性项目的技击方法 |
对抗性项目的技战术等 |
拳械技法原理 | 拳械技术的规律 |
拳械技术的动作结构 |
拳械技术的技法特征 |
功法原理 | 传统武术练功的原理和特点 传统武术练功方法和手段 |
续表
传统武术技术理论 | 研究内容 |
技术创新研究 | 传统武术技术创新原则 |
传统武术技术创新方法 |
传统武术新动作、新组合的创新 |
(三)传统武术应用理论
传统武术应用理论的研究内容见表1-7
O表
1-7 传统武术应用理论研究
传统武术技术理论 | 研究内容 |
武术教学 | 传统武术教学特点 |
传统武术教学规律 |
传统武术教学原则 |
传统武术教学方法 |
传统武术教学步骤 |
传统武术教学组织等 |
武术训练学 | 传统武术训练特点 |
传统武术训练规律 |
传统武术训练原则 |
传统武术训练方法 |
传统武术训练过程 |
传统武术训练计划 |
运动员选材等 |
武术管理学 | 传统武术管理活动 |
传统武术管理目标 ’ |
传统武术管理体制 |
传统武术管理组织 |
传统武术管理制度 |
续表
传统武术技术理论 | 研究内容 |
武术管理学 | 传统武术管理原则 |
传统武术管理方法等 |
武术经济学 | 武术市场开发和培育 |
武术产业化发展等 |
二、传统武术学科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在传统武术的发展中,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学科的关系越 来越密切。传统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 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美学、军事等文化的影响。除与传 统文化联系密切外.传统武术还从现代学科中对科学理念及研究方 法进行借鉴和利用,从而促进了传统武术学科结构的发展与完善。
(一)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研究见表1-8
o表
1-8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及研究
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 主要研究内容 |
传统武术与中国哲学 | 哲学认识论对武术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
传统武术对太极学说、阴阳学说等理论的运用等 |
传统武术与传统医学 | 传统医学对武术的影响 |
伤科与武术的关系等 |
传统武术与养生学 | 传统养生原理与方法对武术的影响 |
武术养生方法等 |
传统武术与传统美学 | 传统美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
武术美学的特征等 |
传统武术与古代军事文化 | 武术与古代军事的关系
武术与战争、兵法的关系等 |
(二)传统武术与现代学科
传统武术与现代学科的关系及研究见表1-9
o表
1-9传统武术与现代学科的关系及研究
传统武术与现代学科 | 研究内容 |
传统武术与运动解剖学 | 运用解剖学原理研究以下内容: (1)武术运动系统的结构和规律; (2)武术运动训练;
(3)武术运动员选材等 |
传统武术与运动生物力学 |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武术动作的力学原理,为 技术诊断和技术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
传统武术与运动生理生化 | (1)研究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 泌系统、呼吸系统的影响;
(2)运用生理生化原理分析人体在武术运动中各 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等 |
传统武术与现代教育理论 | 研究传统武术教学中对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以 丰富和完善武术教育理论体系 |
传统武术与运动心理学 | (1)研究运动员心理活动;
(2)研究运动员在赛前的心理调整等 |
第二董 传统武术又正与国家精神培肓传统武术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之 一。时至21世纪的今天,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已然成为我国的一张绝佳的文化名片,由它展现出的国家精神影 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为此,对 于传统武术文化与国家精神培育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非 常必要。
第一节武术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它的 产生与发展自然都不是单独完成的。通过阅览众多文献和古籍, 从中可知传统武术的发展与我国众多其他类型的文化有着莫大 的关系,其中关联度较高的文化有古代哲学、古代美学、古代医 学、伦理道德、古代艺术和宗教民俗等。下面就一一对传统武术 文化与这些其他形式的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传统武术文化与古代哲学
(一)武术与“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形态构成的。后来•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文化演变,人们最终 将这五种物质概括为“五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围绕着五行而来的系统学说。
实际上,“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一种我国古人认识世界、解释 世间万物运动发展的一种学说。这一学说产生于殷末时期,当时 的文献《尚书•洪范》中关于五行的记载为「一曰水,二曰火,三 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后来,古人按照现实世界中不同物质的不 同属性,将其按照五行进行划分,具体见表2-1。
表
2-1五行属性表
五行 | 五脏 | 五体 | 五官 | 五声 | 五方 | 五时 | 五化 | 五色 |
木 | 肝 | 筋 | 目 | 呼 | 东 | 春 | 生 | 苍 |
火 | 心 | 脉 | 舌 | 笑 | 南 | 夏 | 长 | 赤 |
± | 睥 | 肉 | 口 | 歌 | 中 | 长夏 | 化 | 黄 |
金 | 月市 | 皮 | 鼻 | 哭 | 西 | 秋 | 收 | 白 |
水 | 肾 | 骨 | 耳 | 呻 | 北 | 冬 | 藏 | 黑 |
在“五行学说”中,用来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反应的动词为 “相生”和“相克”。相生是指物质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彼此之 间产生积极作用的动态。五行中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是指物质间相互抑制、相互抗 衡,彼此之间产生消极或负面作用的动态。五行中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武术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武术与“五行学说”的最大关系在于当“五行学说”融入武术 后,武术中的许多理论和技法特点都与之进行了良好的融合。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形意拳了。这套拳法就是典型的以采 用“五行学说”为基本指导思想的,甚至在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中直 接有以“五行”命名的拳法——五行拳。下面就对五行拳进行详 细的解读。
(1)五行拳的五行属性
五行拳中的每种拳法都有相对应的“五行”内涵,如劈拳属 金、崩拳属木、钻拳属水、炮拳属火、横拳属土。从实际的动作来 看,“劈拳”技法的完成是通过掌来实现的,不过,这种劈掌在完成 时力量迅猛,掌形似斧,拳势严谨,其属性与金的性质颇为相似; 崩拳的动作极为直接,直去直打,,其形似箭,喻其直进有力;钻拳 似电,快速上钻;炮拳沿波浪曲线左右斜进,一架一冲,拳法激烈; 横拳于前冲中顺势横拨,坚韧含蓄,拳掌结合。
(2)五行拳的相生相克
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中的重要理论,这种相生相克在以五 行理论为基础的五行拳中也有实际体现。例如,在五行拳技法中 就有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劈克崩、崩克横、横 克钻、钻克炮、炮克劈等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实际的运用中,只有 将这种生与克的关系掌握娴熟,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习练五 行拳。
(3)五行拳与五脏的关系
“五行学说”是一种主要揭示世间万物运行的学说,凡是在世 间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用五行理论来加以解释。人体作为世间存 在的事物,其无论是在本身的构造上,还是外部的形态与动作上, 都可以用五行的理论来分析。将之与拳术结合后创建的五行拳 就是拳法理论与中医人体五脏生理理论的完美结合。它的最大 特点在于将拳法技击与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运转进行了有机的联 系,如:劈拳属金,其形像斧•在于人体则属肺,故其劲顺则肺气 和,劲谬则肺气乖,气乖则体弱病生,拳亦必不通矣。崩拳属木, 其形似箭,在于五脏则属肝,故其拳顺则肝气舒,拳谬则肝气伤。 因此,在这种关联下,就使得对于拳术的练习成为身体对应脏器 的极具针对性的练习方法,如:崩拳能平气舒肝、强筋壮脑;钻拳 属水,其形似闪.在于人体则属肾,故其气和则肾足•气乖则肾虚, 其拳不顺则其劲不能长,拙劲亦不能化;炮拳属火.其性似炮.在 于五脏则属心,故其拳顺则气和虚灵,拳谬则气乖而四体失和;横 拳属土,其形似弹,在于腹内则属脾.故其拳顺则内五行和而万物 生,拳谬则内气必努而失中,失中则四体万骸无所措施,试式亦无 形矣。
按五行学说,形意五行拳应综合运用,即拳谱所谓“五行合一 处,放胆即成功”「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功: 而五行 之中,横拳应该作为主要的技击手段。所谓意者,即人之元性也, 在天地则为土,在人则为性,在拳则为横,横者即拳中先天圆海中 和之一气也,内包四德,即劈崩钻炮也。由此可以看出横拳在其 中的重要性。
(二)武术与天人合一学说
天人合一学说的主要内容
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天”特指自然,而并不是指主宰世间万物 的神灵;“人”,即指生存在世间的实体人。所谓“天人合一”的意 义有两层:一层为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 地;另一层为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 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能违背自然。
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传统武术也可以将它的客体确定为练 武的人和习练环境的自然,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 于进行武术运动的人必须要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以达到两者协 同,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武术的目的。
武术与天人合一学说的关系
顺应自然的练武理念源自“天人合一”
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记载「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 小天地也「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为:人们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 不只是对动作套路的模仿和学习,更应该体会的是一种人与自然 和谐相通并使人顺乎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武术运动也要 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 平和。
此外,武术练习者在习练过程中,除了注重对身体动作的练 习外,还要注重与四季、气候等外在环境相协调.选择恰当的练习 方法和内容适应环境的变化。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 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融 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对健康不利。
(2)武术动作“合力的理念源自“天人合一”
武术动作强调一种“合”,这种“合”是武术特有的理论,同时, 它也是武术技术动作的需要,而这个“合”的理念正是源自“天人 合一”。在武术中,“合”就是说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 所谓“内外三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 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 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这 些动作与意的协调本是一种人的本能,但在实际表现中还需要通 过后天的长期训练和培养才能形成。
(3)练习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使练武的理念顺应了自然,并且让武术更加趋于 “合”的境界,因此,也就证明了武术练习的最高境界正是“天人合
“天人合一”作为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首先是从养生开始的。 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 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 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武术。就 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术的内涵更加博大精深。如长 拳的“十二形”说:“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 松、转加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也是以12 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12种变化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 是取自然界的物象来喻拳势。
(三)武术与道论、气论
道论、气论的主要内容
道论中的“道”本身有两种含义:一种为法则和规律,另一种 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与本性。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认为,“道” 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老子・42章》)。这段论述的主要意思是,天地未生成之 前是混沌的,无形无物,道由静到动,生出天地,生出阴阳,然后 万物生。
而“气”是“道”的一种体现。思想家庄子用“气”来表示万物 的本质源头,就有“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 的论述。这段论述的主要意思是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 庄子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 北游》)武术与道论、气论的关系
(1)“道”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孙禄堂的《拳意述真》都揭示出了万变 拳技中的“理”,这个所谓的“理”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谓的“道”。
老子指出“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表 现为武术的一招一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是可以传授的,可 以观摩习练的,而传统武术中追求的意境、神韵和武术的“道”则 只可意会或自悟,不是可以用直观的方法传授的。这种现象说 明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方法重在直觉和悟性上,形象只是感知对 事物的把握和理解的介质,这正是武术文化思维方式的特色 之-* O
(2)“气”是武术的原力与本根
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是武术生命的精髓 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 的演化与体现。
传统武术对“气”的要求主要是将精、气、神三者通过练气来 化精,通过练精来化神,最后归于虚无。
浏览8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