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少儿太极拳的教学、训练相对不够普及。究其原因,成年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时常被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哲理所困惑,再加上其动作特点、风格偏缓、偏慢,不容易被少儿所接受。因此,比成年人教学更加困难,会付出更多的劳动。一个优秀的太极拳教师,必须要懂得用少儿语言去译释太极,去了解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在教学训练中的兴奋周期及训练时间和节奏,才能较顺利地完成好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和工作任务。我国开展少儿太极拳的教学、训练相对不够普及。究其原因,拳谚“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对它的真实写照。成年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时常被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哲理所困惑,再加上其动作特点、风格偏缓、偏慢,不容易被少儿所接受。因此,对少儿进行太极拳教学,要比成年人教学更加困难,会付出更多的劳动。作为一个优秀的太极拳教师,不仅要懂得用少儿语言去译释太极,并且还要必须去了解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握好少儿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以及掌握少儿在教学训练中的兴奋周期及训练时间和节奏,尽可能调动少儿习拳的兴趣,才能较顺利地完成好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和工作任务。教师面对少儿太极拳学习者,首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的工作热情。备课、写教案是课前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的第一道环节。第一,把太极拳法中的专业术语转换成少儿语言;第二分解教学,把太极拳法中的每一个动作逐个分解、拆开,卸成数个小块,在课程行进过程中尽量做到象形化,在动作比喻上做到形象生动活泼;第三,科学设计教学进度表,准确掌握教学计划的进度,根据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及时调整和安排,研究讨论存在的不足,使每堂课能按照预定的教学进度顺利完成实施。情境教学,激励表扬在课程中教师可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表述太极历史故事历代优秀太极名人、名家的练功典故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少儿太极拳爱好者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某个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采取此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少儿接受,在不知不觉中教学内容随之完成。用适当的表扬来鼓励少儿的习拳热情,及时把握好课程节奏,认真去了解少儿的课堂表现以及心理过程。在每个环节中运用适当的语言来表扬少儿,是把握好课堂质量的润滑剂。
少儿训练与成年人不同,教学进度相对繁琐缓慢,它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新课一复习——小节纠错——重复新课一再复习——再纠错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分组练习的互动式,也就是少儿相互间对动作的纠错练习,并轮换练习,逐步提高少儿对动作正确与错误的判断练习,相互监督,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少儿太极拳的教学训练内容一般是以国家竞赛套路为主,每个套路中都有不同的难度动作。因此,教师有必要将难度动作如提膝平衡、高位控脚、步法的换转、虚实连贯等分解出来,进行单个复式练习,分组练习。在身体素质方面,少儿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很快,机体新陈代谢过程旺盛。虽然在训练中具有较好的负荷训练能力,但疲劳出现早,消除也较快。所以在安排身体素质练习时,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逐步增加动作强度,合理地安排好运动量,防止少儿在运动过程中受伤。通过长期素质训练,使少儿的韧带、灵敏、协调、爆发力等得到逐步提高,为套路的定型质量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课堂中少儿出现不听话、不听指挥、不遵守纪律时,千万不能打骂和采用过激的处罚。教师要有极高修养和耐心,婉转地对少儿进行说服教育并及时跟少儿家长取得联系,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少儿近期在家有无反常举动、与家长有无矛盾和冲突、性格是否孤僻等,及时将少儿引入正常的训练轨道上来。要注意的是对少儿表扬一定要多于批评,因为少儿的天性决定了其教学特点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多动、易疲劳,教师要抓住其特点进行综合教学。孩子是被夸出来的,他们表现出来的天真、顽皮、可爱也是天性决定,所以优良的教育模式对少儿的健康成长是起重要作用的。教师要不失时机给少儿创造各类演出活动的机会,少儿只有多参加活动,才能更好地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进一步积累经验。教师在课堂中不定期地安排各类小型教学竞赛和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比赛才能尽快提高技术水平,磨炼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大赛作前期准备。比赛中采用多种形式。因为比赛好比训练中的节奏一样,长时期采取一种方式一成不变,少儿肯定会感到厌倦。此时,教师应掌握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可以分为个人赛、小组赛、多组赛、集体赛、以课代赛、以练代赛、训练就是比赛、比赛就是训练,调节好他们的心理素质,避免紧张。在完成难度动作时,尽量不出现手脚发抖、失去平衡、动作变形等容易出现的毛病。尽量鼓励他们,在场上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自豪中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赛,能激发少儿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塑造坚韧的意志品质,开发思维,启发智慧,丰富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比赛,既磨炼了意志,又培养了坚强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形成了较好的心理良性循环。可根据每个少儿的现场表现给予一定的小奖品、小奖状,以资奖励,更容易调动他们的习拳热情。
总之,以上是自己多年从事少儿太极拳教学的几点体会。只有从教学规范上正确把握,从少儿心理特征上正确把握,并在赛事、表演上合理安排,才能为太极花园培养出一批批的好人才。有关太极拳气势的学说与理法,是传统太极拳的精粹所在。武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郝少如先生在其编著的《武式极黔一书中指出:“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所决定的。气势的大,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主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习者平日进行行功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明确地道出了“太极气势”是太极拳练习功成之时的高级状态。本文谨就“太极气势”的实质、形成机理及训练价值进行一些分析与论证,希望能对传统太极拳的精要理法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水平和充分挖掘训练价值的目的。传统太极拳作为理精法密的优秀拳种在技击的功法训练上有其独到之处。“太极气势”的理法更是其中的精华。“太极气势”模式形成和调节所产生的最佳预应状态,不单有效地激发了 力量、速度等运动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而且因“太极气势”调节所形成的封闭性弹性体,在对抗受力状态下,还能更有效地将对手的作用力转化为弹性势能,为我所用,充分体现太极拳借力打人之奥妙。在发力时,由于先将所有的能量在中置环节做了整合与聚集,积蓄强大的势能,触发时就能比一般状态下产生更大的动能,大大强化了进攻能力与效果。总而言之,“太极气势”模式在技击对抗中,能更有效地提高击打和进攻能力,同时也能提抗冲击、抗击打能力。所以“太极气势”的训练模式对技击对抗性项目如推手、散手、拳击、柔道和摔跤等项目所需的专项素质和技术的提高与发挥,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很高的训练价值。中国传统武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更拥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独特的训练模式。本文尝试运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对“太极气势”理法的认识与分析,在发挥其中之精要的同时,希望能将其训练模式总结出来,增辟一条有效激发人体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的新径。由于“太极气势”的训练模式对提高力量和速度等运动素质有其独持和明显的优势,经过发掘整理后,也可作为其他类型运动项目寻求新突破的互补性训练模式。总而言之,我们应加大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精华的力度,古为今用,为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作出实在的贡献。
浏览4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