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的失常:劲最怕的是失常,而失常的根本是“劲虚失主”。一般,劲的失常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一是劲头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度而引起的劲虚失常状态;二是劲的某些功力不 足,即劲的运动失衡所导致的劲头紊乱,常表现为劲滞、劲逆、劲陷、劲闭、劲脱等劲头失衡的非正常现象;三是由于劲的某些功力体现不合理的失常,即劲的运动违背 了人的生理特性、运动规律或武术运动动作基本特征所形成的非正常局面,从而表现为劲聊、劲空、劲背、劲疙、劲瘩等劲头的运化失常。劲虚:劲虚是指武术运动动作中人体内部原生动力的不足,由劲气、劲机、劲头等构成。劲气不足的原因有三:一即精劲不足,二即血劲不足,三即元(兴奋灶)劲不足。 劲机不足的原因有三:一即节(骨连接)劲不足,二即肌劲不足,三即骨劲不足。劲头不足的原因有三:一即凝劲不足,二即聚劲不足,三即抱劲不足。中国武学中的劲气不足即精劲不敛,血劲不得,元劲不起所致,主要由精劲不济,血劲亏损,元劲虚无所致,是脏腑府组织功能低下、衰退、下降的结果。其劲气亏虚的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伤过度耗损以及久病体弱,脏腑功能减退,生化不足所致;劲机不足即节劲不固,肌劲僵持,骨劲虚损所致,是后天的神气、 神韵、神律散失,导致骨骼肌、平滑肌、心肌、韧带的功能下降,不足以完成正常的武家攻守的舒展、收缩、屈伸。其劲机虚浮的形成,多由后天运动不足,后天失训,过度懒惰而荒废以及久静不复,肌肉功能减退,运动机能匮乏所致。其中骨劲的不足,主 要是后天的支承、压力、受重散失,以致软骨组织、骨组织的功能不足以承受武家正常的支承和抗冲抗击,出现承受能力下降的衰败现象;劲头不足即凝劲不凝,聚劲不聚,抱劲不抱所致,是心田(中国武家把主宰人类心理活动的心包络系统称之为心田)、山田中国武家把主宰人类生命活动的膈肌以及上下相邻的组织器官称之为山田)、丹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的统称)功能低下、衰退、下降所形成的结果。其劲头虚浮的形成,多由于后天娇生惯养未苦过心志,劳过筋骨,困乏过身体以及玩力不够,耍劲不足所致。这所有的问题,不要说先天怎么样,关键是后天大人不懂武给害的。中国武家认为“天下无事皆成瘾,开头难,坚持更难,坚持了就习惯 了,习惯了就自然了,故树正气则一正百正,树歪风则一歪百歪,外如此,内如此,心如此。”

在中国武术功夫的内功、外功、把功修炼中,劲是修炼的主体、核心、根本,力即为附属。二者修炼时,最为密切的是营养,最能体味的是发声,最让人感悟的是软组织建设。因此,劲虚将必然导致营养摄取的不足、运行的迟缓、代谢的失常、能量的流失,进而引起营养吸收不良,代谢产物堆积,气血流通受阻等病理性问题的产生。 需要明确的是,劲虚的祸害反映可涉及身体的各个方面。中国武家认为:“劲虚则九卫无力,肌表不固,而一虚百虚;劲虚则四肢肌肉失持,周身倦怠乏力,而一累百累; 劲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委顿;劲虚则无劲以率力行,力无率领而熊,则一熊百熊;劲虚则脉道充盈不足,脉失充盈则脉象虚弱无力微细,而一弱百弱;劲虚则水液代谢失滴,水液不化,输布障碍,故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而一 泛百泛;劲虚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出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而一退百退。” 并说:“百劲者,来于人气,源于人体,依于吃喝,托于意志,统于丹田,行于筋骨,显 于躯干,现于四肢。”可见劲在武术修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劲功修炼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生长、老化、病死,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直接影响着人的学习、工作、健康生活,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康复、保健、愉悦,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延年、长寿、不老,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攻守、繁衍、吃喝。武术运动中的劲,与武术运动中的力和运形以及招制是极为密切的。中国武家认为:“万格一统,百战不殆,人立之本,人斗之底,人存之硬道理。”并说“万格来于招制,招制托于运形,运形源于百力,百力起于百劲,万不可不顾也。”所以说,但凡劲虚,必然导致运形机制动力的不足,动力不足则动作变味、动作迟缓、动作不到位,从而引起运形攻守的多种变异,而使自己的招制攻击失常,导致作战的失败。武术攻守运动中的劲虚格理反映,涉及攻杀战守的方方面面。中国武学家认为:“劲虚则抗外无力,体表不固,而易受伤;劲虚则四肢肌肉失持,周身倦怠乏力而无法战斗;劲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委顿,不能振兴;劲虚则无力以率力行而得道展现;劲虚则脉道充盈不足,脉象虚弱无力而微细不能正常代谢。劲虚则无法较劲,无劲可较,敌势不化,对峙难当,故角力易败,甚则小命不保;劲虚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呈现系列脏腑虚弱征象,而终致体质下降而败北。”

劲机失调:劲机是指武术攻守运动过程中劲的随机应变。劲机失调是指武术攻守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劲头升降出人运化失常以致无法进行正常调控的劲头运动障碍现象,是攻守发展过程中由于致战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武术运动劲机之揉寸把化等功能紊乱和劲机之捧捋挤按等行进失手以及劲机之运动动作等反常的武术格理反应。中国武学中的揉化把寸是武家劲头施展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运形、循径、阴阳 等劲力矛盾对统运动的基本过程,武术运形循径的攻守运动以及劲力阴阳的相互联系,无不依赖于劲头揉化把寸和升降出入来保持正常。中国武术家说:“武术之攻守进退,皆有其路线章法,为劲头之揉化把寸之道,揉化者,里劲与里劲之回旋之道。把寸者,里劲与外力之相交相接之道。里劲者身之劲也,外劲者得之劲也。”并 认为:“攻守之三兵,器也,械也,卫也。武术之器,火也,机也,妙也。武术之械,木也, 金也,锐也。武术之卫,腿也,脚也,肘也,膝也,头也,肩也,胯也,手也,节也。但凡用者,皆归揉化把寸之通利也。若通利障碍,则不可乱用也。”所以说,中国武家的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的运动动作行进,都是劲机之揉化把寸的正常运行反映。在运形修炼中,诸如武功的内功修炼,有气功修炼的呼与吸、吐与纳、宣发与肃降;脾功修炼的升清与胃功修炼的降浊;有心肾功夫修炼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有肺主扩收,肾主纳气,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皮肤主汗液排泄,膀胱主尿液排出等的修炼以及其生理功能的平衡性协调,无不都是劲机之揉化把寸的运化结果,都是劲机升降出人运化的具体表现。又如武术功夫本功训练中本功修炼的攻与守、进与退、防止与运化;势功修炼的上升与降落;内化修炼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以及本主攻守,型主纳劲,势主升,化主降,下盘之穿蹦跳跃,上盘之抡切封堵等攻守进退的协同配合,无不都是劲气之升降、出入、显现、敛收、运化等的具体体现。

劲失运化:劲失运化是指武术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由机劲(机体之劲)所导致的运化失常现 象,由劲失升降、劲失出人、劲失显现、劲失敛收、劲失挺拔、劲失裹扣等劲的六失构成。其关系着运形、循径、招制等各方面运动动作的对立统一、平衡协调和恰到好处的配合。所以,升降出入、显现敛收、挺拔裹扣的异常,直接影响着运形、循径、招制等各方面运动动作的施展,并使格打的五运六形、招法套路、九功九技十八艺以及修炼的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百骸等各个方面产生多种不良的影响。在中国武术的内功修炼中,五运(功)之势内外本化(门)与五脏之肝、心、脾、 肺、肾(包:心包,心包络”六形(技)之打、搏、摔、踢、拿、撕与六腑之胆小(小肠)胃 大(大肠)、膀(膀胱)、焦(三焦);六刑之冲、击、刺、拧、掏、拽与六府(奇恒之腑)之 脑、脉、骨、髓、胰、胞(男性睾丸前列腺,女子卵巢子宫体);六邢(艺,有六械、六具、 六器之别)之棍、刀、戟、枪、剑、斧与六付(根)之手(左手)、右手)、首(头颈)、足 (左足)、卒(右足)、干(躯干亦特指阴茎);六海(元)之抓、箱、抱、把、持、握与六泡 (源)之精、气、血、津、液水之间,都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的。其对应性的调节、调和、调理,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经典绝配。

浏览4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