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阳虚是指自己的阳刚力气虚浮,攻击力减退,灵性低下,体能虚弱,动作迟缓, 功力不足,能量匮乏等格理状态。其战况特点多表现为阳虚不能制阴,阴象相对亢 盛的被动攻守。阳虚战况的转变,多由于先天的运动禀赋不足,或后天功力失炼,或心理素质低下,或久战损伤阳刚所致。阳刚不足,一般以外化阳刚虚浮为主,即劲力外化亏欠所致阳刚虚浮为主的攻守进退,其中尤以化阳虚浮最为重要,这是出于化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也是由于攻守战况中的阳刚虚浮,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阳刚的攻击保护能力减弱,继而出现阴盛阳衰的格局。另外,劲力不足、技艺不展、招法不张(武家攻守三不)等攻守能力 减退,肢节运动迟缓,亦可引起阳刚不足,敌法不化,继而阳虚受损。这就是阳虚则软的主要机理。正如中国武学家所说:“化阳受阻,首于上肢,若拳掌不利,则上肢不抵,上肢不抵,则敌卫直攻于穴而伤残。尽管百技超人,一损俱损,而散失保护自己和攻击对手的能力。”在中国武学中阳虚则懦,临阵既可见到表情恐惧,神色慌张,动作虚浮,反应迟 钝、不知所措等懦象,亦可见神倦身疲、形态萎靡、精神不振、行为软弱、动作僵硬等虚象,也可见攻守无力,力不从心,运动能量不足以及转化无力、运化无能、攻守被动等败象。所以中国武家认为:“阳虚则懦,阴胜则憨,阴虚则舌,阳胜则刚,唯阴阳相对而战而成。”这不仅仅在战况上有所区别,而且在临阵表现方面也有所不同。一 般阳虚之懦,多因虚而懦,以虚为主;阴胜之憨,多是以憨为主,虚象并不明显,虚的主要是心志、勇气、胆力。阴虚:阴虚是指临阵攻守中由于自己的认识、胆量、心理、体验、实践等方面不足所导 致对手的阳攻相对亢盛的战况呈现。也指由于自己临阵攻守出于阴虚,阴不制阳, 导致阴阳对抗相对亢盛;还指由于临阵攻守虚性亢奋所形成的格理状态,其攻守战况多表现为劲力不足、运化不到位、招法不完整,但看起来却是阳刚虚亢、进退虚狂、攻击燥盛。一般临阵形成阴弱劲虚的主要原因,多由疯狂攻守、感觉炽盛、自以 为是,或猛攻过极、求胜心切、始烈终瘫,或化怯伤阴、化悲伤意、久战伤志,或惨败 伤心、无主散气、惊心动魄所致。阴虚致损、致伤、致败,五运六形皆可发生,但一般以本、势、化之阴虚为主,其他运形的阴虚,均可导致久战不决、长格不收、百动不定,最终多累及本、势、化阴虚而一蹶不振。临阵攻守中以本阴虚、势阴虚、化阴虚之征象为多见。因为,本阴、势 阴、化阴为诸形之阴本,所以本阴、势阴、化阴不足在阴偏衰的格打机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临阵攻守中在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影响的前提下,使得相对另一 方的攻守热情受阻所形成的阴阳两虚的格理机制。在阴守虚浮的情况下继而导致 阳攻萎靡武学家称之为阴损及阳。在阳攻虚浮的情况下继而导致阴守萎靡武学家称之为阳损及阴。中国武家认为:“化藏生气,气动而出,出而招显法现功成。化藏生气,内寓真阴真阳,则阴守得道,阳攻得法,攻则势不可挡,守则固若金汤,故为全局全盘之纲要,阳攻阴守之根本。”因此中国武家说“无论阴虚,还是阳虚,多在化阴运阳,或化本身阴阳失调之情况下,才不易产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损的败落战况。”败落战况是武家最为忌讳的作战情景之一,但在现实中有被迫、被动、被令形成的,也有失落、胆怯、害怕形成的,更有功虚、技低、艺差形成的,这都是没有严格受过完整系统武术训教的不成人结果。阴损及阳: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功(型、础、内)亏损,累及阳刚运化不足,或阳刚无所出头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格局。 临阵常见有九型、九础、九内等功夫亏损所导致的九卫不足问题。每当九卫不足攻击时,一功到位,对手没有被打倒,自己的攻击之卫和支撑肢节以及支持躯干内外的着力点反倒严重受损。正如武哲家所说:“箭头不快,弩断箭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子废手下再能也废,主子能手下再废也能。”就是这个道理。每当九础不足攻击时,几个回合下来,对手还没见汗,自己已经到眼黑腿软难以行动。正如武哲家所说:“筋骨无能,一定变形。打铁必须本身硬,较劲必须自个来”就是这个道理。 每当九内不足攻击时,几个回合下来,对手还没有正式展开攻击,自己已经到气血不济,不是五脏难受,就是六腑失控,难以支撑。正如武哲家所说:“心强命不强,身济能 (身体代谢)不济。心硬手不硬,意狠卫不狠。紧走不得牢三办,久立必须根子深。”

上述这些所有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正常攻击。所以中国武家认为:“阳刚运化基础之阴功不足,待攻守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身不由己,就会凸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彰显力有余而体不支等阳虚征候,即为阴损及阳。谈若就这样进行下去,最后必然会发展成阴阳两虚之败征。”这种结果是中国武家所高度忌讳的。因为武家是坚决杜绝吃亏、玩命、两败俱伤的,任何攻守必须做到高度把握性的胜出,否则就不可以正面作战,需遵守“好汉打不过跑汉”的作战原则,进行一系列的以弱胜强攻击。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劲力运化,久之则累及阴劲运化不济,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劲虚无,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格局。 临阵攻守常见的阳性功夫有九本、九门、九外等。如果这阳三功功力不济时,就会出现阳损及阴的问题。当九本攻击不足时,一功到位,自己已经用尽了全部功力,而对手还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导致自己的阳损及阴,影响对手的攻击热情,形成战况的阳损及阴。正如武哲家所说:“阴不出奇阳不济,阳不占地阴不持;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越打越兴。棋逢高手,将遇奇才,越战越衰。”就是这个道理;当九门攻击不足时, 常规攻守没有着陆,当对手常规攻击时,自己已经到不知所措,不仅散失了章法,也没有了对峙,形成了敌我的阳损及阴,进而导致了自己的阳损及阴。正如武哲家所 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囤,得胜之道。兵(战士)来兵(护卫)挡,水来水囤,得失之 举。”当九外攻击不足时,自己没有足够的劲力、柔韧、灵敏、速度、耐受支持,受力则 损,得劲则伤,柔韧不济,灵敏无能,速度过缓,耐受太差,都会直接导致自己的阳损及阴,影响对手的攻击劲头,继而形成战况的阳损及阴。战况的阳损及阴问题,主要阳气不足,阴气不济,运化失司,攻守失撑,导致攻守运动障碍,劲力停聚自残,内生变故而不能以守为攻所致。但其败变的发生,亦可因“阴无阳生而自耗,阳无阴济而自残”,而见临阵烦躁虚浮,攻击减弱,逃避躲闪, 甚至出现抱头不战、屈蹲挨打等阴虚状况,进而形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症。这是中国武家所不允许的,阴阳两虚征就是两败俱伤,一向是武家的大忌。因为中国武家认为:“人命关天,高于一切。人的生命第一,人的安全第一。以人为本至上,以生为根至尊。”还说“以失为教,以败为训,以胜为目,以利为的,以获为任,以得为责, 以输为耻,以赢为荣。”并主张“待万物须恪守,宁我用天下,毋天下用我。待万象必恪守,宁我摆天下,毋天下摆我。待天地须恪守,宁我负天下,毋天下负我。待动植物物必恪守,宁我吃天下,毋天下吃我待敌人须恪守,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待友人必恪守,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待好人必恪守,宁我帮天下人,毋天下人帮我。待坏人必恪守,宁我治天下人,毋天下人治我。待难人必恪守,宁我救天下人,毋天下人救我。待天下人必恪守,宁我助天下人,毋天下人助我。”这就是中国武家有史以来所恪守的为人、做人、成人的辨证性的基本大道,俗称人道。

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指临阵攻守中的阴阳对格和抗拒,是阴阳失调机理中比较特殊的 战况展现,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其产生阴阳相互格拒的格理(格 打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阳的一方盛极,继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 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产生真阴假阳或真阳假阴等复杂的格理显现。阴盛格阳:阴盛格阳是指作战双方之间战况内的阴阳格拒,也特指攻守个体内部自身在攻守中的阴阳内外格拒。中国武家认为“阴势之邪,盛极于战,逼迫阳势,浮越于 峙,相互格拒而不让,相互排斥而不和,乃阴盛格阳之攻守战况。”还认为“阴势之 邪,盛极于内,逼迫阳势,浮越于外,相互格拒,相互排斥,乃阴盛格阳之人。”在临阵攻守中阴盛格阳多发生于恐怖性、武盲性、持久性战斗,当阴森恐怖战斗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当阴性武盲战斗发展到可怕阶段时,当阴性持久战斗发展到厌烦阶段时,由 于这些格斗的本质为阴恐内盛,其临阵表现除可见四肢招架外,就是虚浮的对拼,还有浅躁的攻击。虽然自己具有战胜对手的实力,但多由信心散失而阴盛格阳。阴盛戴阳:是指作战双方的下阴上阳格拒,即临阵攻守中的下盘虚弱,中盘持平,上盘优 势。临阵上多由于下盘的真阴浮越于心而使自己不敢放手一搏所形成的格理呈现。 也多见于下真滞、上缩手的攻守征象,如缩手缩脚、欲攻而止、勇战而不能等即是阴盛格阳所致。但一旦被对手(属阴)得手,自己(属阳)便会变成了戴在对手身上的东西,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毁灭的,形成阴盛戴阳的局面。实际上打斗一旦发展到阴盛戴阳的严重阶段,阴盛格阳与阴盛戴阳特征往往会同时出现,只是阴盛戴阳比阴盛格阳更严重一些而已。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即阴阳内外格拒是指内心过强,阳势过盛,深优于里,阳刚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透,布达于九卫,从而形成阴阳的格拒、排斥、对立,最终盛阳拒阴于外的一种作战状况。其多见于狂妄攻击初期,如果攻守发展到极期阶段,由于内心过强,阳势过盛,临阵对手表现又虚浮、懦弱、软弱、无能、蜗囊,故打得顺风顺手而一 举获胜,呈现阳盛格阴的格局。中国武家认为:“阳刚太盛,不得相荣,不相荣则格阴于表,不得相入,不相人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

浏览4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