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1月8—12日,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 会后,国家体委从中选拔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于丨954年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 育学院的前身)组建第一支国家武术队。

河北武术队创建于丨971年丨月5日,自1978年_1986年,先后有教练员、运 动员50人次,出访21个国家和地区。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中国武术 向世界发展,做出了贡献。河北武术队的教练员、运动员10多人先后参加了以武 术为题材的电影、电视的拍摄工作。多次荣获全国冠军的徐向东在与香港合拍的 电影《木锦袈裟》中饰主角志远和尚。刘振岭在与香港合拍的《八百罗汉》中饰主 角志兴和尚。李延龙在《南拳王》中饰红船艺人梁少佳等,都以他们精湛的武功, 贏得了观众的赞誉。河北省武术队和业余运动员组成的代表队自1953年至1987 年12月,参加全国举行的武术赛会共计37次。获12个第一,17个第二,29个第 三,8个第四,9个第五,13个第六。1980年全国武术比赛,河北队获男子团体总 分第一名。①

 

近几年,河北武术队在河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在国内外重大比 赛中,团结一致、敢打敢拼、锐意进取,在中心成立前后短短五年中,获得世界冠军 奖牌2枚,洲际冠军6枚;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得冠军奖牌30余枚。天津武术队 曾经拥有郎荣标等武坛名将和对练等武术强项,在第八届和第九届全运会上分别夺得了 3枚和1.5枚金牌,战绩辉煌,同样不辱河北武术的威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武术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积极发展,出现了《河北武术 志》、《沧州武术志》、《燕都当代武林录》、《戳脚》、《鹰爪拳》等一大批著作,为河北 武术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当今时代的巨大挑战

毋庸置疑,当前的河北武术发展,同样正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挑战。从某种程 度上说,这种挑战又是非常严峻的。与全球化时代特点的崭新要求相比,在许多 方面,河北武术都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种欠缺首先反映在河北武林人士的一 些观念上。在一部分河北武林人士的心目中,仍缺乏相应的改革开放精神和面向 世界发展的宏观武术观念,他们对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武术过于自信,没有结合当 今时代特点而积极与时俱进的先进意识;对于当今的竞技武术仍存在一定程度的 消极心理,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协作的主观能动性;在河北武术各门派内部,仍然存 在着某些不利于团结的因素,各拳种流派之间以及同一拳种内部也仍旧保留着传 统的矛盾和内耗积习,这些现象对于河北武术的发展都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作用。 另外,在整体的科学规划方面,河北武术的发展也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足,组成 河北武术的数目繁多的拳种流派总体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自然生存状态,一些影 响较大的拳种发展情况相对可以,但大部分拳种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 种种原因,相关职能部门还没有充分发挥宏观引导和调控职能,河北武术距离集 团化的科学发展仍有相当路程要走。虽然武术在河北大地上得到了较好的普及, 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经济建设 上,名目众多的现代流行健身项目正对河北武术的发展构成着强劲、激烈的冲击; 同时,普通的武术习练者参与武术运动的动机仅仅是锻炼身体,大部分武术人口 在技术上通常都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准,但是他们往往缺少关注技术以外的武 术理论知识以及其他拳种流派发展状况的意识和习惯,因而对于武术的文化内涵 以及其他拳种的情况大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在河北地域中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中 间表现得相对较为突出。与当今世界武坛的其他一些武技相比,中国武术已经显 露出了对于时代发展适应不够的某种征兆,而相对于中国武术内部的一些地域来 说,河北武术之于中原、荆楚武术,已经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河南的少林拳和湖 北的武当武术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事实上早已走在了中国武术的前列,在当前的国 内外环境中,河北武术的发展诚可谓任重道远。

河北武术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该地域历史悠久的武术传统和博大精深的 武术内涵,而这个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掌握这些传统精华的武术文化 的主体——武术家。据1983年对全省武术的调查统计,当代河北省有60岁以上 的武术老拳师约计350多人,他们都是当代河北武术无比珍贵的财富和珍品。至 2007年,距离当时的调查已经有24年之久,我们不知道这些宝贵的“老拳师”们 至今仍有多少人健在,即使仍然健在的武术家,也至少应该有84岁高龄了,如何 充分利用这一批武林长者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武术活字典”的优势,是 当前的河北武术发展中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这些老武术家往往又是一些拳种 的关键技术掌握者,一旦这些代表人物过世而其所传弟子又相对较少或者有些弟 子难以承担重任,那么对于这些拳种乃至河北武术整体而言,都将是无可挽回的 损失。事实上,这种现象也往往是武术拳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 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华遗产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由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 栏目组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专题片《中国记忆》第23集“津门 刀王: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显示,天津重刀武术传人曹仕杰能将80公斤的大刀耍 出30多个套路。但是今天这门武学绝技却在失传的边缘,习武了 40多年的重刀 传人还能保住手中这把大刀吗?专题片中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确发人深省——而 事实上,对于当前的武术发展而言,存在着这个疑问的又岂止是曹氏天津重刀一 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环境下,河北武术的发展无疑正面临着一场无比艰 巨的挑战。

浏览7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