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办法:科学训练,注意恢复,严格训练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加强训练中的心理保障措施;加强心理训练,进行心理诱导与意志训练;进行环境调整与心理管理,注意调整人际关系,排除社会不良影响。


  1. 技能水平停滞不前的状态


产生的原因:由于素质、技术、心理等种种原因,在技术训练过程中产生暂停现象。亦称“高原”现象。解决的办法:对停滞现象进行多学科、多方面的诊断,找出原因。据此,要有针对 性地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解决技术进步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克服技术进步中的种种心理障碍,如动机、兴趣、认知、意志等等方面的障碍。

  1. 技术动作发生形变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运动技术本身具有不稳定性。运动员完成动作时受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影响,如环境、身体、技术以及心理状态上的变化与差异,特别是心理上的自控能力变化,对完成技术动作时稳定性影响更大。解决的办法:进行技术动作瞬时走样的心理诊断,找出具体原因(如做动作前的消极动作定势、动作概念或表象突发性的模糊不清等),加强自控能力的训练,加强念动训练,增强完成难新动作的信心,培养战胜困难的意志,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运用自我暗示是解决技术动作发生形变的心理训练方法。

  1. 对训练不感兴趣,练习劲头不高


产生的原因:以上四种心理障碍都能导致训练劲头不高。解决的办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诊断,具体了解产生的原因。晓之以理,进行心理诱导,消除不感兴趣与劲头不高的认识上障碍;动之以情,进行情感鼓励,调动参加训练的积极性与热情;持之以恒,进行意志训练;贯彻训练中的奖惩原则,不断改进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科学组织训练,使运动员对每一次训练都产生直接兴趣。

  1. 比赛任务重,压力大


产生的原因:运动员对自己完成比赛任务缺乏信心,但对比赛成功的期望值过高; 过多考虑竞赛结果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各种后果;气质性格特点,训练型运动员经受不了竞赛超强刺激;来自社会、家庭、队内外的影响与压力。解决的办法:进行心理诊断,找出产生心理压力和包袱的主要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赛前心理训练;对运动员进行赛前心理控制训练,编订参加赛前心理训练的程序,把想像、思考参加比赛的过程作为心理训练的重点,超脱对比赛胜负影响的过多考虑。

  1. 害怕比赛失败


产生的原因:这是竞技运动固有的争名次、分输赢的特点对运动员心理上施加刺激后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映。解决的办法:进行认知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把全部精力集中于竞赛过程,调整或减弱集中于竞赛结果的动机;从实际出发确定比赛胜负的指标及奖惩考核的具体标准与方法,进行注意与情境转移的训练,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积极竞 争、力争上游和正确对待输赢的优良心理素质。

  1. 害怕同强手交锋


产生的原因:从与对手多次交锋的失利中形成了恐惧与害怕心理;“从众心理”, 如认为某队是强队或某队员是高手,产生了随大流、随风跑的“从众”社会心理;对 “强手”缺乏分析,认识上产生不敢碰硬的障碍。解决的办法:在加强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同时,进行不畏强手的强化 心理训练;搜集强手训练、比赛、队风以及个人心理特点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对策,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克服“从众”心理,增强取胜的信心;加强信心训 练,鼓励队员的L•气,针对运动员气质性格特征的消极表现进行心理训练。

  1. 不适应比赛环境


产生的原因:赛前训练缺乏针对性,运动员适应能力差。解决的办法:进行赛前适应性训练(又称为赛前模拟训练),即在比赛前有目的、有 针对性地模拟比赛条件,使运动员对此进行预感知,逐步达到或尽可能对新的比赛环境 产生习惯化的反应,从而提高对比赛条件的适应水平,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

  1. 赛前失眠


产生的原因:赛前身心紧张带来的过度疲劳,引起失眠;过度训练、伤病引起生物节律紊乱,导致失眠;赛前超强的心理压力以及对比赛过高的期望值;社会、家庭、个 人各种社会性干扰因素。解决的办法:注意科学合理地进行赛前训练;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注意睡前饮食;进行赛前心理调整训练。运动员可采用自我暗示放松催眠、气功催眠、超觉静坐、 音乐催眠来消除失眠的现象。

  1. 对某件服装、某件器材,甚至是比赛日期的迷信心理


产生的原因:运动员把某次比赛的胜负与某件衣物、日期的偶然巧合视为必然联系,从而形成某种比赛胜负的心理定势,是造成迷信心理的真正原因。解决的办法:进行认知训练,具体分析胜负的真正原因,使运动员明白比赛胜负并非纯属“天意”;培养赛前最佳的心理定势,使运动员在自我实践中逐步淡化已有情结,转变消极心理定势。

  1. 赛前与赛中注意力难以集中


产生的原因:担心比赛失败,过多考虑比赛结果;对比赛的准备缺乏安排;比赛中 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引起注意分散;由于比赛超强刺激引起生理、心理压力和负担过重,出现超限抑制的反应。绝的办法:赛前树立勇于拼搏、敢于成功、不怕失败的参赛动机,才能不为担心比赛结果所困扰,从而降低赛前紧张焦虑;认真制定参赛方案;比赛中遇到不顺,发生注意散、情绪紧张、思维混乱、感觉迟钝等情况时,应选择运用相应的注意集中的调节呼吸、控制紧张、复述程序、自我对话、回想以往相似的成功体验等方法。

  1. 对"裁判不公"引起情绪波动


产生的原因:认知障碍,对判罚结果的不确切的反映;求胜心切,对胜负归因不全面;对裁判员判决全面否定;运动员个人特点,情绪激动,缺乏情绪与意志训练。解决的办法:加强认知训练,提高对裁判工作的认识,裁判员的错漏是很难避免 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实力;培养正确归因观点,不要过分计较裁判员的不公,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实力的提高与比赛的发挥上;培养遵守纪律、尊重裁判的品德;平时训练和在一般比赛中注意运动员与裁判员协调关系,可以有意识地错判、漏判,让运动员 在“裁判不公”的逆境中能以此为动力赛出风格、发挥水平;注意平时的情绪和意志训练。

  1. 与教练员不和,总认为教练员不体谅自己


产生的原因:教练员与运动员在实现训练与竞赛目的任务中有矛盾,是运动员对教 练员的期望与可能达到的期望水平之间存在矛盾的反映,是运动员对待集体成员的态度 与关系上的矛盾的反映;运动员个性特征、认识、情感以及行为上与教练员有矛盾。解决的办法:队内加强人际交往,做到队员之间、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进行心理换位、需要互补,做到真正的沟通;注意训练 与竞赛反馈,贯彻激励管理的原则;民主建队,加强情感交流,教练员实行教学、训 练、竞赛、生活等方面广泛的民主,特别注意接近性格与己不合的队员,注意听取他们 的意见,用实际行动消除不合。

  1. 与队友关系不融洽,相互不信任


产生的原因:训练、竞赛中的相互矛盾的反映;人际关系障碍,生活、交友中的相互矛盾;性格障碍,性格不和的矛盾,缺乏与人合作与和谐相处的良好性格。解决的办法:调查了解运动队中的人际关系,特别了解非团体结构中各个人的地位及关系;了解队员与队员不融洽的具体原因及问题的症结,对队员进行心理疏导以及互尊、互爱、互谅的教育;对队员进行性格诊断,针对性格特点进行教育疏导;加强心理 沟通,增强相互信任与理解,消除沟通中的盲点与隐藏点。

  1. 对遵守制度有受约束感


产生的原因:认识障碍,不理解各种制度对保证训练、竞赛成功的意义,乐于个人 的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性格与人际关系的障碍,个人在集体中地位的改变,或在集体 中“自我超群” “自卑自鄙”的心理,表现对集体逆向心理;行为障碍;自我陶醉,无 视制度,我行我素。解决的办法:提高认识,把遵守制度的教育渗透到训练、竞赛和生活中去;加强自 我教育与相互监督,正确地认识与对待自己,把个人始终置于集体之中,增强遵守纪律、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强化制度管理与教育,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与执行制度的行为模式,及时表扬批评,强化遵纪行为。

浏览4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