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功理独具含。 竿身合一劲力兼。 意从心念手达竿。 身竿一体运往还。 神形意力互关联。 劲发竿头达用间。大成拳搏竿功理练用,是两手握长竿以身竿合一之功,在竿于小树(外物)之间的接触之中, 将身之劲力通过竿与小树之间的接触点,使劲力发放达于树上的求功练用的一种功法形式。从拳学心法上着重于在搏竿功理练用过程中,体会身与竿之间,竿与树之间劲力发放、传导的作用和劲力应用的具体内含,以竿身合一,整发整用,力达竿头,劲搏树身之用,从搏竿中求身手之劲达竿头 之用为拳学心法要点。搏竿功理练用中的间架结构,无论采用形式如何,首要以拳学心法将竿、身合一的要点为主则。即以身与竿成为一体为要则。故从拳学心法上,更应重在两手握竿之“握”字上,握竿之握非空拳无力之握手,应以握紧、握牢为准则方可,只有手与竿形成握牢的一体,才能在身、手合一的条件下达到身、竿合一之效。搏竿功应以身松、缓动为初学之道,万不可强用本力,速进、猛攻、用蛮力来求功,待至掌握功理练用要求之后,才可于松整劲中,求威力、 求速度。否则违王釜斋宗师《大成拳论》中“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 统而言之,使人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 虚实无定,锻成触觉活动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力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固不可相提并论也”,“然切忌身心用力,稍有注血,便失松合,不 松则气滞而力板”,“总之,不论站桩与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 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之论。故应以不用蛮力、本力、笨力、僵紧之力为心法要点的宗旨。 要以松整自然之力而求功方可。故大成拳搏竿功, 虽为身、竿发力之练,但关键在于以“松”字求功的心法要点之则。大成拳搏竿功理练用过程中,应以精神切实、意念真切配合练用为主。故神、意不能出现弊误。当以王梦斋宗师《大成拳论》中“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 “只要神意足,莫求形骸似”之论为主旨,所以在搏竿功理中,精神肯切、专注,意念应将竿、身合 一,以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达于手指为重, 再以手臂传导力达于竿,最后将竿之劲传导于接触之树,才能做到力达竿头,身、竿合一之用、之效。其它有关搏竿功理练用内容在《大成拳学》第 一部中有述部分,请结合参看而练,本文从略。大成拳搏竿功理练用,是为下步大成拳器 械(兵刃、兵器)练用打基础的基本功。但从拳学心法论搏竿功的练用应在桩功、试力、步法、操拳、 推手、发力诸功式练达掌握、应用的条件下方可研练,上述功理、心法在未能练达之前不宜练搏竿功法。故大成拳搏竿功的选练应首先具备一定拳学功力、功底基础后方可选练,功底、功力不达者忌练,否则由于功底太差难求其功之妙,必因速进、 急求之弊造成难于体认入微造成事倍功半或练不达效的弊、误。器械之用,贵练拳功。拳达高妙,用器则精。习拳功理如通悉,器械运效法自通。功法拳理神意备,拳械同归一理中。内含达诸式,形力髓要同。宗师有遗训,研学义理清。练以至效归正法,神形兼备意从功。刀枪之用莫单练,拳功练就兵器明。 练拳如为低下品,空习兵器亦凡庸。 若遵心法透至理,功达高境至上乘。

大成拳器械之练,其功理内容皆依拳势法理为用,只要按拳学功理研练、谙习拳学原则、原理的要义、内含,掌握拳学至用的松紧、虚实、动静、劲力之道,在实践中体认入微,稍加参悟便可得心应手,适用器械应用之机。故王荽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 之论。从拳学心法论,武术器械之用,乃至刀、枪、 剑、戟、棍、棒、锤、抓诸多兵器的由来,无非以弥补人身各局部威力之不足,借械(兵器)增优 (优势)以为用,是为提高至用之效而发明、设置。 如刀、剑之用以增加快利之刃的杀伤力,棍棒之用以增加长度之助和梢端威力,锤以增加出击重量力度;枪以利、长用以穿透之功等等,无一不是为增加搏击杀伤威力而为。从拳学心法解,刀利切垛尤如拳学的削掌之用;棍棒之为,尤如拳学的偏扫之抡;枪剌尤如拳学崩拳、刺打;钩、抓尤如拳学指爪的倒抓之功;剑劈尤如拳学的劈切之用;锤砸尤如拳学的弹、栽之拳。故用械(兵器)之理、之 用,均在拳学功式心法之中,只要符势而为,身、 械合一(如上文中身、竿合一的搏竿功要则),自可得心应手,随欲而为,一挥而就。只要以拳学心法之则于器械之用与拳学练用有机配合而为,悉心坚练操存、体认自可求高达境。另外,从拳学心法论,还应对器械之用有更深层的心法要点之悉,方可符拳学要义而识、为: 其一,如在平时比武或生活中,有以持器战空手者,或恶人持械行凶,其人拳学之艺必为庸手,因为其要能以空手对空手互相平等之搏,能有把握制胜又何必用器械战赤手空拳之人,故其如不是庸下的恶人、小人,也必是心怀劣念以持器械来达感吓他人为目的,其二,器械之用,即有其长(优 势),必有其短(不足之弊)。故拳学和世上万物均同一理,即“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器械之用加长了进击的长度如用棍棒抡、扫,则定不利于短战(近身、贴体而搏)。如器械加大了重量和力度, 则必不利于灵、捷、速、变;如器械短小可进身而利如匕首,必不利于远攻、长打,如此等等均在利、 弊两者之间。故王荽斋宗师于《大成拳论》中有 “是吾又感天地间之一切学术,无一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然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 始能融会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用力之法,混噩之要,绝不在形式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间,要在神经支配之大义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如何”之论。说明只要在拳学研求时,分清利弊、掌握矛盾、规律,在不同中求统一,统一中分要点,融不同为一体,适择而练、 适势而用、适时而发,达心法火候精深的练用之妙,自可有备无患,学以至用。

再有,当今专练套路、器械表演的武术,已 是体育型、或艺术形式的武术,非中国古代原始武 术的兵器练用,当知古代兵刃、器械之练、之用是 源于增加杀伤力而为,决不是为了表演而设置,这 就是兵器、兵刃在拳学中的本质来源和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当今专练器械套路表演之功,即为追求形式、姿势繁多、求美观表演为主,其与大成拳器械(兵器之用)的练用功理、心法是两个概念和不同性质之为,不可相提并论。故大成拳的器械之用,从拳学心法上除上已述之要则、特点外,更应以实用、实战的要义为主旨,以精神意念的真实、 肯切为要则,要以心存杀念、刀枪见血、棍棒伤人为主,是搏击拼命的义理,不可假作、假为,当以神包残忍之心、意有杀敌之念而为方可符拳学神、 意的心法要理。否则拳学、武术与表演术、艺术、 美学又有何别。如不从心法悉解武术(拳学),中国拳学精华、核心的真髓必失。大成拳所含的真正拳学失传,也就因之开始了。但当今社会,已非古代肉搏、拼杀的年代,器械之用,不在万不得已的条件下,应忌实用,即非是在受到恶人,坏人伤人的自卫条件下,不可不分场合,对任何人、任何事中都要实用伤人,此亦为拳学心法武德规守的应遵要点。故王英斋宗师有“武不善作”之论,即用武不可轻用,要分场合、环境、条件而用,在适用时当用,不适用时自不能轻易乱用而于练功时还应以拳学心法的神真、意切为主,报拼杀实战之心方可,否则真拳假作在器械之功中难求内含威力的拳学真髓,必蜕变为单纯的表演之术。总之,拳学练功时,当以真实心态肯忍神意为主。至于应用,还应择势、适为,不可乱为、瞎用,此亦为拳学心法要点的择选识、为之则。拳学兵器、器械之用,更当严、慎而为,以守法(心法) 遵择方可。

 

 

浏览4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