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使用在古代巴蜀国是有记载的。《后汉书•南蛮西南 夷列传》载:“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 中者,奉一位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记载了古 巴人通过掷剑方式来选取首领的方法。据大量的考古资料显 示,古巴人掷剑所使用的应该为柳叶剑,该剑属于短剑。同 时,此句中的掷剑方式为“戏掷”,由此判断,该练习方式可 能近似于古代的技巧游戏跳丸和弄剑。“跳丸、弄剑,属于手 技类游艺,是一种用手熟练而巧妙地耍弄、抛接各种物体的技 巧表演。” m掷剑既是一种供人欣赏游艺,也是一种练功的方 法。唐代段成式著《酉阳杂姐》中,记载一位跳剑高手在掷7 口短剑的同时,竟可以触及观看者的衣服,甚至对方的胡子也 被短剑削去而杀人于无形。[2]在唐代裴旻将军的舞剑中也有此 技法。如《独异志》载:“旻于是脱去缞衣,若常时装饰,走 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人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 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 m又宋初马端临〈汉献通考》卷 152〈供四》载:“太宗选军中勇士,教以剑舞,皆能掷剑凌 空绕身,承接妙捷如神,……乃亲征太原,巡城耀武,必以剑 舞前导,观者神耸。”(4由此可见,陆游所见道士的“掷剑” 练习既是表演,又带有一定的技击效用。当然,对于诗句中反 映出的古代巴蜀武术与道教的信息,是今后将继续给予研究的 问题。
另外,我们不得不对道教的重要经典〈馈庭经>〉作一下简单 的介绍。李养正认为:“《黄庭经>〉为道教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 典,最初出现在西晋,尔后在道教颇为盛行。〈溝庭经)〉是道教
教义与医学相糅合的养生、修真古籍。”[1]詹石窗经过史料分析 认为:“《黄庭经>〉为魏晋时道士养生之书,是内丹学和道教中 的重要著作和经书。”〔21由此可见,《黄庭经)作为一部道教的 重要经典,主要效用是通过念诵经书和修炼,达到“调和三魂, 制炼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府,五藏生华,还返婴孩”的目的 (〈01藏)〉)。因此,从以上证据说明,当时陆游所访的青城山道人 修炼的武术内功应为道教的内丹养生之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 反映了道教在四川传播的范围和深度,也反映了巴蜀武术与道教 的融合情景。
《剑南诗稿》是陆游在四川的主要见证,从诸多诗篇中反映 了陆游在四川求教于道教的养生术,并受益终生。因此,陆游的 诗中有云:“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馈庭>〉两卷中”“岂料今 八十,白间犹黑丝。”(《剑南诗稿》卷54)
(三)苏轼
苏轼(1037_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不仅在诗文书画方面 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家,对于养生也具有独特的见解。苏东坡一 生写过狗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燧养生说)〉m 生偈》等二十余篇文章,其中〈<续养生说>〉对道家功作了精辟阐 述。清代康熙年间的学者王如锡,将苏东坡有关养生的信札、论 著汇集成〈冻坡养生集»,全书共十二卷,共列一千四十多条。
苏轼对于养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试之以行。如:“昨 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 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苏轼集》卷一百一养生难在去欲知》)“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 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 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 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转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苏轼集》卷一 百一《养生说)〉)
古代巴蜀导引养生术的发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黄 帝内经•素问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 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由此可见,顺 其自然才能获得较好的养生效应。导引作为一门古老的养生术 起源较早。在先秦已经有了呼吸导引的记载。如《庄子刻意》 载:“吹昀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到西汉 已经有导引图。而华佗的五禽戏也是“亦以除疾,并利蹄足, 以当导引”的导引之术。在后来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均有对导 引养生的详细记载,可见我国导引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 富的内容3
古代巴蜀地区导引术发展较快,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四川 的彭祖。在古代文献中大量记载了关于彭祖的事迹。如《华阳国 ⑴陈楠.中华养生全.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
—
志•序志》载:“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驻子•刻意》载: “此导引之术,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列仙传》和 〈艘神砂也记载了彭祖“善导引行气”。另外,在澎祖摄生养性 论)> 之〈影祖养生要语》中也载到:“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 败其神魂,伤其魄矣,悲夫!”从中也可窥见彭祖对于养生的重视。
巴蜀地区另一位导引养生的代表人物是容成。《舆地纪胜》 〈溝帝内经•素问》《枕中书》和《蜀记>〉中皆有对此记载。尤其 在〈〈神仙传》中E载的容成:“能善导引之事,取精于玄牝。要 其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鬓内更黑,齿落更生。” m当然, 《神仙记>〉中所记载的并非一定真实,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容成擅 长导引之术。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彭祖的“以形导气”的特 点与中原的“以神养气”有着一定的区别,这对于巴蜀导引养生 的发展和后来武术内功的训练特点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历史时 代跨越较大,加之内功练习历来为民间武术门派视为不外传的技 术,因此我们不能断然肯定古代巴蜀“以形导气”对现代四川武 术内功训练有必然的关系c
另据《四川武术史>〉(初稿)记载:秦汉巴蜀地区出现了导 引术的代表人物王乔和松盘县的赤松子,《淮南子•秦族训》 《四川松潘县志》中均有记载。另外,晋代四川的范寂也是一位 擅长导引之术的较有影响的人物。《青城山志》载:“范长生, 名寂,字无为……涪陵兴丹人。刘先生时,柄止青城山中,以修 炼为事……得长生久视之术,蜀人奉以为神,称之曰长生,刘禅 奉其宅为长生观。晋元康初(公元291年)蜀乱,长生率千余家 依青城山。”
第二章巴蜀武术的萌芽和发展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先后被秦所灭并归属秦国管辖, 从此,巴蜀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巴国和蜀国独立状态,成为巴蜀各 族互相混合生长的统一发展区域。秦汉是巴蜀武术初期发展的重 要时期,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崇巫尚鬼的传统人文氛围为 道教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而道教文化的产生对于巴 蜀武术的萌芽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始自秦汉直至 明清时期由于客观的需求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巴蜀地区发生了重 大的移民历史事件。大量移民的涌人不仅改变了巴蜀地区种族人 口的分布、传统文化的结构,而且对巴蜀武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巴蜀道教文化的饧觞与巴蜀武术的萌芽
道教是我国重要的宗教之-,巴蜀地区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在 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地处偏远的古代巴蜀地区为何能成 为道教萌芽的发源地以及巴蜀地区道教文化对当地武术产生了哪 些影响,都将是我们分析巴蜀道教文化与巴蜀武术相关问题的关
注焦点。
一、四川道教的历史i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于中国的影响较大。鲁迅
对此评价道:“中国人的根底全在道教。”由此可见道教在传统 中的重要性。巴蜀之地在古代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影响,如四川 鹤鸣山被历史上公认为是中国道教的最早发源地。成都市最古老 的道教宫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观
浏览1,0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