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不良的训练环境
高原训练过程是一个环境独特的训练过程,人烟较为稀少、空气含氧量淡薄、训练手段枯燥、气候相对恶劣、物质条件较差、精神生活单调等因素均有可能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因此,教练员应积极改善物质条件,善于调济文化生活,注意进行思想教育,以便能在主观上确保摔跤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思想基础。
- 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
高原训练过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训练工程。这期间,高原训练的计划、准备、实 施、监控、返回无不涉及训练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教练员应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从交通条件、物质条件、供给条件和身体条件等各个方面慎重准备,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应有周详的预见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组织基础。
小结:摔跤运动的基本训练方法主要包括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其中,重复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短时重复训练法、中时重复训练法和长时重复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强化运动训练的条件反射过程,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积极促进机体尽快产生训练适应,发展速度、力量素质,以及磷酸肌酸代谢系统、乳酸能代谢系统及其混合代谢系统供能能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 法,其主要功能是增强心脏功能,促进机体产生训练适应,发展乳酸能代谢系统及其与 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提高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以及疲劳状态下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可分短时持续训练法、中时持续训练法,和长时持续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腻的技术动作技巧化,提高训练适应的稳定程度,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及有氧运动强度。变换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可分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 变换训练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促使机体产生与实际比赛相符的训练适应,增强运用各种运动技术、战术的灵活程度,丰富运动训练的气氛,提高运动训练的质最。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循环重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可以促进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自觉性,可以广泛用于身体训练、技术训 练和战术训练,可以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因人制宜地区别训练。比赛训 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教学性比赛法、模拟性比赛法和检查性比赛法,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运动员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强化运动员自觉积极、全心投入、 刻苦敬业的训练作风,培养运动员遵纪守法、尊重裁判、尊敬对手的思想道德,提高运 动员沉着稳定、机智果断、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形成运动员和衷共济、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集体观念,促成运动员心身相应、骁勇善战、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高原训练 法的基本结构既具有一般运动训练过程控制方法的某些特征,又具有常用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某些特点。其主要功能是刺激血液中红细胞数目的增生,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和有氧耐力,增强机体缺氧状态下的工作能力,提高缺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改善骨骼肌红蛋白的浓度和质量,提高肌肉工作耐力和力量耐力,以及机体抵御疲劳的工作能力, 发展适合高原比赛环境中的竞技能力。高原训练法在摔跤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 应用特点与应用目的。
思考题:
- 根据重复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和三种基本类型的特点,设计三种不同的摔跤训练手 段的具体实施方案。
- 根据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和三种基本类型的特点,设计三种不同的摔跤训练手 段的具体实施方案。
- 根据持续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和三种基本类型的特点,设计三种不同的摔跤训练手 段的具体实施方案。
- 根据变换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和三种基本类型的特点,设计三种不同的摔跤训练手 段的具体实施方案。
- 根据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和三种基本类型的特点,设计三种不同的摔跤训练手 段的具体实施方案。
(胡亦海)
第一讲高水平摔跤运动员的选材
(拔)模式
教学目的:
- 明确高水平摔跤运动员的选材(拔)模式;
- 掌握高水平摔跤运动员选材(拔)指标的测试方法。
教学安排:总时数10学时。其中讲授6学时,讨论4学时。
一、肉水牛摔段:运勒员送材(铳)的适堂洋龄模式
(~)摔跤运动员训练阶段及年龄段划分
在多年训练中,常区分为基础训练阶段(10-13岁)、初级训练阶段(13-15岁)、专 项训练阶段(15 ~ 17岁)、专项提高阶段(17-25岁)、专项保持阶段(25 -30岁)。
(二)摔跤运动员高级选材(拔)的适宜年龄
适宜年龄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若有初级和中级训练层次,则将优秀运动员(高级) 选材(拔)年龄定在17-18岁,否则可定在15-17岁。此适宜年龄是一个区间,可上下 浮动1 ~2岁。在选材中应注重年龄因素和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分型。青海景兆绵(1986)提出:“有的 少年儿童在参加业余摔跤训练或在优秀运动队试训中,隐瞒实际年龄,训练和比赛能力 与较小儿童相比高出一截。因此,在选材时对少年儿童的年龄要取得可靠的依据,务求 准确无误,否则会影响选材的准确性和客观效果。”
二、高水年捧峻运勒员的体型特征*送材(枝)模式
根据生物学“机能与形态统一性”的法则,摔跤运动员的体型特点与其专项有着内 在的、重要的联系。自1924年以来,苏联、芬兰、美国、蒙古等不少国家的许多专家, 对摔跤运动员身体的整体指标、各项形态指标的比例关系和身体的结构特点等等,都进 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r.K.BHp3HH(1925)制定了五种级别的指 标,M. A. Mkmkcbhh( 1931)和 H. K). II. JlyTOBHHOBa及其同事(1964)制定了 三种级别的 指标,A- H- KpecTOBHHKOB( 1939)制定了六种体重级别的指标,3- E Maprapoco (1968)对202名世界优秀摔跤运动员的体型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H.TapBa (1972) 论述了十种体重级别的蒙古摔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但以上材料比较难以使用,因 为自1924年以来,摔跤体重级别数目和各级别体重的最大限度与最小限度经常改变, 而且许多专家研究结果很不一致,矛盾很大。
例如r. K. Bh
P3hh(1925)认为:摔跤运动员 横径大,颈围、上臂围、大腿围和小腿围等指标特别大,腿相对短些,Boardman (1933)对此补充:颈短、肩宽而有力。但美国专家Eriksen (1938)和Kroll (1954) 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摔跤运动员的体型特点是全面发展的,不能将摔跤运 动员的体型与举重运动员身体各项指标作比较。芬兰专家Telkka等(1951)认为,摔跤运动员的躯干相对较长些,四肢较短,胸围、 大腿围、上臂围指标高,而肩和骨盆同样比较宽。手长,有利于牢固地抓握;臂长,则 用力的杠杆臂也长,有助于发挥补充用力;手宽说明肌肉发达有力。KpacreB等 (1963)提出摔跤运动员躯干相对较长,但小腿短。H. K). ^yTO
BHHOBa(1965)提出每种 体重级别的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比例都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重量级和轻量级相比较,腿和臂相对比较长些,骨盆宽些。3- T- MapTupocoB (1968)提出:除去重ht级以外的所有摔跤运动员的骨盆相对地比较窄,臂比较短,认为相对力量与杠杆臂的长度成反比,即臂越长,需要付出的力量越大,因此臂应短。下肢长度也是选拔各种体重级别摔跤运动员的特殊标准,次最轻量级的摔跤运动员与普通人不同的是腿比较短,最轻量级和次轻量级的腿为中等,而其余级别的腿都比较长。Bach (1927)指出:摔跤运动员的上肢带发育很好,胸廓的横向及前后向发展得也很好。H- IO- JlyTOBMHOBa和H. M. Dia3KOBa(1966)认为:摔跤运动员的胸廓形状主要是圆桶形,扁平形胸廓的少见(轻量级占23%以内),圆锥形胸廓在中量级中常有(26.7%), 而重量级摔跤运动员中就比较少(14. 4%)。Merhautova(1965)提出:摔跤运动员的身材高及四肢长对于完成摔跤动作的时间有不利影响。另外,增加身高会导致体重增加,相应地增加了绝对力量而减少了相对力最。身高和四肢都很长的人并不完全是个有利的因素,只会给控制动作过程增加困难, 故高水平的摔跤运动员大多数是中等身材。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