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巴蜀文化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党和国 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巴蜀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巴蜀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巴蜀文化的发展注人了 新的内容。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正确决策的实施,西部开 发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必然推动巴蜀文化的 现代发展,巴蜀文化在21世纪将走入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二章巴蜀武术的萌芽和发展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先后被秦所灭并归属秦国管辖, 从此,巴蜀地区结束了长期的巴国和蜀国独立状态,成为巴蜀各 族互相混合生长的统一发展区域。秦汉是巴蜀武术初期发展的重 要时期,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崇巫尚鬼的传统人文氛围为 道教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而道教文化的产生对于巴 蜀武术的萌芽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始自秦汉直至 明清时期由于客观的需求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巴蜀地区发生了重 大的移民历史事件。大量移民的涌人不仅改变了巴蜀地区种族人 口的分布、传统文化的结构,而且对巴蜀武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巴蜀道教文化的饧觞与巴蜀武术的萌芽
道教是我国重要的宗教之-,巴蜀地区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在 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地处偏远的古代巴蜀地区为何能成 为道教萌芽的发源地以及巴蜀地区道教文化对当地武术产生了哪 些影响,都将是我们分析巴蜀道教文化与巴蜀武术相关问题的关注焦点。
四川道教的历史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于中国的影响较大。鲁迅
对此评价道:“中国人的根底全在道教。”由此可见道教在传统 中的重要性。巴蜀之地在古代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影响,如四川 鹤鸣山被历史上公认为是中国道教的最早发源地。成都市最古老 的道教宫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观。青羊宫为 西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宫内保存着道教重要典籍〈01教辑 要》,为全国仅有。有着“天下青城幽”美名的青城山是我国道 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由陕入蜀到青 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于此。此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的 峨眉山在古代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不难看出,巴蜀的道教文化在古代就有着一定规模的影响和发 展,巴蜀道教文化对巴蜀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道教 文化氛围下,巴蜀武术内容带有或明或暗的道文化痕迹。然而, 道教产生为什么要选择在巴蜀而非其他地区,以及道教文化为何 能成为当时占据主体的社会宗教文化,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从远古 巴蜀的社会环境说起。
(―)巴蜀崇巫的社会背景
巴蜀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巴蜀地区 崇巫尚鬼的社会风俗。尽管古代巴蜀民族成分复杂,但总的来 说,在古代巴蜀的宗教体系中,最主要的信仰主题有泛灵信仰、 主神信仰、祖先崇拜和大石崇拜等。尤其是古代的大石崇拜,至 今仍留有较多的遗迹,如成都有个地方被称做“五块石”,传说 就是当时该地有五块巨大石头得名的。
此外,大量考古证据显示,甲骨占卜术在古蜀国较为流行。 巴人占卜之风也较为盛行m。对此,杜甫居住夔州时用其诗文 描述:“瓦卜传神化,畲田费火耕” 。正因为巴蜀地 ⑴段渝,谭洛非.巴蜀文化的历程.成都:
区有尚巫的风俗,因此,巴蜀地区道教发展的情况相对较好。据 宋代天禧年间全国各地道观数量统计显示,川峡道观数量居全国 第一。〔1]元朝时期的〈诚都岁华纪丽谱》和清代傅崇矩著〈诚都 通览》中均有对巴蜀地区尚巫的记载。此外,举世闻名的丰都名 山——“鬼城”,位于重庆长江北岸,是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 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的宝库,堪称“中国神曲之乡”。丰都名山, 古称“平都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写就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诗句,更使鬼城之名远扬。每年 农历三月三“鬼城庙会”,车船爆满,游人如织,“阴天子娶亲” “城隍出巡” “钟馗嫁妹” “鬼国乐舞”等民俗民风游行表演, 惊奇谐趣,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直到现在,被誉为四川鬼 文化之都“鬼城”的丰都仍然保留了大量古代与鬼神有关的建筑 物和文物,它也是古代巴蜀巫文化的典型见证。
(二)五斗米教组织的完备和教义的完善
1.组织形式。五斗米教兴盛具有坚实的基础,五斗米教具 有完备的组织机构。“治”是五斗米教的主要教区分布地点称 谓,而“治”地区的首领称为“祭酒”。如《三国志•张鲁传》: “各领部众,为治头大祭酒。”《后汉书•刘焉传》载:“不置长 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由此可见,在五斗米教区,以祭 酒教中职务代替地方官员进行管理,这无疑提高了五斗米教对教 民的控制。据史料记载,五斗米教根据弟子分布的区域设立24 治,即24个教区。如:“蜀都内有阳平治(今彭县境)、鹿堂治 (今绵竹县遵道镇)、鹤鸣治(今大邑县鹤鸣山)……另外, 从24治的分布区域来看,五斗米教的活动范围除了巴蜀郡外,
还有犍为郡、广汉郡、巴西郡、汉中郡等,影响波及现在的云 南、贵州和陕西。
2.教义完备。目前,道教界认为,五斗米教教义与〈0:平 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〇:平经>〉是西汉齐人甘忠可《包元太 平经>〉的扩充与完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包元太平经》 的思想较大地影响了五斗米教义的确定。由于《包元太平经>〉是 神仙方术与儒家谶纬之学的结合,故儒家“仁” “义” “忠”
“孝”等思想不可避免与之结合。如《太平经)卷九十六〈伏极 六竟孝顺忠诀第一百五十一》载:“愚生闻子不孝,则不能尽力 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 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 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 也。” m从其教义中,较能明显看出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另外, 在《太平经>〉卷四十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第六十四》〈汰平 经)〉一百一十一卷《善仁仁自贵年在寿曹诀第一百八十二)〉等内 容中都显证了此点。
《华阳国志》卷二记载:“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 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 衡死,子鲁传其业……初平中(公元190—193年),以鲁为督义 司马,住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 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 之。其市肆贾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后汉书•刘焉 传》又载:“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具置米肉以给行 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 刑。”从上述史料中,不难看出五斗米教实施的“义舍”“义米” 和“义肉”的举动以及“三原而行刑”(即一个人犯了错误,原谅本人三次才给予惩罚)的奖惩方法,都带有浓厚的儒家“仁 义”思想成分。而正因为如此,才符合了当时广大穷苦民众的心 理需求。同时,五斗米教崇巫术,义符水咒说疗病,以乞求天官 来保佑风调雨顺、人生平安。这在当时科学相对落后的时代以及 大众备受压迫的背景下,五斗米教的思想宗旨受到了广大民众的 欢迎。另外,加上张鲁归顺曹操后,并没有限制五斗米教的发 展,因此加速了五斗米教在巴蜀、汉中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并最 终成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道教组织。
浏览6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