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作为一项民族传统,继承和发扬的国粹项目,在武术竞赛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竞技武术比赛中的太极拳,无论是技术内容还是技术风格,都因竞技比赛的特殊性而随之变化,但又不能脱离传统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及风格、特点框架之外。本文对太极拳竞赛套路技术风格演讲进行初步研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两个时期,并对太极拳技术风格作了比较研究,同时提出了注重技术演练、突出项目特点等建议。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素有“国粹”之说,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系,它因历史的悠久,内容丰富、技术多样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武术大系,堪称武术的“先驱”。特别是武术运动中,太极拳与南拳、长拳共同构成了竞技武术比赛中的拳术类竞赛大项,也在现有的武术竞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的具体深入研究也有着重大意义,这关系到太极拳竞赛项目的健康发展,以及太极拳竞赛项目健康发展以及武术运动长远的生命力。然而,太极拳作为正式的竞赛项目出现至今,技术、内容等随着不同时期竞赛的竞赛规程,评分规则以及对技术本质的把握等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对走向竞赛的太极拳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太极拳竞赛套路技术发展方向,找出规律,为其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太极拳的训练和比赛做出有益的探讨。从传统太极拳向竞技太极拳套路多元性方向发展,逐渐形成竞技太极拳套路。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法,最初出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以陈王廷为创始人,吸收了民间众多拳法之精华,结合导引及中医等创编出的一种拳法,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许多流派。1958年9月19日至22日成立了中国第一届武术协会武协成立后,邀请了一些武术专家,经过反复讨论,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以太极拳、长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斌术规则这标志着太极拳作为正式竞赛项目出现在赛场上,即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出现。所谓太极拳竞技套路,具备的条件是在武术竞赛规则指导下,出现在全国正式武术赛场上的太极拳套路,1959-1989年,太极拳作为竞赛项目,经历了在传统太极拳套路陈、杨、孙、吴、武式的基础上,创编了竞赛套路陈、杨、孙、吴、武式太极拳。在此之前,传统太极拳是以姓氏为代表,以各自的风格、特点为基础发展和流传的拳法。这期间的太极拳主要发展于民间,多数是以攻防、技击实用为主。而太极拳竞赛套路出现后,虽然没有统一的竞赛套路和逐渐形成符合武术竞赛规则要求的套路,但这个时期的太极拳竞赛套路,也是根据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制的套路,称为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也是最早出现的竞赛太极拳套路。这个时期的太极拳竞赛套路可谓百花齐放大都保留了各式的特点,以传统太极拳的特点为主,注重独自风格,开始相互吸收和渗透。各种太极拳套路的吸收融会,以及竞赛规则和竞技体育同等条件竞赛的驱使下,统一的规定太极拳竞赛套路出现。从1989年开始,以亚运会为契机,国家武术院组织专家结合陈、杨、孙、吴、武各式太极拳创编了统一的太极拳竞赛套路一四十二式太极拳,至此形成了统一的太极拳竞赛套路。统一后的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整个套路在原有的传统以及业已成型的各式太极拳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在原有的技术风格上,进一步突出基本技法、以各式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为主,吸收了杨式的动作幅度陈式动作的发力,吴式动作的轻松自然、连绵不断等动作方法以及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闾中正等基本技法。在套路的路线布局上,注重匀称,使规定统一后的太极拳更具有代表性、观赏性以及走向世界统一化的合理性。

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作为一项竞赛项目,在1996年被改为自选拳术套路,作为运动员参加全国正式武术锦标赛六项中,自选拳术为其中之一,并进行了指定动作的要求,在套路内容的规定上不同于以往。初期整个套路不少于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的组别的动作及跳跃和指定动作规定。自1999年自选太极拳套路再次修改,整体套路要求以1996年规则为基础。这段期间指定动 作的改进以跳跃旋转度数为主,延续到2004年根据规则制定自选太极拳中动作组别不得少于八种主要技术动作和三种平衡动作及跳跃动作,由过去的指定动作改为现在的难度动作,旋转角度由过去的450。发展到现在的720°太极拳竞赛套路技术发展时期及特点比较纵观上述太极拳讨论及形成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传统太极拳到自选竞赛太极拳套路形成时期:传统太极拳是指流传已久的优秀固定套路,如陈王廷创编的陈式太极拳、杨露禅创编的杨式太极拳、孙禄堂创编的孙式太极拳等,它们都有固定的套路,并有典型的太极拳特点。但自选太极拳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编套路,它们一般都保存有传统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然而动作取材却不限于一门一派,而是博取众家所长,除了共性之外,还可根据演练者各自不同的特点创编个人的特长动作。自选太极拳除保留太极拳的主要传统动作和特点外,还大胆创新,增加了腿法、跳跃、跌扑等动作,加大动作难度和套路活动量及活动范围,使太极拳风格更新颖。 3.2.2自选太极拳到规定统一竞赛太极拳套路形成时期: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各种自选太极拳套路以及传统太极拳套路基础上形成的,它更加符合武术竞赛的要求,有明确的动作组别、规定的路线布局要求。在技术风格特点上,保留了多种太极拳套路的风格特点。为竞赛的需要,有了多个指定动作的出现,鼓励难新动作的创编,吸收了长拳的一些跳跃、跌扑动作并融在太极拳套路中,在观赏性、竞赛性上有所加强。但是,它面临的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而创新又不失太极拳传统风格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应该特别的重视研究传统太极拳套路,多是各家各派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来创遍的拳术。从时间概念界定,主要指在解放以前流传有序的三代以 上的太极拳,统称传统太极拳。这些太极拳并不以竞赛为目的,其套路技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注重动作的攻防性、实用性,讲究动 作朴实、步法多变、路线多变。而太极拳竞赛套路被国家认定为正式规定竞赛项目,从自选套路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它是在传统太极拳套路基础上创新和编排的。以目前的自选太极拳竞赛套路为例,它是在传统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改编成的,突出各门各派的风格特点动作以及主要方法。如陈式动作的螺旋缠绕、发力阵脚;杨式动作的和顺、速度均匀、连绵不断架大形美;孙式动作的进退相随、开合步相接等特点,揽雀尾、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云手、左右穿梭、掩手肱捶、倒卷肱、搬拦捶等基本动作及跳跃动作,腾空正踢腿、腾空飞脚、外摆莲等多屈伸性动作,而且以连接其他跳跃为难度动作。手型以拳、掌、勾为主,另有平衡动作,前举腿低势平衡、后插腿低势平衡、朝天蹬直立平衡要求动作稳定扎实,控腿时间充分。从传统太极拳发展到竞技太极拳,已经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不再具有较严格的门派太极拳风格特点界限,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新型太极拳竞赛套路,同时也不再像过去的传统太极拳套路那样注重动作的技击攻防性,而是朝着表演的难美性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继承传统太极拳技法特点和保留传统太极拳风格特点有所影响。如太极拳竞赛套路中的揽雀尾动作,往往由于忽视攻防技法而演变成两手开合动作。传统太极拳套路通常作为一种训练技击的手段,配合多种攻防练习,这对正确掌握太极拳技法非常重要,值得竞技太极拳练习借鉴。太极拳竞赛套路在表演和观赏性上有所发展,特别是鼓励运动员,可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爱好,加编一些难度动作,使得整个套路更显高难、惊险、美观,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把竞赛项目推向更高的发展道路上。竞赛太极拳在保留传统风格上做得较其他竞赛项目为好。太极拳除了风格特点不宜短时间提高外,在难度动作上,一些力量较强的运动员都可以完成,受伤程度也较小于其他项目。例如长拳,它本身是一项自选项目,是往更高、更难、更快的方向发展,除了一些动作的要求外,它缺少传统风格要求,是以新颖为主。而太极拳项目不同,它是以传统为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本项目的特点,即使在今后的发展中,它仍然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浏览4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