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太极拳比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深的技击技术,重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才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本文通过对太极拳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分析,提出塑造和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传承队伍是传统太极拳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是明末 清初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年)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博采诸家拳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而创编的一套拳术。太极拳运动自明末清初陈氏创拳以来,三百年间演化发展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几大流派。1956年后,国家体育部门又组织专家,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8式、16式、24式、32式、42式、48式、88式太极拳及32式、42式太极剑等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太极拳中的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为了向大众普及以及为了在比赛中便于规范评比而创编的,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普及套路和竞赛套路发展迅速,与之相比,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却明显缓慢。传统太极拳比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具有更深刻文化内涵和高深的技击技术,重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才是太极拳发展的根本。传统太极拳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所以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永远也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晡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它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养生学、中医学及兵法学的精华,可以说,太极拳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肢体的运动,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文化,有些人称之为“太极文化”。既然传统太极拳植根于传统文化,那么在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中,我们就不能脱离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仅仅把眼光停留在技术的表层现象上,而是应该在抓好传统太极拳动作技术推广的同时,深入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扎扎实实做好理论探讨和科学研究工作。要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诸如有关传统太极拳的哲学基础、美学思想、生理机制、人体生物力学等作出科学的阐释,使太极拳形成一整套的科学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民族要想达到科学的巅顶,必须有理论思维”。太极拳也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要想我们这块民族文化的瑰宝发出璀璨的光芒,就需要我们传统太极拳的传承者不能只囿于技术的,而应该放眼全人类的文化成果,用现代科学原理和知识去探究、补充和完善太极拳理论。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哲学美学、中医学等理论同现代科学中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以及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等与之相关的深层文化形态相结合,构建科学完善的太极拳理论研究体系,用以指导太极拳的发展。正如前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所倡导的应该把武术“从武术活动向武术意识上升”从“小武术”向“大武术”发展。

传统太极拳基本上还在延续师傅带徒弟的老传统,体育院校的太极拳基本上只注重竞赛套路及普及套路的教学,而对传统太极拳的拳理及技术了解得不够。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是为了规范太极拳的演练,为了在太极拳的比赛中规范评比而创编的,但它们还是要以传统太极拳为根基的,传统太极拳才是普及套路及竞赛套路的根。在专门的体育院校,只注重竞赛套路和普及套路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与体育院校的太极拳教学分离的现象,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非常不利。在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中,作为传承者的人的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传统太极拳的继承状况和发展趋势。然而,传统太极拳传承者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正如形意拳名家布秉全先生在《传统与现偌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当今在武坛上最活跃的中青年力量所缺乏的东西,或是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没有过硬的传统实践功夫。”脱离开传统文化的沃土,再丢弃了实战技击这个宝贵的灵魂,照此发展下去,太极拳这块中华民族的瑰宝终将被异化,甚至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局面出现呢?重视和提高传承者的综合素质对继承和发展传统太极拳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承者素质的提高可以减少当前传统太极拳挖掘整理过程中的一些缺憾,有利于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和推广太极拳。翻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对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名家高手,无不是技艺高超且学识广博。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懒氏家尚中记载他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使得他能够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出寓健身与技击于一 体的太极拳。陈氏十六世陈盒,自幼随父习武,深谙太极武功之精奥,后遵父命从文,获岁贡生,文武兼备有成。晚年,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较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发奋著书立说,以自身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中国古典哲学及中医经络学理论,以易理解释拳理,历经十二载著成太极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氏太极图诩四卷,被奉为陈式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人,对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名家文武兼备、理法俱精、勇于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清代初期著名的学者、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文武缺一岂道乎”,这句话很有道理。文化知识水平低的人习武,只能从师傅的口传身授下学得一些功夫,而没有能力领会拳理中高深的内涵,最多只能将前辈的武功依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很难超越前AK有所发展。只有具备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广博的习武者才能在习武的过程中精研拳理,用之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且他们能够将太极拳与自己所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 合,进行融会贯通,将它们运用到太极拳中,或以其指导太极拳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在我们这些后辈传承者手中超越前人,有所创新和发展。

传统太极拳的传承者大部分在民间,这部分人技术相当全面,并且在实战方面也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在太极拳的技击作用渐渐被遗忘,甚至被认为不过是“长拳慢练”,被日益“操”化的今天,这部分人应该成为对传统太极拳进行挖掘整理的重点保护对象。太极拳之所以是“拳”,而不是“操”或是其他的健身术,就在于它不仅能健身,而且还具有强大的技击功能。如果太极拳”要继续以一个“拳”种的名分流传下去,而不至于流于一般的健身术,就应该健身与技击并重,健身为本,技击为魂,不应该一味强调健身而丢掉它的技击功能。因此,对太极拳技术比较全面的这部分人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但传统太极拳传承者不能满足于仅仅能够掌握传统太极拳的技术技法,应该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既要掌握拳理,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要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当前传统太极拳的传承者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太极拳的技战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但在向学生讲解时却词不达意,无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太极拳是取法于道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所创编的拳术,在历代的口传身授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以古拳论中的字句来阐发的,但在向大众尤其在向国外的太极拳爱好者传播的时候,就需要教练者能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现代生理学及医学的原理来解释太极拳的理论,这就需要太极拳的传承者不仅能够背诵几句古拳论,更重要的是要把练拳过程中涉及到的中国古典哲学、中国传统医学的相关知识同现代科学理论结合起来。要学会用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的观点来解释古典拳论。传统太极拳的教练者一部分是业余进行教拳,还有一部分是以教拳为生,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太极拳教练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促使他们注重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努力在高校里推广和普及传统太极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更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素有“哲拳”之称的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且,这部分人自身已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不仅在对传统太极拳的理解领会和接受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还能够把他们所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传统太极拳中来,不断地为传统太极拳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加快太极拳发展的步伐。太极拳运动经过先辈们的不断创新、提炼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融哲理、医理、拳理于一体的传统武术拳种,太极拳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只有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推广,才能使太极拳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正如徐才同志指出的:“发展、推广武术仅仅有一个单纯的习练拳法、健身防身的小武术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大武术观,从武术内层和深层认识武术的哲理、伦理、拳理和医理。”推广太极拳同样必须有“大武术观”。因此,应该努力吸收一大批有学识的人来习练传统太极拳。

 

 

浏览4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