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说:“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至理,于刚柔之中求生之玄机。”太极拳体用练习之法尽在动静刚柔之中。太极拳静功入门的理论和方法太极拳静功练习的理论大道以虚静为本,太极拳亦然。李道纯《中和集“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国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皆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于心,虚灵不昧于物。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静定功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到这个阶段就进入了太极状态。人静是指身体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大脑摒弃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活动),而且能保持清醒的状态,各个感官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且能做到不为外物所干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天理常明于心,虚灵不昧于物。逐步进入太极状态。明是明白的明。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虽然是强调“靠个人”,但“师傅领进门”在先,是先决条件。特别是在修炼方面,没有师傅的指导犹如盲人摸象,最终不知从何处下手。而人静为修炼的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人静是入门功夫,必须要有入了门的师傅给予指导。静不是绝对的静止。随着入静的加深,练习者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也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变化,这种主观的感觉和体验,很难确定一个客观的标准。鉴于前人修炼的理论是秘不外传的,所以各个门派对人静层次的划分也不统一。但前人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总结出了一些共性的感觉和体会,可以作为我们练习静功道路上的路标和灯塔。经典的练功步骤大致分为:炼津化精, 炼精化就,炼康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练太极拳静功的好方法是练静桩或打坐。静桩可称无极桩练无极桩能体会到天地人合,能培养出真气,从而产生太极桩。站桩或打坐,是通过“致虚”和“守静”,达到“归根”与复命”。所谓归根,就是归于无极;所谓复命,就是萌发先天所具有的动势即太极状态,于冥冥之中为能量的转化创造条件。实际上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练到一定阶段,人身本体的“中”就会自然呈现,“守中”是最好的练功方法,这也为练习太极拳的人指明了道路。前文谈到修拳即修道,所以站桩和打坐是练习太极拳入门的捷径。静为拳术之体,动为拳术之用。“太极拳,又曰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王培生在《内功之酸中详述了太极拳动静之理。“心属火,性燥动非擒而制之不能安,形属水性主静,非逐而迫之不能动。心借助意以制心而逐形。故心得以安,形使之动。”方得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好动之心与好静之身相合,也就是水火相济,人体进入太极状态。张三丰依极拳敛神聚气论》:“心性神气,相依相随,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动静相合犹如太极的负阴抱阳。故动功之动是太极状态下的动静相合之动,非妄动。太极拳动功练习的方法
练动必先入静,人静后,进入太极状态。“心不起,不起之起为真起;形不动,不动之动为真动。夫行太极拳者立根中定以意执‘中‘,以制形气,用意使炎上之气沉降于丹田,将附地之形以头顶悬提起,致使一身之穴道皆应于百会,则得一线之中’,再用意合形气之动静为意之动静。”就是要做到意动身随。 意为神之使,非妄意,是真意。初级功者,练形体之用,实则是 腰脊之功也,腰脊为形之“中中级功者,以气变手,实则是呼吸之功也,喉头不抛,头顶能悬,故得气之“中高级功者,以意变手,用意之功,丹田为意之“中工接着练神还虚,得无意之手,阴阳分合之功也,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至此,空空妙手,内功之极致成矣。所以,无论在盘架子还是推手、散手等太极拳动作练习中,都要按照以上介绍的方法练习,不可须臾离“中工本人入静的方法及体会修炼如同登山,走不同的路虽然都有登顶的希望,但所能达到的高度,所需时间长短,就会有很大差距。我的师傅和宝英传授的练功方法是一种容易练、见效快的练习方法。在此本人将粗浅的体会与同行们交流请教。我在首都体育学院接受四年散手训练,总认为技击靠力量和速度取胜。2004年9月的一天,我在北土城公园看到一位师傅跟别人推手。对方用力推来,只见她轻轻柔化,对方就落空失重,并跌出一两米远。我感到非常惊讶,有点不相信,于是就上前体会一下。我用力一推她,我也被跌出很远。这让我体会到了 太极拳的松空和以柔克刚。我虚心请教,她就给我讲以柔克刚的道理,并告诉我太极拳之理源于道,一定要养成借拳悟道、悟道习拳的锻炼思想。以前我虽然看一些太极拳方面的书和练习太极拳的套路,但从未认真悟太极之理。虽知有德经但从未好好阅读过,更不知二者之间竟会有重要联系。于是我从那天起不但每天按老师要求坚持站静桩,还看一些儒家、丹经方面的书,并反复读阅德经儿为了帮助理解,还买了几本德经注解》帮我转变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和读书悟道,到2006年春天才发现太极拳果然微眇玄达、深不可志。从此我的思想彻底转变到悟道习拳上来,常以道为指导修炼太极拳,切忌妄想妄动妄为,因为“道法自然”。平时的行住坐卧,也都尽量做到心脑入静、身体放松。经过一段时间,太极拳的思想和理念基本上融入到我的大脑里,身心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心态平和,拙力减退,身体松软。师傅教我站的无极桩,要点如下:两脚与肩同宽平行站立,有利于放松两胯和腰部;身体基本中正,全身放松;百会虚领,重心缓缓移向涌泉穴;微收腹,虚含胸,切忌驼背;两臂自然下垂,切忌耸肩、架胳膊;微收颌,放松喉头;双目微闭。
按要领就可做到“上下一条线”,也就是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成一条线。这样身形基本达到了中正。立身中正以后,自然放松人静,浮躁之气就自然下沉,心平与气和相互促进。当然还必须有师傅及时的指导,及时调桩,因为师傅用内功能感受到 你站桩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刚开始人静有杂念是自然的,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去排除杂念。虚静天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坚持站一段时间,杂念就会变弱。前人举的例子很好,心不静、有杂念犹如一盆浑水,须让浑水自动澄清,千万不能去拌它。心静也是如此,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十年前在散手训练中扭伤了腰,后来脊柱也发生了代偿性扭曲。去年10月份我的颈椎病非常厉害,经常要做按摩。2006年春节以来不用做了,近两个月我身体里原有的硬伤又有反应,特别是颈椎和腰椎,时不时总想用力扭一扭,里面还咯吱咯吱响。 师傅说:“这就是炼体疗伤的过程,这也是打通经络的过程。” 我还感觉到,椎体靠内力自动恢复要比外力按摩治疗彻底得多,由内达外,气冲病灶,从病根处调理,这大概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道理,而且还没有危险。我们一起练的朋友都有类似的体会。这些都是正确站桩的好结果。先贤云:“静而动,动而静,神也;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心完全入静以后,犹如一潭死水,即所谓心死神活。神属阳,性主动,形属阴,性主静。神形交,则动静合。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不分矣。此时的动是神动,由于刚练出来的先天神还很弱,不能被后天的意干扰。这时只需人静,顺其然,勿忘勿助,慢慢培养。就可达到虚极静笃然后能观,即“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在这个过程中,师傅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被后天的意识干扰,妄动妄为,致使刚练出的真神又泯灭了。静极生动以后便可寓动于静,进行盘架子、推手练习人静是太极拳入门的必由之路。静极而动、动静相合的太极状态是太极拳的本质所在我们应该循此而练。太极拳是集儒、释、道三家修炼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内外兼修的功夫,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一份延年益寿的宝贵遗产。
浏览4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