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重技击, 功理求至效, 心法为导向, 诸式遵则守, 学识博广要, 胸怀崇高远, 错弊专打斗,功理适要义,心学贵真传。学识广,文采备,德品兼,苦恒研。 天赋得独厚,精神靠先天。意力形声气,六法并修全。诸般功理精研后,体认参悟层次添。 速成急求难入妙,循序渐进逐日参。 首以桩功始,试力续后研。操拳步法备,发力整为先。会客应敌搭断手,拳学练用心法兼。 应敌贵心狠,下手忍为先。交手与其拼生死,舍命胆量坚。 身松蓄意当残忍,生死任凭天。 揣摩观敌估其意,进击转瞬间。 蓄意如弓满,精神煞气添。 整体撞击处,打顾获机先。一挥而达用,制胜等闲间。效达高境因功备,造诣精深重口传。 入门由师领,境界自身研, 深浅高低凭悟参。虽承名师真传授,庸愚误解也枉然。实战出真知,练用当细参。客观非己为,贵在自身研。愚聪有教当无类,鱼目混杂间。自古有延传。 胜负验证间。 练用靠承传。 统于综汇全。 辨析解正偏。 处世品德兼。 下乘为异端。识博高远慧心备,悟于精纯大略全。 超凡达境终为罕,优胜劣汰必然间。 莫凭想象贪高效,自知之明析己参。 造诣深浅分高下,综合全面倚据研。 事实胜雄辩,实战验正偏。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功效之求与功效之得, 从拳学心法论,技击功理练用所得功用、功效如何,当以因人而异、因求而异、因适而异、因识而异、因条件的诸多不同而有区别、有差异之分,而识知方可。更应在拳学心法修为方面有细析、深解,方可得正轨之识。而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的功效,在拳学心法上是有其内容、标准的。其功效共分两个方面:一为练技击功理的训练功效;二为应敌制胜的实搏应战的用效。而在实作中(有对方的实搏)的功效大体也分两个方面:一为对抗性搭手(推手)实作,二为断手实搏的实作功效, 本文从拳学心法上,对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功效的上述有关各则进行分述如下。
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不同功效层次的心法分述: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的不同功效、不同层次 (水平)和不同的识、为,自然会形成对功效识解的区别和差异。造成这些差异和不同的根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故诸人难达统一的识为和正确的知解。其因主要是由于研求拳学技击的造诣、层次和追求的境界水平不同,所知的拳学技击的全 面性识、为的深浅不同造成的。尤如小学生对数学之识,只是加、减、乘、除和四则题而已;而中学生对数学之识、之为也就在几何、代数和三角函数之间;但大学生对数学的识、为水平必然能至微 分、积分的阶段;至于数学家之研、之求在数学的 造诣、境界识为方面才可能有研求数论的实力,其 效也是深精专学,上述虽均属数学范畴而层次、水平各异,甚至有天壤之别。所以对拳学技击功理练用功效的识、为,除重知、行合一的统一外,还要看其拳学整体的功理心法综合修为和实战中的能 力、功效。故听闻千遍,不如亲见之识。另如,大成拳的技击功理练用后,达技击应战(断手)时, 什么水准为最高?推手放人时,放达之效至何地步为上乘?如从未见人实作、又不得真传之授,更没有自身的高效之用,又如何能知、解何为最高效、何为不达效、何为一般之效的具体实际之识。 故比较分高下,见多识广出真知。如根本没有亲眼 看见、亲自得到高人指教、亲身在实作(推手、断 手)中体会之效,无验证己之用效又如何得技击功效的真解。如自己不能用,又如何能是真知,又如何传教他人!故见过王梦斋宗师放人者,方可首先有发言权,得过王荽斋宗师指教的人,才可首先有闻知权,受过王荽斋宗师放扔的人,才可首先有 体认,此为真识大成拳技击功效之用的最佳识知的途径,下层是得过王梦斋宗师的高才、出众的弟子的上述诸项之识,及体认者,才有较接近层次的见闻、识解的可能;再下层是顺序下延承传的层 次,此只能说明见闻方面的识知,不能代表个人的水平。如己身能至达与见闻的技击功效时,才为真得体认、应用之效的真解水平、层次的境界。因为见过拳学高人的人、得过高人指教、传受的人,只 能得其闻、长见识,不能证明自身就高、就达技击功效的水平。这还要看其人的自身条件的修为如何,如其人根本不具备求得技击深功高境的条件(其条件前文有述),就是苦练一辈子,或数十年后也是庸低之辈,这就是不具备研拳条件,而又无自知知之明者研求拳学的必然有劣、庸结果。所以拳学的研求过程,也和所有物种、技能学术、知识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一样,亦必然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真成名的顶尖高境者,终为少数。这也是竞争发展的必然结局和后果。当知体育世界冠军, 在单项比赛中,只有一个,但还有洲冠军、国冠军、单位冠军、学校冠军、班级冠军之说,当知真正高境的上乘水准的冠军的功效是最上层的, 必罕少;而也不能因有一个世界冠军,各洲、各国的冠军就不练了,不是冠军了,这就是层次水平之别、之求、之效的学理真解。拳学更如是,更应看技击的功效和谁比,是何等层次的功效之识、 为,方可有比较出真知的心法正解。大成拳技击功理练用功效,由于认识的层次、 水平的差异,因上述识知面的狭小、制约,必导致 不全面,不完整者多。故必应从拳学心法上有全面析解方可。
从大成拳具体技击功理练用的训练之效的心法解,有下述各则不同的功效层次之别:其一,为已求得各技击功理练用要求、要领的训练要则的条件,是初步达技击功理训练层次。即技击桩功中求得松、整、六面劲,桩时一次能达1 .5〜2小时,试力功中动作协调,身手统一而为,达神松意紧,具达内意、外连充实有物,身不紧滞,手不轻 飘;在推手中能知搭、控、定、放的原则、机理, 与一般外人接手(搭手、推手),虽无操必胜之券, 但均能应付自如,明输赢之理,反应速、正,虽遇较高者,不能因攻求胜,但能防自保,而无大漏洞、 失正之弊 在步法训练中,能达多种步法的练用之则,亦可将各种步法配合有机而练,已达运步自然,及进、退、闪、侧的松、灵、活、快的要求, 在理步训练、体认中,能于对练中得运步的章法, 步不紧滞,缓、速达变,而目视方向与身、手、步合为一体而为,运步路线清晰、明确(适情而动、 换位得当、有的放矢、无瞎走、乱行的弊病能胸腹接拳;明视观功法要则而为,在断手中不胡抡、瞎打,而打顾合一、进击肩架择式明确,能在有意无意中调整好与客方的角度、距离,以适己用,而眼视观目的、目标明确(不瞎看、不胡选重点);进击路线,运用、择式、方向明确,缓、速、 调距离到位,进击形式择用适时、适势、适情,无大破绽(即不给客方留有漏洞、疏、失的余地。), 神松无怯、怵之心,意狠有必胜之念,身体能适则而为,不出虚招、无功之手,无闭眼、退躲、纯防守的被动之为,保蓄以待发之势、求瞬进速攻、整为之机,迎身而上、顾打合一,下手求狠辣、忍念不留情,抱定坚心态、专意决雌雄。如此方为初得技击功训练的低层次功效。如不达上述识、为,则为无技击功练用的训练之功,为无效阶段;其二, 为拳学技击功理练用的较好训练功效。在技击桩功中,能达诸桩式的练用之机,桩时一次在2小时以上,身手整松,功力沉实,其手臂一般人按、抬不动,力整自身聚达至点上为(身松点紧)、已达技击桩的松、整劲之求试力功练用时,手沉身松, 有较强意导的结合感,包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劲,及螺旋、扭转、伸屈劲为一体,能在试力中得“力均整”要则的体、认之功,二争、反向运力通悉、顺明,不牵强附会、不无的放矢,动一点牵整体,亦识整力点发之源;推手,接点时明对方劲力虚实、方向、大小、紧松的正误,定、放自如能达心法要义之求(即不瞎推、胡拽、乱顶、断 点。),定、控知客方虚实,撞、放能知己身适理之作,偏挂倚身为、定放识敌意,虽有时扔放威力大、小不同,而至用还符心法要道;腹、背能接重打、强击,视观目标、方向、位置明确,而能于有意无意间窥得适用之机,以导进击达效;步运踩、踏到位,至客难逃的境地,有随时变换、移位、速动之能,无僵滞拖泥带水之滞;断手求共生死之拼,下手有重攻要害之意,一心无旁鹫,身手符势为,击求沉重,用一不二做拳如接吻,近取识妙机。有的放矢而为,拳不空发,击达用效。 定心不乱,缓、急应势,得心应手而战。此为中、 上乘较好的拳学技击识为的中层次功效;其三, 为参悟技击功理练用功效的高层次水平,即胸怀 大志,腹有良谋。遇事不急躁,沉稳处先机。有文 者之修为的风采,具拳学之研的深功高境。大智若愚,深功自藏。不主动卖弄高、功之能、不宣扬自身已达妙境,潜心求研、恭逊处世。授人时,来者 不拒,去者不留。处世时心胸大度不言人短,不争 名夺利,不攀辈贪名。不忌人之长,常戒己之短, 遇大事不惜身,见小利不妄命。骤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饱学多才,知博广达,文笔义理 深邃,功力高妙无穷。悉得拳学体系诸功精髓,而 无武人之像。深修品德谦慎,却包凶煞威严。作为不以欺人争强,亦含无人敢欺之能。桩功站达透悉 机理,数小时无疲累之感 试力如引境推山、和谐、 沉实、深厚、松整具备;推手点力沉厚、客不知力 点何在,控定如牵绳、粘胶,客不得不从其控。放 人如断线飞筝,弹、扔达用尤如儿戏。断手、实战, 松缓迎敌,一触之间制胜达用。身如火药拳如弹, 灵机一动雀难飞,制敌不思所用之法,胜客不用紧僵长时。全身无处不放松,无点不弹簧。由有意之练,求已达无意而至用,不用力放人可单点发力。 时机、火候已达恰到好处之境。肌柔若水,而亦可紧硬如钢。透悉拳理及诸般学识,言出必中的,观人一面而知其造诣、修为为何境地,言语交谈中, 便知其知识、文化、品德修为何似,胸自包远、近、 高、下相处之机。常胜而保不败之势,谦仁知重礼义恭和。远是非之争,近高人达士。为拳学使命贡献、无私欲之求,传人选德品、功深者,重精少不在广众,重学识、人品之修,不求依附他人财富之利,拳学用效不以身高、体重的笨力而荣,而以力胜大汉为贵,交人不以贫、富分远、近,处世则以德、才论其为。
总之,拳学技击之研的高境,虽无止境,但具体的品德、知识、文化、论著、功力、拳学实搏技能、科学学术之学、处世、言谈风范,以及传人 众多,拳界交往,同仁认同等等,诸般综合识为, 均达一定造诣、境界、修为,方能成为全面、完整、 体系之学的尚佳之境。其技击之用,虽达上乘之学,在拳学总体中,只是一项之求的达境。而无技击达境则不可,但光有技击达境,无各方面造诣、 全面、综合的修为也不可能,即无全面、综合的达境水平的高层次,其单求的技击也肯定为低下的打手之流,只能胜体弱、身小或愚庸者的一般之辈。故大成拳的技击层次、水平如何,当从练用合一而论,练就是用,但不能光有练、没有用,亦不可光以用为主,如练不达,也非正轨、明途,而学识、人品、文化、养生、技击并达上境方为高求之境拳学心法的上选。
浏览4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