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拳击要在世界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结合本国运动 员的实际,走亚洲自己的路,而千万莫要照搬外国(比如古巴)的 训练方法。”

这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是日本拳击队领队、64岁的东瀛拳坛名宿野吕胎 二在中国西安“白杨杯”国际拳击邀请赛期间说的。笔者在反复思考、咀嚼 了这段话后,认定“斯言何其诚矣”。

毋庸置疑,中国拳击在充分重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训练方法的同 时,也应当注重从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出发,努力开掘武术中那些有明显特 色的,利于运用和易于运用到拳击中去的技击法和练功法,并将其融会贯通 于拳击的训练和比赛之中,进而形成如中国拳击协会副主席、华夏拳坛一代 名将张立德所期望的那种“中国流派”。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各门派、拳种蕴蓄的可 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到拳击中去的技击法、练功法,应当说也是相当可观的。 笔者非常赞赏《体育世界》编者那种为尽快促进我国拳击运动进步发展而发 出的热切呼吁:“热诚欢迎武术界人士能就武术(特别是功力)训练手段运用 到拳击运动员体能、技能、实战训练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高见,以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促进我国拳击运动成绩的尽快提高。”面对我国正式恢复开展拳击运 动已经度过了6个春秋,而当前训练竞技水平尚不够理想的现实,应当说, 这种呼吁是历史性的呼唤。我们的武术家对此应当作出积极响应。笔者个人 对武术理解肤浅,研究不深,实践尤少,对武术技法、练功法运用到拳击之 中这个大课题的的确确是“卑之无甚高论”。但为了不愧对这历史性的呼唤, 尝试着将自己习武研武的点滴心得披露出来,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综观拳击的主要技法,是由“拳击的姿势、步法、拳法以及防守与还击 等部分构成的”。拳击比赛要求 快速有力、准确、清晰、有效地出拳击中对手,而自己又能巧妙地躲避对方 的攻击。在拳击技术中发力是重要的一环。发力是把身体重量和出拳的速度, 以及两脚撑地的反作用力加在一起,集中到拳头上打出去。拳击需要手足协 调一致,步法与正确的拳法相结合,攻与守相结合,并且始终保持身体平衡。 明白了拳击的这些基本内容,我们则可能有针对性地也在姿势、步法、拳法、 发力以及防守与还击五个方面,去寻找武术中潜在的那些有用的相关技法。

拳击的姿势一般有“左手在前”和“右手在前”两种。但不管哪只手在 前,基本上都声固定的程式。虽然拳击的出拳极快,可总是从死的定式发拳, 就不大容易赶上在活势中随机发拳来得更快。而武术的套路练习、散手招法 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式式相承,绵亘不断。无论是攻还是防,所用动作大都 不是由初始的定式发出,而是在其他动作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过程中幻化变 异而成。这样发拳的结果较之拳击预备定式的发拳,速度更要快一些。这个 结论,不仅理论上能够成立,而且在实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有 信心说,在拳击姿势的训练中,参考、学习、吸取武术中利用活势变化发拳 的做法,对提高我国拳击水平是有实用价值的。

 

步法是拳击的基础,没有一位拳击高手不重视步法的训练。闻名拳坛的 “飘浮如粉蝶”的“阿里舞步”,不知令多少名家高手俯首称臣。值得强调的 是,正是在步法上武术可做的文章最多。拳击的步法主要有滑步、冲剌步、 侧步和环绕步等。而武术的步法内容十分丰富,如上步、退步、蓄步、插步、 行步、击步、纵步、跃步、蓄跳步、活步、提步、碾步、掉步、换跳步、横 移步、催步、踏步、挖行步、倒行步、弧行步、S形步、双环步、圆形步、淌 泥步等。这些步法大多可以用于实战,闪、展、腾、挪、跳跃旋转,灵活自 然,富于变化,能为练习者提供选择最适合自身条件的步法的广阔天地。拳 击一旦合理吸收了武术中切实可用的步法,就能够在对垒中更加敏捷、轻灵、 快速,从而居于有利地位。

 

拳法是拳击得分(即取胜)的直接手段。拳击的拳法包括直拳、勾拳、摆拳、刺拳等。不能否认,拳击拳法凌厉、快速、简捷、实用,在实战对抗 中具有很大的威力。正是因为这样,不少武术散打运动员在擂台角逐时,往 往撇开武术固有的拳法而采用拳击拳法,被称之为“拳击加腿”的打法。然 而,尽管如此,武术拳法也并非没有优势,也并非没有被拳击可借鉴汲取的 东西。我们知道,武术技击术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优点)就是打法的整 体性,有所谓周身“七拳十四处打法”之说,细分析一下,这种整体性并不 单为“周身”所用,而是人体的各个主要部位比如说拳法运用时也同样具有 这种整体性。而武术拳法的这种整体性运用,有可能成为优于拳击拳法的因 素。只要有机地将这种因素融汇到拳击的拳法之中,拳击就有可能如虎添翼。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论证,拳击发拳急若暴风骤雨,计算单拳速度,可能快 于“形意拳”(武术中多用拳进行攻防的一门拳种)的出拳速度。但拳击总 是打出拳收回后再发(包括组合拳也是如此),而形意拳则可借助精妙的组合 动作缩短自己与对方的距离,用距离近来弥补发拳相对稍慢的不足,从而在 整个出拳时间上接近拳击,甚至有可能比拳击更短。设一位拳击手左直拳速 度为0.2秒击出一拳,而形意拳冲拳速度为0.22秒,拳击快于形意拳。但形 意拳家并不去同拳击手比较单拳击出速度,而是以拳砸击对方小臂,随之几 乎是同步般(由于是两个动作,完全没有时间差是不可能的,但因为速度极 快,这个时间差极小)反弹起拳面钻打对方面门,同时右炮拳冲击对方前胸。 当左砸拳反弹时,对方右拳可能发出,此时左臂刚好成为拦挡拳击手右拳的 屏障。这组动作表明,形意拳在拳击手打出两个动作的时间里,差不多完成 了三个动作。除去其他一些因素,形意拳第三个动作和拳击手再发第三拳, 谁先能够击中对方,答案应该是明摆着的。因为形意拳的实际发拳速度已不 再是0.22秒,极有可能少于0.2秒。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述,笔者曾写过 《形意拳与拳击打法异同论》一文发表于1991年第2期《搏击》杂志,,笔者 认为,武术的拳法丰富多彩,完全能够提炼出可用于拳击的东西,只是需要 我们付出大量的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工夫而已。

发力是拳击击倒对手取得绝对胜利的要素。一个优秀的拳击手,总是善 于打出强劲短促的整体爆发力,而获得惊人的效果。不过,实事求是地讲, 武术对发力更为讲究,方法也更为多样,效果也更加显著。限于篇幅,这里 就不作理论上的讨论了,让我们用几个事实来说话: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经过12年形意拳桩功和发力研习,达到“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 灵如飞鸟”(见《中国武术大辞典》)的高超武功,他每发崩拳,无坚不摧, 曾一拳打断厅堂上的立柱,被誉为“半个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可以想见, 他的崩拳即使戴上拳套,一旦发力将是何等情景。大成拳宗师王梦斋与世界 轻量级拳击冠军英格较技,英格出拳迅疾无比,发力也十分凶猛。可他一拳 击出,王琴斋运用内家拳特有的“弹放”发力,只“小臂一挂”,即将英格 弹击摔出。“武之圣者”李小龙,功力卓著的一大体现就是其善发“一寸 拳”。这种“一寸拳”,在较完善地掌握了传统武术整体发力方法的基础上, 再加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发挥,就能够在一寸之内出拳将体重甚大、功力甚佳 的对手掀出击倒。毋庸置疑,将上述“弹放力” “一寸拳”成功地运用到拳 击的发力之中,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像郭云深、王梦斋、李小 龙那般的发力水平,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然而,只要我们下大工夫,花 大力气,认真研讨,勤于实践,堪称精妙神奇而又名目多样的武术发力方法, 就一定能够运用到拳击中去,也一定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防守与还击既是拳击中一种反应速度快、身手敏捷的高超技术,更是拳 击运用战术的具体体现。在这一方面,武术技法似更有名堂可言。武术的防 守与还击从来都是融为一体的,打即是顾(防),顾即是打。而且不仅用步法 和身法来防守,还直接用拳来阻挡对方的进攻(这种以拳阻挡不同于拳击中 直拳的前手架挡),讲究防中夹攻,攻必得手。防的同时注重用劲力控制、缠 绕、钳扼、封堵对方,令其进攻难以得手,并且擅长通过隐蔽的方法巧妙地 破坏对方平衡的能力,限制对方的快速移动,或借对方逆向之力增强还击效 果,或乘自己顺势张力,在行步运动中动中发力重创对方。这种防守与还击 的贯通、组合、叠加、穿透之力和技法,能够丰富拳击的技巧和战术,增强 拳击的打击力量。

诚如前面所讲的,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因此对许多问题只作点题不予展 开,所谈内容只能是挂一漏万,浮嚣浅薄。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认识 到“武术(特别是功力)训练手段运用到拳击运动员体能、技能、实践训 练”的突破性价值,积极响应《体育世界》编者那历史性的呼唤,这一大课 题就一定会得到理想的解决。

浏览4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