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众多流派中的一种,是孙禄堂先生融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一体的太极拳流派,具有相当高的锻炼价值,也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解读孙式太 极拳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由于孙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吸取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和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的。故孙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式太极拳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孙禄堂对于太极拳曾有修 改,并掺形意、八卦拳之新意,因而有独到之处,自成一家。其有五大特征以蜴纷 为指导,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浑融一体,使拳式承接变化合于易 理,使习练者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并融合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并精练出行拳的“九要”法则,从而涵盖了 蜴经> 《洗搬两经之精义, 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以行意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之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山协调、浑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以开合作为左右转身之连接,以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孙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之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之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孙式太极拳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由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是以蜴纷为指导,涵盖掰纷两经之精义,并遵从道家的哲学思想而创立的拳术孙式太极拳受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讲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胸实腹,中正安舒,端庄自然。要达到这些要求,关键要做到全身放松,自然沉稳,而丝毫不能做作在呼吸上要求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配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协调、圆活、轻灵、沉稳;为了使动作轻灵沉着、圆活连贯,孙式太极拳还在运动轨迹上要求处处循圆走弧。

孙禄堂先生在创拳术之初,遵从老子“无为而不为”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以求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神气合一之内劲。孙禄堂认为拳术的本质是拳与道合,一切拳术的基础是内劲,即人体内中和之气的顺、逆、合、化。作为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是“道”性在拳术中的体现,提出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规范修为武术的正确方法是,通过修为内劲来提高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完善人之身心、使人合于天道这一最终目的。因此在孙先生之前,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作为一种技击和健身的技能在流传、繁衍。孙先 生通过体悟自身的武学经验,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认为武术可以成为一门完善自我身心的学问;并根据'蜴》之原理参以儒释道之学,创立了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孙氏武学理论及技术体 系,从而使武术上升为一种以提高技击能力为表征,以完善身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文化体系。这是孙先生对武学的研究与发展所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贡献。孙式太极拳“道法自然”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这一思想。而孙式太极拳要求练拳时, 注意力高度集中,心胸宽广纯而无染,这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又是相合的。所以我们不可否认,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孙式太极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贵柔尚雌”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子通过不断前进的生产现象与生活实践,看到“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疆者莫之能胜”,意即看上去柔弱的水却能冲决一切坚强障碍。这一理论上升到哲学层次形成“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孙式太极拳中形成“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反者”的技击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思想被运用于孙式太极拳的战略思想中,成为孙式太极拳战略的基本原则。孙式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动静结合,“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而练孙式太极拳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虚实等的变化。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高明的太极拳家无不注重阴阳之变化,把矛盾双方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孙式太极拳的虚实转化、开合相接是一大特点,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浑融周身的虚 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以开合作为左右转身之连接,以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孙禄堂在砍极拳学》中说: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彻本源,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天人合J”,是道家的重要观点。“天”,指“自然”,“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在本体上的相通,指一切人与事顺应然追求的最终目标便是宇宙、自然、人的和谐统一。太极拳作为武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反映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孙式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继而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处、和谐的新型关系。孙式太极拳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形成了 动静相互、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合一”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技术特色,在动作设计上也符合天人、身心的平衡调节。孙式太极拳习练要求在意念上使自己的身体与天地自然融获得宇宙中普遍存在的道气充盈身体。天人合一追求的终级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孙式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孙式太极拳之所以能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基础,就是因为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与孙式太极拳的生命自爱与升华的最高健康理念相统一。孙禄堂先生将中国古典哲学中这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涵加以具体的定位与对应,与孙式太极拳的运动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每招每式中都具有了哲学的文化依据,拳论的哲学含义在孙式太极拳动作中又有了具体的落实。道家为了表达本体观,还用了 气”字来代表宇宙万物的根本道家传统文化中有些“气论”对后世整个中华传统武学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妊子•知北游篇》讲:“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之则生,散之则死。”可见,“气”在古代就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概念。孙式太极拳包涵有形意拳的思想,故孙式太极拳也是讲究用气”的,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孙禄堂决极拳学》:“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是武术传统理论的哲学构架。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各自以对方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而且在矛盾运动中。表现在孙式太极拳中就体现为虚实动静、刚柔、上步退步、出手收手、掌心向上掌心向下等。孙禄堂在炊极拳学》中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可见孙式太极拳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为母变化为基础的。 孙式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潢串着“阴阳”和“虚实”,这是构成孙式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浏览4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