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如宝剑初挥,刃而有余,无往而不利也。太乙一门之功法,众若繁星,而,'十万横磨”之功,实乃此中法简而效宏之功也。可知大道不 繁,十万横磨四字道尽性命之学,当于此处详参。至于其武技内密, 则是修持武当正宗剑法之先执,于此专持,可炼出武林中古老相传 之“剑气真华”。据传,本门先辈在习此功时,挥掌可使地上飞砂走 石,足良证也。剑真之传说,在中华古国由来已久,深入民心,多少 仙迹英风,令人心驰神往。是耶?非耶?此其验乎!
六、内执丹道外显金锋
武当拳法述真
武学丹法至简易,有缘识得自逍遥。武当功•夫.玄奥精深。然而,长久以来世人对它的认识仅限于 武侠传奇故事中的神功绝技,难睹其庐山真面目近一世纪来,太 极拳、八卦笔、形意拳与内家拳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才使人们对内家功夫有"一个切身的体验。但同时,亦产生了“武当拳就是太 极、形意、八卦”的误解。的确,这三大拳种体现了武当拳法的风格, 但毕竟它们不是武当功夫的全部内容,武当内家绝学,蕴含了武当派先贤大哲的智慧,要全面深入认识它,尚待有识之士作不懈地探求说起武当拳,不能不提到张三丰。三丰祖师是历史上倡一代宗风的修持大家,他提出了 “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的修持指导思想, 将完整的丹覆修持寓化于武学的内功拳法、剑法与技艺之中,在当时的武林和道家丹派中都以一种新的风姿出现,武当内家拳法至 此已在理法上成熟完备。而以武入道、以武演道、与道合真的修持 之路,亦由此成为武当正宗传人的必经历程。传统的武当拳技,皆自内修而得。即所谓内有其质,外显其形, 以元气饱和充盈为基础,气催形动而演化的武技动作,故名内家。 内家之学,归根于性命之学,离开了内在的精气神而奢谈武当拳, 必如瞎子摸象,茫无头绪或者通过一招一式地学拳,然后说学会了多少套武当拳,更是隔墙观花。传统的内家拳并无固定的套路形 式,只是通过一定的风格去体现功夫的内涵,它讲究的是“意劲理” 三字;“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说拳意;以此真意行气,气意相合,而为“劲”,一招可以含多种劲力,千招百招也可以用同一个劲;“一法通时百法融,法法相融而法法圆通”,然使其相通 相融就是理。内家武学虽然炼形,然其入门极为简易,莫不由此“意 劲理”而出也。知此方可言之内家。去年初冬时节,笔者随师尊拜会了九十三岁高龄的武当太乙 神剑门十七代掌门人关亨九老先生,关老曾言道:“练功一定要练 真功夫,要心里有,劲要合位,看起来软,用起来硬,动起手来五步 以外就能伤人。”关老边说边以臂轻轻击桌,竟然声如金铁。关老在这里所开示的就是内家拳意拳劲的高深境界。武当三丰自然派二十四代掌门人刘焕军老先生,亦曾对笔者感慨地说起他在辽阳学 艺的艰辛过程。当年刘老跟随师父十五年了,还没有把一套完整的太极拳学会,不是不教,而是每次教的动作前后都不相符,而皆可独练,寻不到演练的脉络,还不许发问。但是,十五年下来,他顿悟 太极拳的神髓,方恍然明白过来,师父这才是传真功夫啊! 一招一 式锻其性,渐其悟,道法自然,功夫真谛自至化境矣。不然,得着了一招一式又有什么用呢?从武林前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家武当玄奥之极,绝不是由外而内的一味摹学所能达到的。经云:“阴阳动静,反复变迁。”只要掌握住这个阴阳,以丹气运身,吞吐自如, 你要多少套拳就可以化出多少套,而且都能各尽其妙。实则武当并 无一成不变的拳。在太极拳谱中,有“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自然而 发,自然而止”,即已一语道破天机!惜今人多迷障本原,而追逐末 技,把精力花在学套路上,更有甚者乐于“创编”套路,越花巧越好, 而真正本质的东西却越来越少,无人问津。但欲以此而求内家武学 真谛,何异于“缘木求鱼”欤?真道远矣!从方法看,以盘架子练套路入手,再去求意、气、力,虽亦可窥门径,然从外练内,非“外家”而 何?社会上,内家高手多为老者,年青后学多有断代,知内家功夫神 妙,而未知其宗本玄妙。俗家拳谚有云:“练太极拳需一年着熟,三 年懂劲,十年太极不为功。”实乃未谙武当拳法神髓。其实,按照武 当真宗武学所论,武技是在内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所谓“内外竞发, 势必翻腾”,刚柔显化皆在自然而然之中,也属顿法,并无需三年五载,一招一式地去摹学习练。武当功夫之所以为世人推崇,正是由 于它能以内功溶于武技之中,从而使武技达到高深玄妙的境地,古 称“以丹力入剑”。通过这样的行功,使肢体动作摆脱后天的种种束 缚而动作、发力,更灵变顺达飘逸,达到全身各部位的高度协调统 一(古称这一境界为“统元”),这就是内家真力与外家后天拙力的 根本区别。流行的内家拳训练方法,需多年之功,才能去掉这后天 的拙力,而达到身心的统一。而传统的武当正宗功法,其初入门时, 即已能达到这一层次,再在“统元”的基础上,步入修真的路程以武 入道。因此,武林中称内家功夫为“仙法”。武当太乙门十三诫律中 有言:“武当门中有正气而立宗,得大千浩瀚无数之华也,妙入大 千,功行大千,是登顶、行圣、步霄之径也,莫可轻视,不可轻传 ……”可见,传统的武当内家功夫与流行的所谓内家拳,不单是由 内或外入手的问题,而是它们所站立的起点高下已经相差甚远 矣!贤者慎之,思之!近人王萝斋先生,在形意拳母式的基础上创大成拳,当年曾挟技遍游神州,罕逢敌手,他力倡武学从站桩练内功入手,"……随心所欲地进击对方,或打或放,或用拳用腿,完全出乎自然本能(《大 成拳实用绝技》王选杰著)。”惜乎!大成拳仅能执内家拳之端,未能 从武学内炼之丹法方面有所探究。五六十年代,著名气功医师、武术家周潜川先生在作了大量调查后发现,许多练太极拳的人易患 两种病:高血压和消渴症。原因在于流传的太极拳多经后人斧凿, 已失原貌,动作虽然花巧,而内在的气机却纠结不清,托着外相,失去活泼天机,看起来满面红光,其实苦不堪言,多有脑溢血意外出现,所以周先生当年就已大声疾呼,希望恢复三丰祖师所传的太极十三式的功法原貌,让它更好地造福世人(详见周潜川先生著《气 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因此,要发扬武当拳法,首先必须了解武当的传统宗旨。昔日武当门户门规谨严,以炼性修真为本,并不求扬名于世。而武功为必修的一课。武当真宗丹脉的修持,多溶汇于武法的演习之中,初入门者需经“采气全形,聚气呈形,内华外显”等修持过程,均为丹道术语,源自吕洞宾当年所传的“修墙补屋”法,身体强健者则可直接启动真元而人武途(关于内气转化武技的过程,详见拙作《太乙混元球武技释密》)。冷兵器时代,武学是护道的法宝,江湖豪侠多 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快意恩仇。而武当道门中以慈悲度世,功夫用于修身立命,有“路不平,别人踩”,“敌不沾衣不还手”的门规, 与世无争,主张行皇道而不行霸道,以期门人能专心事教。因修持武当拳法的历代大德,虽身怀绝技,而从不轻易示人,以至武当拳法愈隐愈深,几如绝响。笔者也是武当拳法的追随者,虽德微力浅,然有缘得窥武当隐踪武学之端倪,截繁就简,修持本原,颇感武当真宗之玄妙。值此盛 世,当弘阐显扬,造福世人。前辈们功夫越高越订如肯说,你不说,我不说,何谈弘扬?当然迫在眉睫的是需还武当功法的本来面目于世人,把武当的修持宗旨,也就是三丰祖师所倡导的“内执丹道,外显 金锋”的遗教发扬光大,使武当拳法形成有层次、有系统的一门文化体系,使学者有所依归,方不愧对先人。据先辈传示,武当派每隔五百年要对社会作一次贡献(道家古时有“受四方供养,需还四方福荫”之说),太极拳就是五百年前从武当山道门中流传于社会的。今天,如果能将武当拳法真谛剖白于世人,让它精深的修真之学弘阐显扬,使祖国传统文化中的这颗明珠再放异彩,则幸甚矣!
浏览3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