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参加中国武协举办的太极拳发展论坛,与各位同 仁共享太极发展成果,探讨太极发展之路。各位领导站位高,研究深,使我很受启发。我现在从一个决极)刊物编辑的角度, 谈谈我个人对太极拳历史和太极拳世界的认识,供大家参考。我的汇报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优秀的古典太极拳论上,比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比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等等,这种文学性的语言往往使人陶醉在一种艺术的境界当中,同时它又吸引着人们向它所描绘的这种艺术境界不断迈进。二是体现在太极拳家的演练风格上,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艺术的美。以当代几位杨式太极拳大师为例,如杨振基先生的尺寸分毫,杨振铎先生的大气磅礴,傅声远先生的松稳沉雄,马伟焕先生的精巧灵秀,赵幼斌先生的华《全国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暨世界太极拳交流大会——太极拳发展论垃论文;作者:杨宗杰永年县县志办丽洒脱,扎西女士的朴实浑厚,杨振河先生的圆转自如,杨军先 生的静如处子,傅清泉先生的动若脱兔等等。总之,各人的演练风格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之美。我们还常说“太极味”“有味道”,“味”是什么呢?有点抽象,但没味就成了空架子。 这就是太极拳的文学性,有如古诗词所追求的“意境”。太极拳的技击性,自有武术家来诠释;太极拳的健身性,可请医家来讲解;还涉及到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力学、美学、哲学等,实际上围绕太极拳已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问题是,任何专门学问都代替不了太极拳本身,都要以太极拳本身的运动特点为核心来进行研究。所以,科学家是代替不了太极拳家的,但太极拳家却可以将太极拳传播到这些科学领域,一方面让太极拳接 受科学的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科学手段来宣传太极拳。以杨式太极拳为例,前三代是在闯天下。当时社会环境还并认知太极拳,如果不是杨家几代人个人造诣极高,人们怎么会凭空去买你太极拳的账!所以太极拳在走向社会的初期,第一要务是要展示自己的武术性能,这是想成为一个武术项目的第一块敲门砖,实打实的,不能来虚的。杨露禅与董海川的友谊是建立在互尊拳艺之上的;杨班侯是打斗的一生;杨澄甫是靠了非凡技艺才让众多的武林英才拜于门下。再看看武式太极拳留下的故事,像李亦畲折服老僧;郝为真艺惊镖师,等等,全是以武艺之高低言。有了前人的开创之功从而为太极拳购下了登上中华武术这趟大列车的车票,从此,中华武苑才诞生了太极拳这颗璀璨的明珠。现代太极拳的三大贡献
现代太极拳至少在三个方面超过了古人,一是结构之细,是规模之宏,三是理论之宽。结构之细,就是太极拳的动作运行越来越细腻。现在人们不用怀疑太极拳到底好不好,而是如何才能做好。太极拳的神秘性也越来越淡薄。一个太极拳家,往往不是怕人家知道自己的技术特点,而是怕人家不知道自己的技术特点。谁越是技术特点表达明白,展示清楚,谁就越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与太极拳作为武术时代的“秘不示人”已大不相类,迥异其趣。拳友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在一个十分开放的层面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大家的表演欲、表现欲都很强,目的就是希望展示自己的风格,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风格。遇有向名师名家请教的机会,也大都是请教如何把动作做好。我看在好多时候,凡是讲具体动作的,都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因为这给他解决了练拳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太极拳的运行动作越来越考究。举个例子,现在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在动作的运行上讲得都很细,往往文字很长,不厌其烦,不厌其细。而过去的书,即使像杨澄甫的伙极拳体用全书》这样的经典著作,在动作的运行上也留下了许多模糊之处,给爱好者留下了许多讨论不清的地方。联想起杨澄甫众多传人的不同演练风格,尽管有很多因素,但也多多少少反映出在杨澄甫时代把主要关注点放在用”上而非“体”上。这说明在早期或较早期的历史上,太极拳在体”和“用”的关系上是重视“用”,而对“体”不是太在意。 从杨澄甫的代极拳使用法》到次极拳体用全书》,从女极拳体用全书》再到现在的各家太极拳著作,有一个明显的从“用”到“体”彼消此长的过程。时代不同,任务各异,“世道既变,文亦因之”,同样道理,“世道既变,拳亦因之”。现代人的贡献,也是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一环。规模之宏,就是习练太极拳的阵容日趋壮观。现在你走到任意一个练拳场所,都可以看到几十人同场表演的壮观情景。而这在历史上是很难实现的,更不用说几千人几万人同时表演的恢宏气势。1914年郝为真赴省立十三中学教拳,采取一至呼发口令的方法,以起承开合为节奏,进行过集体教拳。但其前以及其后,都未见有其他人进行集体教拳练拳的记载。集体教拳练拳这种形式,必然对拳架套路的标准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拳架套路标准性的提高,又为大规模的集体教拳练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理论之宽,就是太极拳理论研究的范围大大扩展了。 我看太极拳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王宗岳到武禹襄、李亦畲,是纯武术性的内涵,却又往往用富含哲理的语句来表述,所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而睿智的遐想,令人百读不厌。第二个阶段:在19世纪20-30年代,有了一个理论研究的高峰。这时的理论开始向外扩展,点到了太极拳多方面的价值,但有如蜻蜓点水,给人的感觉还很朦胧。第三阶段: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太极拳有交叉边缘关系的各学科都进来了,太极拳与医学、力学、心理学、哲学甚至与美学等等的关系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解剖,人们认识太极拳角度增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太极拳的把握也更全面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三角形来观察:最底边的部分可称为文化太极”,中间部分可称为“体育太极”,最尖端的部分可称为“武术太极”。武术太极,就是太极拳的武术功能。或者说是从武术角 度看太极拳。主要体现了太极拳的防身自卫和技击价值。体育太极,就是太极拳的体育功能。或者说是从体育角度看太极拳。主要体现了太极拳的运动科学和健身价值。文化太极,就是太极拳的文化功能。或者说是从文化角度看太极拳。主要体现了太极拳的人文关怀和哲学价值。作为金字塔最顶端的武术太极,自然包涵有太极拳的体育性和文化性。体育太极只包括更浅一层的文化性,却不能包容上面的武术性。文化太极则只剩下它的自身了。显然,被尊为“太极传人”的都应属于武术太极这个层面;大多数普通传播者和爱好者都属于体育太极这个层面;没有切实练过太极拳,只是有一般性的了解和认知的,就属于文化太极这个层面。我觉得,若从太极拳的技术上来排个队,哪个成就最高,那应该第一为武术太极,第二为体育太极,第三为文化太极;但若从太极拳的社会功能看,哪个作用最大,也许正好相反,应当第一为文化太极,第二为体育太极,第三为武术太极太极拳是在民间自发地萌芽和生长起来的。它主要为人们提供了两种需求:防身自卫和健身养生,因而在民间和社会上有它的市场,因此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稍为了解一下太极拳历史的人就可以清楚,太极拳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普及。一次是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倡,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国术馆,太极拳实现了它的第一次较大宣传和较大普及。第二次是1956年,在国家的倡导下,为增强人民体质,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先锋,太极拳实现了它真正全民性的大普及。这两次大的普及都跟官方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自发参加体育锻炼、寻求健身方式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国家实施桂民健身计划纲要》,引导群众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健身活动。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太极拳好”发表以后,顺应民意, 鼓舞人心,实现了太极拳界的“天地人合”,于是太极拳得到了 空前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太极拳的和谐精神在社会关系上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浏览4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