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 下,按照比赛的规则和方式,以提高训练质量为目的的训练方 法。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是由比赛规则、比赛环境、比赛对 手、比赛方式、比赛负荷、比赛间歇时间与方式等因素组成。 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比赛训练法功能上的变 化。一般认为,比赛训练法的基本功能集中体现为:有助于增 强运动员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有助于 强化摔跤运动员自觉积极、全心投入、刻苦敬业的训练作风; 有助于培养摔跤运动员遵纪守法、尊重裁判、尊敬对手的思想 道德;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沉着稳定、机智果断、临危不惧 摔 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形成摔跤运动员同舟共济、团结一致、协 ® 同作战的集体观念;有助于发挥摔跤运动员心身相应、骁勇善 ® 战、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
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教学性比赛法、 模拟性比赛法和检查性比赛法。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中各有其 鲜明的特点。
教学性比赛法是指在训练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规律或原
理、专项比赛的基本规则或部分规则进行专项练习的训练方 法。它的特点是:可以系统地提高单项技术各个环节衔接的质 量和各项技术之间串联的质量,可以反复地进行旨在解决比赛 过程某一薄弱环节问题的训练。可以通过调节比赛条件使训练 程度不同的运动员同时或相继参与训练。它的功能主要是:有 助于提高运动技术衔接和串联的熟练程度,有助于提高局部或 整体配合的密切程度,有助于提高不同训练程度运动员的竞技 能力。
模拟性比赛法是指在训练的条件下,模拟真实比赛的环境 和对手,并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它的特点 是:可以有预见性地根据真实对手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训 练;可以有预见性地根据真实比赛的实际环境进行仿真性训 练。它的功能主要是: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科学训练的目的 性,有助于增强运动员心理压力的承受性,有助于检验教练员 训练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检查性比赛法是指在真实的比赛条件下,严格按照比赛规 则和规程,对赛前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进行检验的训练方法。 它的特点是:可以客观地检验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质量,可以 有效地提供改进训练工作的反馈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是:有助 于发现制约现实运动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检查训练思 想、方法和手段实施的实际效果。
比赛训练法的实跣应用
教学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摔跤训练中,教学性比赛训练法的形式较多,例如运动队 内部队员之间的对抗性教学比赛、不同运动队队员之间的邀请 性教学比赛等,都可视为教学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教学性比 赛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摔跤运动员的立定跳远比 赛、跪撑技术规格比赛、头手桥柔韧性比赛、手桥柔韧性比
赛、推颈出圈比赛、脚踩半圆木平衡力比赛、抱摔假人掷远比 赛等,都是教学性比赛的具体手段。
检查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检查性比赛训练法在摔跤运动项目中运用的手段与内容较 多。通常,摔跤运动技术的检查性比赛主要检查摔跤技术动作 结构的规范性和技术动作的物理特征。其中,摔跤技术动作的 速度、速率、力量水平的发展程度是检查的重点。摔跤运动战 术的检查性比赛主要检查运动员选择与运用战术的合理性、针 对性和及时性。其中,摔跤战术选择与运用的意识发展水平是 检查的重点。摔跤运动素质的检查性比赛主要检查摔跤运动员 动作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其 中,摔跤运动员的上肢动作速度、脚部移动速度、全身的强直 性爆发力素质是检查的重点。
模拟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
模拟性比赛训练法是摔跤运动赛前训练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认为,摔跤技术动作的模拟比赛、运动战术的模拟比赛、 比赛环境的模拟比赛、比赛对手的模拟比赛等,都可视为模拟 性比赛训练法的应用。通常,采用此法时应高度注意,通过模 拟比赛环境的训练,培养摔跤运动员在不良环境下适应比赛气 氛的能力。对于摔跤运动项目来讲,模拟比赛环境的不良因 素,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比赛环境 的不良因素,诸如比赛噪音、观众起哄、裁判员偏袒、对手干 扰、组织紊乱、赛程变更、气候变化等等,都会极大地破坏运 动员的比赛情绪,进而影响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有意 识地在训练过程中采用此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运动员排除不良 因素干扰的能力,从而有利于运动员逐步形成心定、心静、心 细的竞技心理,为重大比赛中运动技术的正常发挥奠定心理基 础。此外,在采用模拟性比赛训练法时,还应高度注意、认真
培养和挑选“模拟对手”。
此赛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明确比赛训练法的目的
比赛训练法定义中所指的“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 赛条件”,主要是指根据现实状况采用以解决某些训练问题为 主要目的的比赛方式。由此可见,摔跤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教学 性、检查性、邀请性、商业性、访问性的比赛过程,实质上都 可视为运用比赛训练法的过程。因此,运用比赛训练法时,应 当明确这类比赛的目的,切忌急功近利,过分看重比赛成绩。 应当注意发现和解决比赛过程中的训练问题。
珍惜比赛训练的机会
一般地说,利用近似、模拟比赛条件的目的是解决技术和 战术的配合问题,熟悉比赛对手的技术特点,调动全体队员的 进取精神;利用真实、严格比赛条件的目的是提高队员应战重 大比赛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运动技术的运用能力。因此,选择 与运用比赛训练法时,要根据摔跤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水平和实 际条件,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比赛训练方法,才能使比赛训练法 充分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遵守比赛的基本规则
运用比赛训练法时,应当严格遵守比赛的规则,并设法形 成比赛气氛。在类似比赛的条件下,可以采用部分比赛规则或 自定规则进行专门训练,以解决摔跤运动中技、战术运用的局 部问题。在制造比赛气氛时,应当注意既要努力形成良性比赛 环境,又要有意设置干扰因素,以便摔跤运动员能够产生承受 不同竞赛心理压力的能力。
制定严密的比赛方案
赛前应当根据各种比赛训练方法的功能以及比赛的性质, 制定出详细的比赛方案,以便摔跤运动员深刻理解比赛训练法
的目的和方式。赛后应当认真总结比赛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摔 跤运动员深刻了解目前的训练程度及不足之处,从而促使摔跤 运动员以后能够更加积极自觉地进行科学训练。
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原理
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高原训练是指利用空气中氧含量较少的高原地带进行系统 训练的过程。高原训练法是指利用高原地带空气中氧含量较少 的自然环境,旨在发展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力量耐力所采用 的方法。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功能为:能够明显地增强肌体缺氧 状态下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缺氧代谢能 力和无氧耐力;能够明显地改善骨骼肌红蛋白的浓度和质量, 从而有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肌肉工作的力量耐力;能够明显地 发展肌体抵御疲劳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长 时间运动和连续比赛的体能;能够促使摔跤运动员产生与高原 比赛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反应,从而有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在高 原比赛环境中的竞技能力。
随着高原训练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人们发现,高原训 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独具特点的训练过程。高原训练法的基 本结构既具有一般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特征,又具有常用运动 训练基本方法的特点。也就是说,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既具 有训练过程的结构因素,又具有训练方法的结构因素。目前普 遍认为: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海拔高度、训练过 程、进出时机、训练手段、负荷性质、恢复手段和组织方式等 基本因素组成。显然,构成高原训练法基本结构的任一因素发 生变化,都会引起不同的高原训练效果。
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海拔高度划分的相对标准,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 要分为三种,即超高原、准高原和亚高原训练法。这些方法在 具体运用中,相对来讲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超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400 ~ 3000米之间的高 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由于海拔高度较高,自然条件较差, 空气中氧含量较少,气候干燥多变,高原反应明显,因此,此 训练方法的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很高,训练适应发生较晚, 训练过程相对较长,负荷性质纯属耐力,负荷强度相对较低, 训练手段平稳持续,肌体恢复相对较慢。显然,它的主要功能 是: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一般耐力以及意 志品质,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高原比赛环境下的竞技能力。
准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000 ~ 2300米之间的高 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由于海拔高度适中,自然环境相对尚 可,空气中氧浓度较少,气温略低而相对稳定,高原反应相对 一般,因此,此训练方法的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适中,训练 适应发生较早,训练过程相对缩短,负荷性质多样,负荷强度 相对较高,负荷量相对较大,机能恢复相对较快。显然,它的 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意志品 质,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缺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有助 于提高摔跤运动员高原比赛环境和低海拔平原比赛环境下的竞 技能力。
亚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1800 ~ 2000米之间的高 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由于海拔高度相对不高,自然环境相 对较好,空气中氧含量相对较大,气候、气温相对适宜,高原 反应相对较低,因此,此训练方法的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较 低,训练适应发生较快,训练过程时间较短,负荷性质多样, 负荷强度相对更高,负荷量相对更大,甚至可按低海拔平原环
境安排运动负荷,肌体机能恢复相对更快。它的主要功能是: 除了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一般耐力素质之 外,更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缺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有 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肌肉工作耐力和力量耐力。显然,此方 法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在低海拔平原比赛环境下的竞技能 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原训练法的实际应用过程既具 有运动训练控制方法的特征,又具有运动训练基本方法的特 点,而且可以看出,高原训练法的运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 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采用高原训练方法不仅需要精湛地掌握上 述六种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要科学地理解运动训练的 控制方法。除此之外,还需深刻地认识高原训练中海拔高度、 训练时间和进出时机对提高运动成绩的直接影响。
高原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海拔高度
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是实施高原训练方法最终目的的首要 因素。一般认为,摔跤项目专项体能的训练对高原训练的海拔 高度有严格的要求。通常,以有氧、缺氧混合代谢为主,持续 运动或持续比赛4 ~6分钟的抗阻力系数较大的力量耐力性以 及灵敏性运动项目,选择1800 ~ 2000米的海拔高度进行训练 为宜。由于摔跤运动的比赛时间属于此类,因此,确定高原训 练的海拔高度,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先决条件。其他海拔高 度的训练可以作为辅助训练的参考。
训练过程
任何一次高原训练的过程,无论时间跨度如何,实质上都 是一个专门组织的训练过程。这一高原训练过程通常需要分成 三个阶段,即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基本阶段和过渡阶段。高 原适应阶段的时间划分是以海拔高度的相对标准作为依据,海 拔高度越高,适应阶段时间越长,通常为上高原后开始高原训 练的3天左右;高原训练的基本阶段的时间较长,通常为2~ 4月,甚至6周时间,有时还需将整个训练阶段分为基础训练 阶段、专项训练阶段;高原过渡阶段的时间较短,一般为结束 高原训练的前3天左右。
高原适应阶段训练的目的是,在生理功能上促使肌体工作 的内环境系统尽快能与高原条件的外环境取得平衡。因此,此 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是:运动量较小,运动强度较低,通 常是低海拔平原条件下运动强度的65% ~70%。高原基本阶 段训练的目的是,在生理结构上促使肌体工作的内环境系统尽 快能与高原条件的外环境取得平衡。因此,此阶段运动负荷的 安排特点是:运动量较大,运动强度则依据与海拔高度的负相 关性关系而定,直至采用低海拔平原条件下的强度。高原过渡 阶段训练的目的是,为进入低海拔平原参加比赛或者进行训练 做好机能衔接准备。一般认为,此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特点 是:适当减量、保持强度,以利于肌体恢复,并为低海拔平原 条件下的训练或比赛强度做好机能准备。由此可见,根据专项 运动特点,科学地规划高原训练过程,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 保证。
训练结构
任何一次高原训练的过程,无论时间跨度如何,实质上都 具有一般训练过程基本结构的特征。高原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依然是由摔跤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 过程的划分、训练方案的实施、训练过程的监督和训练结果的 评定六个基本环节组成。但是,由于高原训练环境的特殊,因 此,高原训练过程的监督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研究结果 显示,血乳酸、红细胞、心率、尿蛋白、肌红蛋白等检测项 目,是高原训练过程实施训练监控常用的检测指标。
训练方法
从理论上讲,高原训练过程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可以是重
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练习法。但是,在摔跤运 !动训练的实践中,重复、持续、变换训练法通常为高原训练中 :常用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自然也是高原训练法中的组成部 !分。然而,相比低海拔平原条件下的运用,这些训练方法在高 1原训练条件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在高原适应 !阶段,应多采用持续训练法进行训练;在高原基本训练阶段, I应多采用重复、变换和循环训练法进行训练。相比低海拔平原 !地带,高原训练过程中的重复训练的负荷时间普遍较短,负荷 )强度较大,间隔时间相对较长,以确保机能恢复为宜。间歇练 ;习方法的负荷时间相对较小,但是负荷强度相对较低,间歇时 1间相对较长,并以心率降至110次/分为限。持续练习法的负 荷时间相对最长,但是负荷强度更低。
组织形式
高原训练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重大比赛之前
的阶段高原训练的形式,第二种是重大比赛之前的往返高原训
练的形式,第三种是重大比赛之前的梯变高原训练的形式。第 一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始终在高原地带进行训
练,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长达40天左右。这种组 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一般耐力。第 二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多次往返于高原一平原 地带进行交叉训练,每次高原训练的时间仅为两周左右,每次 平原训练的时间仅为5天左右。其中,高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 运动负荷量,平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负荷强度。这种组织 I形式,有助于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有氧、缺氧混合代谢下的运动 !强度以及力量耐力。第三种是指重大比赛之前的一段训练时期
依次呈梯度方式变换高原地带进行训练。例如首先在海拔高度 为1400米的地带训练,接着依次在海拔1600米、1800米、 2000米、2200米的地带进行高原训练,而后再依次返回原地 训练,直至回到低海拔平原地带参加比赛。这种安排形式有助 于提高高原训练的适应能力、有氧代谢能力、缺氧代谢能力、 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肌肉收缩的力量耐力。另外,这种安排 方式对于预防高原训练效果的消失具有积极作用,并能与低海 拔平原比赛的赛前安排合理衔接。
进出时机
高原训练的进入与出来时机的选择往往决定着高原训练的 效果能否反映在比赛之中。因此,富有高原训练经验的教练 员,无不高度重视高原训练的进出时机。
一般认为,高原训练进入时机的选择,往往受多种因素的 制约。其中,专项性质、训练水平、气候条件、高原训练时间 和比赛日程,是选择高原训练进入时机的主要依据。通常,专 项性质是有氧耐力性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属于一般,当地气 候较为炎热,距离赛事时间较长,那么,进入高原训练的时间 可以提前。相对来讲,高原训练出来时机的选择则显得更为重 要。
一般认为,对于以混合代谢为主、持续比赛4 ~6分钟的 摔跤运动项目而言,在“准高原”训练一段时间后,接着应在 “亚高原”条件下加强负荷强度的训练,直至高原训练出来的 最后一次训练课。而后,应在距离赛事日程的大约20天前返 回低海拔平原进行继续提高强度的训练。普遍认为,摔跤运动 与耐力性运动项目在高原训练的出来时机的选择方面有极大的 不同。摔跤运动所需要的运动强度远比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 强度大得多,是造成这种出山时机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摔跤 运动员还需通过低海拔平原地带一段时间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负 荷强度,是造成这种出山时机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二。普遍认
为,摔跤运动员返回低海拔平原后的头几天是一个低海拔平原 适应训练阶段,接着是为期两月的强化训练阶段,而后是3天 左右的赛前调整阶段,以便在比赛中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取得优 异的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法的应用要求.挑选合适的训练地点
认真了解、分析高原训练的自然环境和慎重选择、确定高 原训练的地点,是实现高原训练目的的基本条件。良好的高原 训练自然环境是进行高原训练的客观保证。一般认为,良好的 高原训练自然环境主要表现为,海拔高度符合专项运动训练的 需要,气候变化不大,白天气温适宜,空气湿度较高,具有一 定的遮阳物体,地貌平坦,场地弹性适中,水质良好。只有这 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环境基础。.补充必要的运动营养
高原训练期间,摔跤运动员的生理变化相对较大,某些机 能系统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例如红细胞的增生较多。因此, 加强某些适合高原训练需要的营养补充和微量元素的补偿是必 须引起重视的。惟有如此,才能引起摔跤运动员各个生理系统 和有关器官产生功能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变化,也只有这样, 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身体基础。
改善不良的训练环境
高原训练过程是一个环境独特的训练过程,人烟较为稀 少、空气含氧量淡薄、训练手段枯燥、气候相对恶劣、物质条 件较差、精神生活单调等因素,均有可能从客观上影响高原训 练效果。因此,教练员应积极改善物质条件,善于调剂文化生 活,注意进行思想教育,以便能在主观上确保摔跤运动员训练 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思想基 础。
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
高原训练过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训练工程。这期间,高原 训练的计划、准备、实施、监控、返回,无不涉及训练工作的 方方面面。因此,教练员应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从交通条件、 物质条件、供给条件和身体条件等各个方面慎重准备,并采取 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有所预见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只有 这样,才能奠定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组织基础。
小结:
摔跤运动的基本训练方法主要包括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 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和高 原训练法。其中,重复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短时重复训练 法、中时重复训练法和长时重复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强化运 动训练的条件反射过程,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积 极促进肌体尽快产生训练适应、发展速度、力量素质,以及磷 酸肌酸代谢系统、乳酸能代谢系统及其混合代谢系统供能能 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 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增强心脏功 能,促进肌体产生训练适应,发展乳酸能代谢系统及其与有氧 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提高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以及疲 劳状态下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可分短时 持续训练法、中时持续训练法和长时持续训练法,其主要功能 是促进细腻的技术动作技巧化,提高训练适应的稳定幅度,增 强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及有氧运动强度。变换训练法的基本 类型可分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和形式变换训练 法,其主要功能是促使肌体产生与实际比赛相符的训练适应, 增强运用各种运动技术、战术的灵活程度,丰富运动训练的气 氛,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循环重 ;'复训练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法,其主要功能是 i可以促进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自觉性,可以广泛用于身体训练、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可以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因人而异地区别训练。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教学性比 赛法、模拟性比赛法和检查性比赛法,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运动 员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强化运动员自 觉积极、全心投入、刻苦敬业的训练作风,培养运动员遵纪守 法、尊重裁判、尊敬对手的思想道德,提高运动员沉着稳定、 机智果断、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形成运动员同舟共济、团结 一致、协同作战的集体观念,促成运动员心身相应、骁勇善 战、高度发展的竞技能力。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既具有一般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方法的某些特征,又具有常用运动训练基本 方法的某些特点。其主要功能是刺激血液中红细胞数目的增 生,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和有氧耐力,增强肌体缺氧状态下的工 作能力,提高缺氧代谢能力和无氧耐力,改善骨骼肌红蛋白的 浓度和质量,提高肌肉工作耐力和力量耐力,以及肌体抵御疲 劳的工作能力,发展适合高原比赛环境中的竞技能力。高原训 练法在摔跤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应用特点与应用目 的。
浏览4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