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当祖师张三丰

据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杜元化《太极拳正宗》(1935年 开封石印版,系河南省国术馆教科书),“太极拳溯始” 一节中 说:“世皆谓是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被时,三丰祖师因 世乱,隐居武当,号曰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 著环球,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群 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名曰三丰传。

…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宓喜,号 曰尹文始,为老子之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

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 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

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王皇上帝,正 坐当延。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

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均尊武当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北派太 极拳派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无一家不称张三丰为祖师。说 明了各派太极拳皆渊源于武当,为丹士张三丰所创。

据查清黄宗羲(1610—1695)撰《王征南墓志铭》云:“少林 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 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 峰为武当丹士,……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 最著,温州陈州同以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 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流传于四明。单 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雍正十年(1733),《宁波府志》有张松溪传云:“张松溪郸 人善博,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 ±o《邺县志》亦有张松溪记载。后人对张松溪所传的拳,称为武 当内家南派太极拳。

从上边南派与北派太极拳的渊源查证,中国太极拳源于武当 丹土张三丰所创。为了使太极拳爱好者进一步了解张三丰祖师创 编太极拳的历史和创编武当太极拳的功理功法依据,根据有关参 考资料,阐述武当太极拳的渊源。

(一) 张三丰其人

《三丰全集・古文》中说:“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二年(1 2 4 7 )四月初九子时,五岁时因“目染异疾”,投碧落宫张云庵做 了七年徒弟。在此期间,幼小的张三丰即初露锋芒,聪明过人,之 后他游四方,得遇名师,又点化了张三丰的灵感,张三丰到终南 山之前,曾先后遨游达40余年,张三丰遨游时,常携刀尺,有人 不解地问他,他赋诗以答:“是刀也,能开混沌,斯尺也,用挈蓬 莱,故相随而不失……刀兮,刀兮妙之又妙।尺兮,尺兮,要所 必要!”

张三丰寻师访友,好学不倦,经过无数次艰险,结识了不少 道行高深的武艺过人的师友;他们“谈心话道,促膝参阐,使张 三丰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拳谚云:“三年苦练,不如名师一 点。”诸位名师的精心指点,促进了张三丰智慧的升华,为开创武 当内家拳准备了基础条件。

张三丰在他遨游时,曾做了一个时期的官,经过他的深思远 虑,还是弃官出游,继而拜访悟道,于泰定甲子春第一次上武当 山,潜心参悟达九载之久。明洪武初年,二上武当山,“登天柱 峰;遍历名胜。”并且“自结庐于展旗峰北,日遇真宫。草庵于 土城,日会仙馆",一直到洪武庚午年,“拂袖长往J张三丰两 度上武当,总共在武当修炼了近30年,这段静心参悟实践对张 三丰开创拳派新体系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武当山风景绮丽,是 张三丰潜心钻研、身体力行的最佳场所。张三丰从火龙真人等诸 家师友炼气导引之术后,静下心来,丹拳兼修,他“朝朝锻炼精 气神”,“采聚他家一味铅,提精炼气补先天,”多年的苦炼,造 诣日深।他“寒暑惟一衲一笠,冷热不侵其体,”或三五日,或 两三月始一食“,辟谷食气而又不思饮食,”或隆冬,卧雪鼻声 如雷,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躯。他“深藏道法,广具神通,高隐武 当,有希夷之风”,经过这样数十年的亲身实践,张三丰领悟了 真谛,启迪了再创造的灵感;逐渐将民间武述、兵家技法、攻防 武略与道家内丹养生及《周易》、中医经络气血的运行去挖掘人 体卸敌防身、制人取胜的潜力,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攻防格斗动 作形成去调和气血、“身心合一”的“修养”技术,通过形体动 作和心理意念的经验达到领悟“天人之道”的效果。再者武当拳 功并不是突然地由那一个、两个人创立出来的,而是一批武术 家、军事家、养生家等基于某种社会深层的需要,而是把拳法、 兵法和道家气功导引术加以揉合,以老子的“道法自然”先哲思 想,逐渐创编和谈化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知识分子参 与介入以及各种拳社组织者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由武当丹士张 三丰集历代众家之大成,创编了 “武当太极拳”,形成了武当内 家拳的一大名家。被后称为太极拳祖师。

张三丰是道教历史上有名的武当丹士,在明清时期文献多有 记载。明任自垣(约在1350—1431)撰《大岳太和山志》,载有湘 献王柏《赞张真仙诗》,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 流,幕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机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问 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户空寂大松裹,独有老殊松不眠。张玄 玄,爱神仙。匪柳乘飕游极表,茅龙想驭游青天」宣德间《大岳 太和山志》有永乐皇帝《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 生足下,朕久仰真仙,竭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 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联才 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遗使,谨 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夙驾,惠然降临,以副联拳拳仰慕之怀, 敬奉书。永乐十二年二月初十日「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始, 不妨全录:“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相传留候之裔,不知何许 人?丰资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 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 旁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 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 福、欺狂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 三五日一餐,或而三月一食,兴未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 无常行,往无常往,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南郡杨溥,记有张三丰事数 则:“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尝于人家门户,虽铺锁封固, 以针刺之即开,故人又号张刺闲云”:又云:“本朝洪武二十六年 (1 3 9 3 )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 棺殓讫,临葬发现之,三丰复出,后入蜀见蜀王。”

张三丰《云水集》足康熙未年汪锡龄编纂的《张三丰全集》本, 陆西云:“张三丰,……子道意,孙鸣弯鸣鹤。弯人明初,迁淮阳。 六世孙花谷道人,与余为方外友,其家有林园之胜,老仙尝云其 家,叩以当年轶事,则书云游诗若干首,宝诰数章,丹诀一函,命 藏之。花谷每余言,不胜使人遐想也。“张三丰在《云水集》云:" 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 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 道歌。“集中还有《上曲》与《恒岳》二诗,有“西望常山只白云” 和“结庐仙岭上”。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时付杨轨 山一偈。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 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张三丰在《上天梯》云:“弃官游海岳, 辛苦寻丹秘。辞我亡来墓,众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 白。舍我非角儿,掉头离火宅”还有《三十二岁北游》诗,故有 “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朱棣使张三丰,王鳌(1450 -1524)撰《震泽纪闻》云:“故遗胡濠巡行天下,以访张仙为 名,实为建文也。”他在《望仙台》诗:“望仙台迥草花笼,掣蹋 真仙落故踪。永乐当年书生在,谁知不为觅三丰。”

《道统源流》:“张三丰,名君实(宝),字玄玄,元季辽东懿 州人,好道善剑。

《消摇墟经》卷二:"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手持刀、尺, 一笠一衲,寒暑御之。……日行千里,……洪武间,至太和山修 炼,结庵于玉虚宫。庵前古木五株,尝栖其下,久则猛兽不距,瞥 鸟不博,人益异之。”

大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曾立碑于陕西省宝鸡金台观, 碑文:“别后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

 

 

浏览4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