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太极拳内操之法,由静定而生,从气血当中来发生动作,招 招式式莫不是因气血动而生动,莫不是每动每式都顺乎人身血脉 筋骨而为,是故而言,顺乎自然,理合先天。气由力所推,精因血化 成,力乃真元之气,血乃营养人身,夫元气得以养,真元以充固,此 是太极拳营卫养身之说。太极之内炼,由团敛元气始,顺乎自然,气 血如日月经天昼夜无歇,人在朝暮之间操拳,顺自然而经天然,气 血经循,乃构成络脉,久之内力通达于血脉,顺天而呈象外操于拳 脚,内经于络脉,复有缠经发生,是气血贵乎充盈,筋骨复合顺,得 养自天真,内养脏腑,通达脉络,外营拳脚,参同易数,假借武为而 称之为艺业,如此焕养人生,可谓之修真得道也矣。字乃天垂之象,圣贤演易,乃造文字,得阴阳之气,入爻为文。 上古结绳画卦,近古文字立意,尽天理顺情理,乃造乐章焕文,留六 艺演化至今。然字之造意立形,本乎天成,顺阴阳而育化,体万类以 呈形。字之点划是以提按动静而结体,是以顺序笔划通达络脉。筋 骨出之,血肉充之,神气会之,此字之生命也。夫书成道,亦因字之 结体与精神通化于天然,人以精神会而通玄,慧经圆融,自然领略 气合于字,字通之于气,字含万类之情,书藏环宇之经,精气所至之 处即有妙悟参同,此书道之妙,书法之界,书学之意,故字可通玄。 书者循其序,法者遵其律,道合自然,书者文宗之道也哉。夫为书 者,先须近天然,后欲循天象,法与象通,自然明悟书之玄机,得之妙策也。剑器为用,乃始于黄帝。制器磨利,取桐山之精,施离龙烈火, 造物征工,号令天地,惊天动地,神鬼皆然,此远古之用近古人贤, 以金气合于剑器,人剑神会,剑虽为器,亦如人之手足,操而为之, 此武学之利。自从丹工慧于桑海,人天同界,宣法诸由,经合三昧, 人与剑俱营精神,精诚所至,人将神思注慕剑器,使自然之金气与 身剑如一,合之于丹道,剑法于人身之脉络相合,此是修真之剑,得自自然,顺应天然之作为。经史而论,纯阳祖留有金丹飞剑,三丰师将剑气与书诀合,久 蕴其精,使剑学与书诀合,通达人身脉络,法聚精神,使利气参玄于 道,利器藏锐锋,真元注神意,久之则合真,通达于道,呼之则应,守 之则止,如同书诀,挥之则起,舞之有起伏,内与神气合,外以墨迹 出,同轨于天地,合玄于书契,参同于道,内会于神而结丹凝之剑 气,外旋则舞于河汉书机于道,留下万古云烟,剑气与神意通,操之 脉络与书合其气血。书者为文宗之剑,武者为操伐之剑,两者合之 复是参玄之剑,内会于神,合在气血,通在字迹,结体于自然,此乃 可称上器神姿之剑。武当一脉与武参玄,与文会意,与丹道通真,诸品结成内家丹 脉,此三者乃旧传三昧,泛传为太极,散于盛世,与人为善。泛武为 剑学,横于武林,与武参玄,复有神剑之誉,与文会意,养神逸心,宣发道妙,畅玄自然,诗文书画印拓,结翰毫操素卷,享尽天年。为书 者,笔法也者,为诗文者,性情宣发也者,诸般作为以艺为道,以艺通玄,宣理畅情,势为人事。丹法为道是古贤超远世俗,以艺焕真, 以理通玄之作为,是人身与自然宇宙相因,自然与道相感,是道之 由。人与自然相感振,与法其因,造物非常,自然有长生久视之态, 是丹道之情,恭而言之,乃人与天地通玄,达慧之实象,先天后天之作为。太极拳之循经以内外分缠形成阴阳,内外者阴阳也。书写文字 无论大草还是行草,都有循缠的迹象出现,只是人们还没有注意到 而已。剑器亦然,剑之回锋、劈击、抽截、横带、斜抹、提挑、切崩、点 刺等法,都贵乎变化,一剑有一剑之法,一剑有一剑之则。譬如写 字,一笔有一笔之天地,一笔有一笔之玄通,笔笔连绵不断,谓之气 连,但在回锋、横挑、提按、主笔、点垛、分沉、疾徐、藏锐、裹连等处, 均有中锋、偏侧之转换转换处乃有虚实生,乃见阴阳变幻,变换即见虚实,故左而右之,右而左之,如此内外滚笔,力气浑真,气脉流 行也矣。无论剑学或是书学,均由人为,即如拳家,手足同而出之, 即成自家面貌。过去前人曾把太极拳、剑学、书学三者合参而言,以太极拳为 中守之界,操拳养身,超迈俗习。文之以剑通玄书道,使书卷气中有 剑侠之豪气。武之以文畅达剑络,致神剑韵采多有雅致仙姿,此两 者在宗风中均为互修,此文武两脉能得以真传而双修者,应别为上 尊。以历史而论之,文武两宗均有自修,又有双修,但要经师传,别 有蹊径通真。当然,倘若经过文武双修之人复而操拳,其风韵岂不 超常?继而论之,拳家多借文风而臻自我。也可以说文采与剑气之 交融,是哺育拳家气质的唯一之路。太极拳之缠经现象是人身中气血循经出现的客观现实,这种内力入书,完臻书道之学,是一种神韵之升华,是推动气血行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主观因素。升敛而后,回归自我。剑学亦然。剑学以字势为气势,以字之基本笔划为劈、刺、抹、撩、抽、揭、横、倒, 以字之血脉为剑之血脉,如此上合天垂之象,下合人身气脉,可谓 远取诸物以应天,近取诸位以应自身,合之中庸,参言大易,是为太极者。仁贤曾以太极名之拳,其意义深哲,隐藏高远,正是“仰之则 弥高,俯之则弥深。”倘若学人能同时参契书学之道及剑学之道,同宗同流探索,几经岁月寒暑无间,复而再操拳行气,可谓方识庐山真貌,可尝其中滋味。太极操拳,文书作字,武学执器,为拳为剑,终不离以人身而为其用,宣发气血,补充精神,是其基也。再畅其玄,可谓参玄留迹,文武同征,文留尺素丈宣,武通自然天然,是其玄妙之得,理会沧桑, 千古不变,万载不移,此道滋经也。太极为拳以艺充之,文宗书作以道宣之,武夫论器以技为之, 此三者终以易贯其境,神化性情。太极以内敛始于泛化为初,书作 本精工,逸之为神情,武林畅剑情,以神意凝之,均以气血操玄而为 用,均以人之性情精神参契同真。此三者之内在精神相同,简而叙 之。诗云:
先师传真会天工,太极拳法妙更生.
文字经参龙形迹,金剑契合玄锋成。
神意元通三千地,气血循缠十二经。
桑海漫波移星斗,瑞昭河汉自通明一。
太极拳之所以对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做出大的贡献,其主要 的因素是太极拳在动作中产生有“循经”的现象。这个先决条件正是科学的依据,是太极拳本身所具备的生命力,这一切,古人在传统血脉风格中,列为宗风之传习,将其喻之为丹家内炼丹家内炼或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太极拳的操演目的“益气延年不老春”, 确是符合所有人的心理。丹家内炼的修为则是超越武学而形成的 一脉体系,是专以“益气延年不老春”为目的的。太极拳的内操是在 武学达到鼎盛时期,自然转入“益气延年不老春”之必然要求的。随 着武术的发展,人们将其与健身延年的学识结合起来,这是必然的 趋势。这样从客观上来看,太极拳与丹家的结合就顺理成章,没有非议了。若是以主观的学统来看,太极拳作为内家武学,是丹家泛传于世的内操功夫,是当年历代仁真延宗血脉而臻学风的精神,所 化为普济社会之慈,慧育人的心理产生的行动。在整编于古,发微 于先贤,所遗留下这宗风太极之同时,而看到今人之太极拳,每以古之导引与古典体育为主,又创编诸多动作架子,其只具有养生之心理,而无内操循经之实。按学识分析,大凡武林中人物,都是由武 学而转入修身这一过渡阶段的。而太极拳则不同于其它的武学,它更接近于丹家之道,由内操才有转入修身基础之机会,继之而臻于内操。这样的修为是为内家功夫。八卦与形意就内家而言,其为是简于太极,是太极拳内操与武术功夫的夹缝中生化出来的生命。与八卦、形意诸多武学种类比较,太极拳是超越了武学而最早进入了丹道修真的境界。乃至后来诸多武学都以太极而效范(因时代不同,武学施于伤残的年代渐而久远,武学在岁月的风尘中渐渐担负起健身强体,意欲长生的荷担。)太极而外的其它武学,因时代条件的迅速变迁,没有进入内炼的完臻领域。也就是说,就循经而言,其他武学还是停留在单纯朴实的武学泛境中来窥望修为的起跑线。
浏览4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