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功理心法的重要性方面亦有拳学定论 (定义)。王梦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造诣何能尔,善养吾浩气”,“在能够锻炼神经、调剂呼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则全身之筋肉不锻而自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之论。王梦斋宗师在拳学传授中,亦极重养生功理的练用,《大成拳论》中“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之论,即是指大成拳的桩功,即为养生功法的第一功。故大成拳心法对养生功理的重要性视为基础、首备之功。而从心法解: 其一,为无养生健身之功底,不可深研拳学。故王荽 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有“不健康绝无充足之精神, 精神不足,永无可歌可泣之壮烈事迹”“习拳为健 身之基,一切事业悉利赖之,其关系即如是之大, 岂能任其以伪乱真,欺天下万世不辨乎? ”而今研 求大成拳者,多有以技击为主,或只求技击不练养生者,而以打斗争强好胜为能事,逞一时身高体壮 的本力之强,以至多年之后,其拳艺却停滞不前, 而对外作拳、断手反败绩频频,其自身至今还不得 解,不知何故者尽多。综其因均由不知拳学心法, 不重养生初功之练,而拳学基础之学不固,以至深功难求、高境未达之故。从拳学心法论,当知自身乃载学、载艺之车、舟,如养不达载艺、参学求拳的深功、高境,如何参悟拳学博得道要奥理呢?故王爹斋宗师在对待研求拳学方面,首重养生、健身 的根基之学。而也最忌不符拳学的舍本求末,重用 轻养的偏求、误识和急于求用、不重养生、强练笨力等,均是不符气平、息静养生则理的言行。其不知拳学高境界,真正的对抗推手、断手技击之源, 出于养生的基础,而更重在对抗推手、断手论输赢的最为激烈的对抗之中,亦应气不粗出,心不速跳,以随心应手而为之,便能大胜,放人必达飞扔、 断手必令倒地,而尤如儿戏,毫不费力也。岂是用尽全身之力,大汗淋漓,粗气大喘,心跳欲出方能把对方推在墙边半尺之距,用所谓的障碍物扔人的骑人之术将对方推撞在其身后的墙上,此实是拳功的低下之招术之用,而其更是以用本力的拙 劲角斗,大伤内气,反而气血凝滞,而造成心脏、 筋肉、神经大损,时日一久生病者尽多,至使肩臂酸痛,周身不适之感渐重,而其功力反退,形成体 能、功效不支,最后造成疾劳缠身,不能研拳的恶果。论其根源均因不明拳学养生心法之为所致。此根本就是不懂拳的门外傻汉之为,又何能与拳学 的养练之功的深基重学的真髓妙用并论呢。故王笏斋宗师在《大成拳论》中于养练之功与应用(技击)之效、之用时亦有“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方法、讲蛮力者,固不可相提并论也。”在《大成拳论》中对拳学其强对抗之用亦解为“盖因其无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博动,不失常态, 平衡发达,正常工作。” “然切忌身心用力,稍有注血,便失松合,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不论站桩,与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 愿学者宜慎行之,万勿忽视。”故无论学拳之初, 或是用拳之时,或在激烈搏斗、断手、推手的强烈对抗之中,均应以养生之平心、气静、松和、圆整为要作为重则之守,松整而为,万不能拼本力、体能以蛮力而用;而应随心之为,养生功理是拳学中祛疾、治病、延年、益寿的卫生、保命之学。为人的生存、生命活动所系的关键,是健康的根本 之学。从拳学心法角度上析解,养生除具拳学基础外,是拳学学术中对生命具保护、修整、治疗、 延长、康健的最为首要的实用、实效之学,人的生存、生活是在于生命,人的生命如何,在于锻炼、修养。如没有健康的身体,对于人生来说其它均在其次,只因有了健康人才有所作为,有更大的贡献, 而幸福、快乐、事业、工作等方能因之而存在。从拳学心法论,则当以“凡事不醒悟于机先,必然痛悔于事后”的则理对待、处理、识知拳学养生的健身作用,进而由认至行,而行之至效方可。俗云: “只有在病榻上的人,才深知健康的宝贵。”此语看似俗理,而从拳学心法论,研拳者未必都从内心对此有精透真解和对养生之学有坚志而修为。视看有多少拳家和当年武林的风云人物,就因此点未真正按上述拳学心法的学识而识、而为,乃至造成英年早逝,或一生疾病在身,及一世研拳终为下乘者,这又岂能以其人的文化、才智为据单纯而论, 但如真从其作为和其后果的结局,以拳学心法静 心深析,又何偿不是聪明有余,而智慧不足者的自 误其身、自戕其体、自损其寿的不识拳学养生功理心法之学,而错识、偏求之误呢。故明知不对而宁为之的作为,在心法中还应肯定地解为其“明知” 并非真正明知,如真正明知不对,又如何按不明的错识而为、而行、而大受其果之害己呢。如其是大成拳的研求者,则是对养生功理之识的健体为先的心法则理的行、识,未按王梦斋宗师《大成拳论》 中“知、行合一”的明训而识、为,而此背离王梦斋宗师之训,又何尝不是违王爹斋拳学的观点、理 念而倒行逆施的作为,其果不佳,其命不长,其病不祛,则当是因不健,而其不健则因不重、不练养生之学之故,其不懂养生之学的根源如此,其不达养生之学的健身优势之功,是必然有此后果,其只能是自弃、自毁、自害,也只好自责、自怨了。故今本文再重此论,而并无他意,只有一点之愿,敬希研求大成拳学者,当以养生保命之学为心法之 重,当以其对生命攸关的健、养之学而识,更当以其真识、真解以达其为,而以其为方可求其效,得其效者必为健康,此健康的幸福之获从拳学中求之者,方可谓天从人愿,以后诸功之求、诸境之参, 诸事之处,自会有成功的先决条件之可能,对此当常反省而自问。万不可学之不识、识之不透、识之不为,而自误、自损自身。如能对此正解、正为方为拳学心法的真解之为的养练用之正道。

养生功理之研,是实地练用之学,所以有体认、参悟诸功的要则、要求和心法定义。大成拳的养生功理,在练用中还应确切地明析强身、健体是功理心法修养内容的一个方面;而养性、修身、 品德、自敛是养生功理心法方面内容的另一方面, 两者缺一而不可。故上文已述养字的字意之解中包括修养、涵养、养性、养心的自养、调养的修炼之功、之识、之为、之用,方可谓大成拳养生功、 理心法内容全解的整体之识。故养生心法之学亦应以养性为拳学修为的另一关键重要的内容和要则。与强身健体同等重要,两者双修方是拳学心法定义的真解和正轨之识、为。养性是指对人体的心态、思维、处世的守正、 定义的修为功夫修炼的总合。进言之,则包括人的德(武德)、品(人品)、才(才学)、智(心理能 力)诸方面的造诣和境界的修为方面的内容。德在拳学修为中是武德操守,品是指人品言行的品质; 才是指才能学问、知识文化的修养,智是指心理、 思维、智商的修为能力,亦包括聪明、智慧的识、 为。而养生在拳学方面的心法之析,还应当与“修身养性”、“性命双修”、“身心并养”有同意之源的综合理念。修身是指自身的身体修为以康健为主旨,养性是对思想、心理、心态、性情、品德、 才智的理性健全的修为为主旨,性命双修是指上 述的养性之修和生命的本体之修两个方面的拳学修养、锻炼、悟求的心法之合,而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故为双修之为,身心并养是指身体方面的养生之道、养生之学与心理方面的养生之道、 修养之学,两者要并行而同达进行参修、练用及功效的心法内容。故古人云“养生强身体则健, 修身养性理性康。如能身心均人道,心明体健升庙堂。体健身轻和悦处,心清性定解万方。致良之知参学要,寿长身健智能强。”人生以体健为本,亦以心健为本。体健康利于运练、行动之为; 心性健康利于学识、理义之参之辨的正析之为, 故有“体健利于行为,心健利于思谋”之说。而拳学修养是以养生、修性为健身、修性的根本之为之学。而于养生健身修炼之中不可无定性、静 心、德品的根基之助;于修性、正心的修炼中, 亦不可无强健的身体的无病、无疾的坚实基础。 故心性不定,心性不正者不可研拳,也不可能求拳学上乘之学,而体不康健的疾病者则多为心绪不宁,心态有忧郁之扰、痛病之碍等亦难人静求的练用境界,而不能平心、定意,性情浮躁者,于大成拳养生功法之练有大碍,可以说不可能练好养生功法,也不能静心以练,则必易导至半途而废、难求功效、习练无成的后果。这也是拳学养生功理的心法要则内容之一,故养性在拳学养生心法练用及功效之求中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因不解者多,故误、漏之弊百出,以误研求拳学, 反极不利于功效之求,对此还应深悉、慎为,以 注重全面精悉参研为要,以免遭损己、害人之弊 的干扰,而难登拳学上境。

 

浏览8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