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的内容丰富,门派繁多,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对练,既有 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也有富有独特风格的本民族项目。它们都是在吸收 其他民族武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实践和风俗习惯,经 过多少代人的努力钻研和实践,逐步形成、丰富、完备和发展起来的, 自明代以来,回族武术有散手、长兵、短兵和拳术等。包括各路拳术、器械和对练等共几十种。在回族中流传最广且形成特色的有查拳、华拳、腿 拳、洪拳、炮拳和弹腿。济南的回族尚有六角式、二十四式、老架拳、黄 鹰架拳以及串拳、行拳、埋拳等,合称为八大拳。在刀枪剑戟棍鞭锤钩等 器械中,回族擅长使用杆子鞭(亦名西域鞭)、梢子棍、峨嵋刺、素来拐 (又名鱼翅拐)等,这些在汉族武术中很少见到。至于五虎群羊棍、杏刀、 脊枪等也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据传说,群羊棍与回族牧羊习俗有关; 杆子鞭也是从牧羊鞭子脱胎而来;龙爪钩由回民屠户翻牛肉的钩子转化 而成。“昆仑派”的由来在回族武术圈内有一种习惯说法,即回族本门派的武术为昆仑派,并 与少林、武当、峨眉同列为四大流派。这种分类并非武术界所认同,但它 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为什么?①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是按山脉划分的, 而昆仑派具有效仿的意味,查“昆仑山”便知其中的奥妙。昆仑山,又称 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我国西部山系的主干,为 “万山之祖”。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 全长约2500公里,被誉为中华“龙祖之脉”,其山势高耸挺拔,成为古代 我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被人们认为是世界的边缘,加上昆仑山的终 年积雪令中国古代以白色象征西方,我国回族伊斯兰教盛装为白色的原因 也在于此。②以山喻武。在我国的西域地区,使用昆仑标记的有很多,诸 如单位、产品、商品、地址、名称等等,出自教门的回族武术称其为昆仑 派也在情理之中。自清代中后期,民间就流传着“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 在教门中”的谙语,这又涉及了弹腿的起源问题。弹腿(潭腿或谭腿)的 名称来源于三种传说:一谭腿,相传此拳由河南谭某所创,故名“谭腿 后讹传为弹腿和潭腿。二潭腿,相传有两种说法:即出自河南潭家沟;或 山东龙潭寺昆仑大师所创。“昆仑大师”值得注意,是必然还是巧合?潭腿 名家赵连和所著的《潭腿》一书中,就有“十路潭腿”和“十二路潭腿” 的记载。三弹腿,此拳因出腿迅猛异常,有如弹丸飞出,故得名。据说 “十路弹腿”传自回教门,故又称“教门弹腿”。弹腿名家吴志清和张文广分别著有《教门弹腿图说》和《弹腿》等书籍。》③以人喻武。“大刀王 五”是江湖中的传奇人物,其名王正谊因擅长大刀,又在师兄弟中排行老 五,故得其名。清光绪四年,王正谊在北京创办了顺源镖局,开张一周年 时,经人介绍收谭嗣同为徒,但不以师徒相称,而为挚友。两人积极参与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当“百日维新”结束后,谭嗣同被告密不幸 在浏阳会馆被捕。谭嗣同在狱中提诗于壁上,诗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句,梁启超对此解释,“所谓‘两昆仑’,其一指南海 (即康有为),其一乃王五也。”王正谊本是汉族,因从小习练回族武术(俗 称昆仑派)而改为回族,以示习武的信念。
把势加跤武艺高中国式摔跤是在古代角力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经历了 “以武为戏” 的本质变化过程,武是以踢、打、摔、拿等为素材的实战,而戏是以勾、 绊、揣、别、撩、扛等为方法是巧玩。就前者而言,武术界有“拿不如打, 打不如摔,摔不如踢”的说法,由此看它的排序是踢、摔、打、拿,其中 的“摔”本是武术固有的素材,分离后的它是“去踢、去打、去拿”,“终 在扑也”,并向着游戏和竞技方向发展。摔跤是回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体育 项目。清至民国以来可谓名家辈出,民国年间,摔跤与武术同属国术体系, 很多人是两者兼好又有所偏长,回族武术拳师们更是这样,如马英图、马 裕甫、马文奎、杨法武、常东、张文广以及何福生等,莫不如此。其中著 名的回族武术拳师王子平(1881 -1973年),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 体育总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摔跤协会委员等职,曾随周恩 来访问缅甸。年轻时以“千斤王”著称,与摔跤有关的基本技术非常扎实, 如杠子、皮条、扯旗、跳绳、骑射诸般技艺样样精通,并兼习本地流行的 八极拳、六合拳和摔跤术等多种武艺。成年后以行商为业,走南闯北,每 到一处多寻访武术名流,求学各门技艺。后弃商投入马良军中技术队学习, 时值查拳大师杨鸿修执教军事武术传习所。王从杨研习查、华、炮、洪、 弹腿等查拳门拳技。王在军中表演耍石担、举石锁,以力大著称。王曾于 1916年在济南击败日本、美国和德国大力士; 1919年又在济南摔伤日本柔道家宫本。当时卖国政府要抓他归案,于是避居上海,以正骨治伤为业。 1921年,美国人沙利文在上海设万国竞武场,出言轻狂,激起上海武术界 的公愤,公推王子平为代表去订约比武。订约时,忽有彪形大汉偷袭王子 平,并被王将其击倒,沙利文悄然遁去。1928年,王子平被聘为南京中央 国术馆少林门门长。从王子平的武术生涯来看,他是以力量为先导,并结 合各种武艺所构成的武术实力,其中摔跤技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这正好 体现了“把势加跤,越练越高”的武术谚语。同时我们又想到了“三年把 势,不如当年跤”的告诫。由此看来,回族人民习武,是十分重视“打摔 结合、打练结合”的实用性,这也是中华武术一直追求的本质。
融通兼备的通备拳通备拳源于古老的通臂,或通背。清宣统二年(1910年),马凤图 (1888 -1973年)为区别多种名同实异的通臂(通背)拳种,在中华武士 会成立的大会期间,正式亮出“通备”名号,倡言“融通兼备”的武学理 念。此后,不断吸纳各家古典武艺遗存,条贯熔铸,去繁就简,逐步形成 一个蕴涵丰富的拳派体系。由于当代通备拳系主要由马凤图及其家族成员 传播,而马氏家族在武坛上又占有重要位置,所以这个拳系被海内外武术 爱好者称之为“马氏武艺”或“马氏通备武学”等。应该说通备体系是近 现代回族武术拳师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由于它主要传播在西北各省区,所 以它拥有大量的回族爱好者。马凤图以毕生之力从事回族传统武术的研究 与发展,将流行于华北、东北的许多拳术远传西北诸省,开创了大西北 “马氏武艺”的新局面。
马凤图,字健翊,河北沧县人,著名回族武术拳师。自幼随祖辈专习 劈挂拳、摔跤及八极拳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黄林彪习通备大架 子、十二大趙子、劈挂、青龙等拳术及六合枪要法、双手刀法、宣化剑等。 1909年人天津北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10年受同盟会燕京支部之命,与 叶云表等创办中华武士会,并任副会长兼总教习。1912年赴东北后从郝鸣九、胡奉三学翻子、戳脚等,从程东阁学螳螂九手、八招及翻子等。经过 这段时间的苦练,使他的武艺更为长进。1920年投奔冯玉祥部队。1924年 与张之江创办冯部新武术研究会,并任白刃战术研究室主任,主编《白刃 战术教程》。1926年随国民军进入西北,并将一身武艺带到了西北,这使马 凤图的通备、劈挂拳得以施展。其躯干开合如弓,胸背吞吐如弦,劈犹如 抽鞭,手掌如鞭梢,发出的力量犹如无形的箭。再加上下肢的起伏拧转, 就会产生一种调动全身的力量以最快速度集中于一点的合力,形成“大开 大合,猛起硬落,轱辘反扯,如珠走盘”的特点。 1933年至1935年创办 甘肃省、青海省国术馆,并任两馆副馆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凤图 致力于武术与中医的研究,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创编了属劈挂拳内容 的“太淑拳”。新中国成立前,马凤图曾任冯玉祥国民军的武术教练和甘肃 省国术馆董事长等职。一生授徒颇众,影响广泛。
浏览5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