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学中的战术是指中国武家在人类攻守最小单位三杀中所必须坚持的战 斗原则和攻守作战技术,是有关攻守作战具体技术问题的焦点性点拨,是武家解决 攻守作战局部问题的方法、手段、技巧。武打战术,是指武家在人类攻守最小单位三中,根据比赛双方情况正确分配 力量、合理采取行动、发挥自己之长、克制对手之长以争取胜利的作战技术。其是武 家开展打斗的基本技术,是中国武家在开展武术三杀时所必须坚守的攻守原则和 开展作战的方法、手段、技巧,是针对打斗过程所发生的具体问题所开展的攻守对 策,是武家为了解决攻守战局中的具体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巧,是武术三杀 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攻守作战战术,是中国武家在开展武术打斗之前根据对手的 具体情况所拟定的攻击方法、手段、技巧,是中国武家修德、治气、功夫、技艺、招法、 理论、建设、战法等八大修炼之上的战术思维、利用、实施,是战略、经典、法哲修炼 的大前提,由战术思想、战术意识、战术行动组成。中国武术的九大功法、九大技法、十八艺法等运动项目、运动形式、运动类型 中,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形式、运动类型的战术,均具有不同的攻守运动动作特定。 在集体攻守对抗中,战术复杂多变,要求个人战术行动必须与集体战术行动密切配 合。在个人表演比赛中,战术的制定必须根据对手和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攻 守性的个人对抗中,战术的表现形式更是灵活多变。古今的攻守实践证明,正确应 用武打战术,对自己功夫、技艺、招法的充分发挥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在双方实力 相当的比赛中,往往对战斗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武打战术概要
在古老的中国武学中,用以武打的战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来都是中国 武家引以为自豪、引以为荣、引以骄傲的资本,历来都是中国武家赖以取胜、赖以发 展、赖以立世的法宝。其所有的攻守战术绝不凭空捏造的,而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用 汗水、鲜血、生命铸就而成的行之奇效的人类攻守作战技术。就中国武打作战技术 的根本,由武打战术拟定的基本依据、武打战术的基本设计、武打战术的基本形式 等三部分构成。
一、武打战术制订的基本依据
武打战术制订的基本依据是指中国武家在制定作战战术时所必须依赖、依靠、 根据的东西,是武打战术的根基。中国武家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我国 古代武人作战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中国武术的打斗、格斗、战斗(武家三斗) 过程中,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首先了解对方,掌握对手具体的攻击优势,并以此为依 据来开展针对性、克制性、招法性的攻击。否则,战术就是书面意义上的战术了。因 为,缺少战术制定的针对性、克制性、招法性,战术与对手的攻守实际不能匹配、巧 合、生克,也就没有实质攻击意义了。所以武家在临阵攻击中,可能不可能都一定要 了解对手的技术状况、攻守类型、动态类型、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便自己在攻击 中做到可行的对症下药、压制而格、有备而攻。
(一)技术状况
中国武学中的技术有运动技术、基本技术、攻守技术之分。一个人技法攻守水 平的高低,重在其技术基础、技术环节、技术细节的打造,重在其技术训练、技术锤 炼、技术修炼的得道,是自己获胜的根本保障。所以在武打战术的制订上,必须高度 关注对手的具体情况。在武打战术制订的基本依据获取中,自己首先必须了解对手攻守作战的技术 状况,即了解对方最善于用九功、九技、十八艺中的哪一战法开展攻击,最善于用九 功、九技、十八艺中的哪一功、哪一技、哪一艺发起攻击,最善于用哪一招法中的哪 一功来制裁对手。其次要了解对方拥有哪些不可战胜的攻击实力,一般情况下主要 依靠那些手段作战,特殊情况下主要依靠那些手段作战,决胜情况下主要采取那些 手段取胜。其三尤其在徒手攻击中必须了解对方的技术弱点在哪里、有哪些、有多 弱,其中哪些能力更差一些。
(二)攻守类型
人类是得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髓、父母之血脉、祖宗之信息而成的。所以说, 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天地的灵气、万物的精髓、父母的血脉、祖宗的信息。这就注定了 一个人的多样性、多元性、多动性以及人的动物性、传统性、文化性。所谓动物性是 指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其他所有动物的习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具有虎的威 猛、狐的狡猾、狼的野心、狗的忠诚、羊的温柔。贵在人类有人道、人仪、人范、人德、 人礼、人规、人情、人理、人法(武家九人)的恪守、把持、树立。在中国武学中武术攻守的形式虽然千奇百怪,但归纳起来中国武术攻守的类 型可分为三大类,即主动进攻型、防守反击型、能攻能守型。中国武家认为,在制定 临阵作战所采用的攻守战术前,必须对对手的攻守类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三)动态类型
在错综复杂的武术活动态势中,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大类,即力量型、技术型、 灵巧型。也就是说,在武术攻守动态中,有的属于力量型,即进攻时主要依靠强大的 力量来冲击对手、威慑对手、削弱对手,继而以力取胜。一般在对付力量型攻守的对 手,必须采取以快制力、以巧制力、以妙制力类的战术来开展攻守。有的属于技术 型,即主要依靠良好的攻击技术发挥来攻击对手、震慑对手、克制对手,继而以攻守 技术取胜。一般在对付技术型对手攻守时,必须采用封堵路线、改变距离、连续进攻 战术来开展应对。有的属于灵巧型,即主要依靠自己良好的移动运化功夫来奇巧地 攻击对手,继而以灵巧攻守取胜。一般在对付灵巧型对手攻守时,必须采用稳扎稳 打、步步为营、粘贴进攻战术来开展恰到好处的克制性应对。
(四)身体素质
中国武学中的身体素质是指人体从事武术活动所必须的身体动作、运动、攻守 能力,是武家在运动动作、运动攻守、运动对抗和劳动以及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 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人体的机能能力。其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横断面 积和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以及内外器官、精气血液、八大系统等的调节配合,中 国武家称之为外在功夫,简称外功。其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 成绩、保障攻守胜利的基础、条件、本钱。作为动为天性的动物的人,无论从事什么 运动、训练、锤炼,在一定程度上都可改善、提高、发展其活动、运动、攻守所必须的 身体素质,即中国武家的外在功夫。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体素质有好、有坏、有强、有弱。其身体素质好,即可健康 的生活、学习、工作,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假如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好,不仅不 能健康的生活、学习、工作,而且还会拖拉、拖累、拖垮(武家三拖)自己周边的人。假如 自己的身体素质特别强,不仅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可以超额完成,而且还有足够的 精力来帮助、协助、救助自己周边的人。假如自己的身体素质非常差,不仅自己无法进 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而且还会给亲人、家人、社会带来麻烦、痛苦、损失。在武术三杀中,对手与对手之间的身体素质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力量大,有 的体力好,有的反应快,有的速度快,有的则协调性好,有的则柔韧性好。由于对于 不同身体素质的对手,必须采取不同的攻守战术。比如,遇到耐力差的,就要采用消 耗其体力的战术,逼着打、逗着打、拖着打,不给对手任何的喘息机会,使其体力下 降后而一举拿下对手。所以在武打战术的制订上必须考虑对手的身体素质。
(五)心理素质
中国武学中的心理素质,是指人体从事武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感受、承受、适 应、兴趣、甘心、情愿、智慧、谋略、计策以及勇为、敢为、不怕、不畏、不惧、抑制、控 制、意志、义气等方面的一种能力,是武家在运动动作、运动攻守、运动对抗和劳动 以及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胆大心细、兴奋抑制、感受处理、恐惧害怕、喜欢讨厌等人 类心理的活动能力。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训练以及临阵 的攻守实践,中国武家称之为内在功夫,简称内功。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掌握运动 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保障攻守胜利的根本、前提、要素。作为动为天性的动物的人, 无论从事什么运动、训练、锤炼,在一定程度上都可改善、提高、发展其活动、运动、 攻守所必须的心理素质,即中国武家的内在功夫。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素质有高、有好、有低、有硬、有软。其心理素质好,即 可安心的生活、学习、工作,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假如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好, 不仅不能安心的生活、学习、工作,而且还会骚扰、搅扰、打扰(武家三扰)自己周边 的人。假如自己的心理素质特别过硬,不仅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可以稳稳当当的 完成,而且还有足够的心力来帮助、协助、救助自己周边的人。假如自己的心理素质 非常软弱,不仅自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而且还会给亲人、家人、社会 带来压抑、麻烦、痛苦。在武术攻守中,心理是指武家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武家思想、感情、欲 望等的内心活动过程,是武术三杀意志、胆识、勇气、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的体现, 是武家在激烈对抗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活动能力和控制能力,是战胜对手的内在因 素,是攻守与否、如何攻守、怎样攻守的决定因素。其最为重要的,就是开展攻守的 胆量把持,是决定自己好坏、强弱、利害的关键。比如,有人技术虽好,但心理能力 差,遇到激烈的拼搏便会产生悲哀、惧怕、恐慌、厌烦、厌战、恶战等心理障碍,导致 不能正常发挥技艺而失败。有的人无所畏惧、视打如戏、敢打敢拼,具有良好的心理 承受能力、活动能力、控制能力。这样在不利条件下才能做到处虚若无、处险不惊、 从容对阵,成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范例。当然如果胆大妄为、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 敢作敢为,那也绝对是可悲、可叹、可笑的。因为,再厉害的猛兽也会被人所控制、宰 杀、吞噬的。人只有在人的基础上,才有开展攻守的资格。所以在武打战术的制订上 必须考虑对手的心理素质。总的来讲,心理素质在人类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的获胜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如果说武是人类斗争获胜的根本,身体素质是人类斗争获胜的基础,那心 理素质就是人类斗争获胜的大前提。实践证明,要生存就得奋起斗争、要奋斗就会 有付出、战斗、牺牲,要想在最小付出、最小战斗、最小牺牲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就必 须拥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中国武家认为:不战不如身战,身战不如理战,理战不 如心战,不战万万不可,好战万万不可,唯武战为尚。并认为:心战者,一心而胜者 初,止戈而获利者中,求同存异平等互利者高,随对手之心且如自己之意而全胜者 贤,赞美对手歌颂自己而大获全胜者圣。也就是说,作为人类生存斗争中的人,不 战就意味着淘汰、落后、挨打、任人摆布、任人宰割、人人毁灭。但战也绝不是随意而 战,唯止戈而战者永存。
二、武打战术的设计
武打战术的设计问题是搏打厮杀取胜的关键问题,是武术打斗之前根据对手 情况所进行的针对性的招法克制,是模拟、仿真、实践性的对抗演练。虽然与临阵攻 击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此的模拟、仿真、实践练习,不仅能增强自己临阵中的适应 性、随机性、灵活性和自己作战必胜的自信心。还能熟练、锤炼、修炼好自己所会的 招法和体会武打战术的设计。假如在临阵攻守中,攻击机会一旦出现,就会随机发 起极为熟练、高度克制、十分得力的攻击。这种设计在古老的武打战术设计中门类 各异、品种多样、方式颇多,可归纳为如下五种类型,即动作设计、攻守设计、把控设 计、灵活设计、依实设计。
(一)动作设计
动作设计即武家按照打斗动作的功能所进行的三杀战术设计,是最原始的三 杀战术设计,是根据人体拥有攻击功能的肢体动作所设计的三杀战术。临阵攻守中 的战术是通过对一定技术动作的运用来得以实现的,表达着不同的战术思想,与技 术动作的组成方案是有区别的。其中,动作战术的设计是全面攻击性的,技术动作 的组成则是局部攻击性的。武术动作战术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武技、拳脚、徒手对抗而言的,而武技、拳脚、 徒手的对抗是由功夫、技法、招制组合而成。其功夫既有进攻性,又有防守性,也有 运化性,更有应受性;其技法既有针对性,又有连续性,也有配伍性,更有适应性;其 招制既有战略性,又有战术性,也有连击性,更有巧妙性。如果想充分发挥动作设计 的攻击性,就必须熟练掌握动作之间的上与下、长与短、大与小、进与退、近与远、攻 与守、防与卫、运与化的机理、格理、的理关系,就必须熟练掌握动作之间相互矛盾、 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和运动动作规律。才能按照不同动作的不同作用、 运动路线、攻击特征,设计制定不同的攻守战术。总的来讲,按照武打动作功能来设计的攻守作战战术,能合理、有效、充分发挥 武技攻守的最大效应,能从武打技术整体性、有序性、相关性、动态性、连贯性、针对 性(攻守六性)等系统作战观点中,正确制定作战战术而取得攻守作战的胜利。武术 攻守中的动作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彻底改变无战术设计的动物性攻守。也就是说, 在武术三杀中绝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单一地的开展战斗,更不能仅考虑某一个战 术环节和某一个作战细节以及某一个攻守动作来进行厮杀,最低也必须形成动作 设计性的战术对抗。
(二)攻守设计
攻守设计即武家按照攻防兼顾原理所进行的三杀战术设计,是阴阳辨证的三 杀战术设计,是根据敌我双方攻与被攻实际所设计的三杀战术。临阵攻守中,一些 武者只是一味强调进攻、攻击、拼杀,而不顾自身的防守。要知道,这只是以强胜弱 的必胜打法。还有一些武者只是单纯地讲究防守、防卫、防止,而不进行阳性的必要 进攻、攻击、拼杀。这必然会导致自己的攻守失调,而顾此失彼,无法形成正常的相 对而立攻守态势。要知道,这仅仅只是以弱胜强的必然选择。所以说,在势均力敌的 攻守战术设计中,必须遵循“攻防兼顾”的战术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 变的激烈对抗中,保持合理的攻守对峙、攻守节奏和攻守平衡,才能在势均力敌的 战斗中彰显自己的英雄本色。攻防兼顾是无为辨证即和平辨证、和谐辨证、和性辨证之上的第二个攻守辨 证,必须恪守二的阴阳辨证。也就是说,武术对抗中必须根据战局的具体情况灵活 应用攻防兼顾的战术设想。一般在临阵面对强手时,首先应该加强自己的对峙、防 守、游麓,并努力做好防中有攻、攻中克弱、弱中求得以及防守反击、时差反击、短频 反击等。面对弱手则坚决采取强硬进攻、逼迫进攻、劫持进攻,做到章法有道、攻守 有序、攻中有防,以扼杀性进攻争取最好的成绩。若水平、实力、道行相当时,要循序 渐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力求攻守兼顾、进退合理、着手得道,必须做到有章防 护、有序进攻,稳妥守卫,一旦抓住战机必须果断下手、勇猛出击、强硬攻击。中国武 家认为:“三杀者,守道则人,无道则兽,守德则善,无德则恶,守礼则正,无礼则邪, 守规则贵,无规则贱。也就是说,面对攻守没有什么对不对、该不该、行不行,只有 人道、人德、人礼、人规(武家四介)。这是武家鉴别人兽、善恶、正邪、贵贱的根本,也 是该怎样开展攻击的根本把持。
(三)把控设计
把控设计即武家按照把持与反把持、控制与反控制、掌握与反掌握(武家三反) 等攻守作战原理所进行的三杀战术设计,是上水平、上层次、上档次的攻守战术设 计,是根据人类所拥有的把持、控制、掌握意识所设计的一种三杀战术。在临阵三杀对抗中,有的打家浑身都是功夫、技艺、招制、谋略、计策、点子、手 段、方法(攻守八要),但自己的攻守八要还没有启用就已经战败了,真是满肚子的 不服气、不甘心、不含糊(战败三不)。其实战败三不是幼稚可笑,关键是自己在战术 把控上缺口太大,应该努力地补上这一课程。从武术格理角度来说,这种现象的产 生,归根结底就是自己没有做到攻守合理把控设计的辨证实施所致。所以说,中国 武术攻守的对抗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武家三反的战术设计把控过程。武术攻守的实践证明,临阵作战中谁能控制住对手、阵势、局面,谁就会占具先 手、先势、主动权。如果自己在作战中无法控制对手,对手就会超常发挥、越打越顺、 越战越勇,直至难以招架输给对手。如果自己无法控制阵势,对手就会越来越凶、越 来越狂、越来越暴,自己的阵脚越来越乱,直至自己阵脚大乱,无法御敌而败北。如 果自己无法控制局面,对手就可以随心所欲、大肆攻击、疯狂格杀,随着局面的失控,只好不战而进退。所以说,在攻守战术的把控设计上,必须根据武家三反原理, 在全面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开展避实就虚、克短避长、放长击根、掌握主动的辨证攻 击,而最终战胜对手。
(四)灵活设计
灵活设计即武家按照灵活多变、随机应变、变中求得(武家三变)等攻守原理所 进行的三杀战术设计,是攻守作战战术的灵性设计,是再上水平、上层次、上档次的 攻守战术设计,是根据天地动物所拥有的运化、变化、动化必然所设计的一种三杀 战术。武术攻守中的任何战术都不会是万能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如果在对抗中 自己只采用固定不变的战术,就不是武家、道家所讲的难得糊涂了,而是真的糊涂 了。一旦被对手感知,往往会使自己陷入极度的被动困境。所以说,在战术设计时, 必须考虑几种战术形式以及与其相互关联战术的衔接关系,最大程度体现各异、不 同、不重复的进攻方向、进攻形式和进攻招法。只有做到既三变三位一体,又具有针 对性、多变性和实效性,才能在武术三杀中战胜自己的对手。
(五)依实设计
依实设计即武家按照对手实际状况、实际情形、实际攻守(武家三实)等攻守实 际所进行的三杀战术设计,是攻守作战战术的实性设计,是再上水平、上层次、上档 次的攻守战术设计,是根据万物、万象、万事所拥有的客观、具体、实际所设计的三 杀战术。武术对抗是一件非常现实、非常求真、非常客观的事情,任何虚假、伪劣、冒牌 的东西,都将在无情的攻守中灰飞烟灭。在人类最小攻守单位的现实打斗中,由于 人与人的个体差异、功夫与功夫的差别、技艺与技艺的不同、招法与招法的不等,门 派与门派的区别,注定了武术攻守战术设计的多样性。所以,在制订作战战术时必 须根据对手的实际状况,实事求是、对症下药、针锋相对且恰到好处地进行针对性 的战术设计。这就是知己知彼的攻守战术设计,是自己战胜对手所必须恪守的。否 贝U,战术的制定只是书面上的,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
(六)依法设计
依法设计即武家按照当地法律、运动章法、武术五法(武家三法)等攻守法度所 进行的三杀战术设计,是攻守作战战术的法性设计,是再上水平、上层次、上档次的 攻守战术设计,是根据人类、炎黄子孙、武家所拥有的法律、章法、五法所设计的三 杀战术。当地法律即当地人所必须遵守的法律,如果践踏法律,就会受到当地武家的坚 决制裁。运动章法即武家攻守所必须遵守的章程和方法,如果践踏章法,就会受到 运动动作本身对自己的坚决制裁。武术五法即武家攻守所必须遵守的五大传统兵法,如果践踏兵法,就会受到兵法对自己的坚决制裁。中国武家说:“没有受过法律 制裁的人,就不会知道法律的厉害。没有受过章法律制裁的人,就不会知道章法的 厉害。没有受过五法制裁的人,就不会知道五法的厉害。没有真正挨过打的人,就不 会知道打的厉害。没有真正受过刑的人,就不会知道刑具的厉害。没有真正被蛇咬 过的人,就不会知道蛇的厉害,还认为:不守法律的民族,一定是独裁、独断、专行、 愚昧、落后、挨打的民族。不守章法的民族,一定是没有道德、礼仪、规矩、分寸、尺度、 火候的民族。不守五法的民族,一定是混乱、杂乱、无程、无序、我行我素的民族。
三、武打战术的形式
武打战术形式是指为了完成战术意图由各种运动动作所形成的具有攻守内涵 的武术三杀形式,是武术攻守的过程,是武术打斗的形式,由常规战术、常见战术、 常用战术、基本战术、根本战术、特攻战术、索求战术、个性战术、反常战术等九大战 术构成。武术就是以其经典的战术内涵,浑厚的功夫底蕴,丰富的攻守技艺,精湛的 招法体现,严谨的攻守辨证以及相生相克、三位一体、相互转换的运动形式,为多彩 多姿的战术设计提供了先决的条件。其临战下的战术把持、制定、更迭,主要由作战 者和师父、教练、老师以及攻守总设计师根据临阵具体情况来据实定夺实施的,用 以确保战术意图的对症、实施、完成。
浏览4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