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拳秘诀

绳墨所及就是笔划所到。掌指相通,就是管毫力通。藏锋就是 蓄力。行三者即是三竖行也。立十者即是十横格也。肘向里如笔之 刷,肘向外如笔之洗,悬空点眼如笔之提。一划如拳之一动,成字结 构如对敌之连犯。单数为行,双数为格。单行即是武术之中行手。 双行即两边之双行手也。用中行手念单数,用边行手念双数。此乃 内动外应,外动内应也。四正之笔谓之中,四斜之笔谓之边。同是一 理。例如横竖属四正,其余属四斜。楷尚行,草尚飞,篆尚转,隶尚折,各随其体,此乃行拳之身法也。

点是内化,化己为力。划是外划,化敌成字。分而言之,聚则成点,散则成划。点是内化,划是外化。以点成划,由划成字。以字成行,由行化格。行之于笔谓之写字。聚则为微,散则为宏,内是化体, 外是化形。力由内生,拳由外发。点点划划如笔之力,文武一理谓之字拳。

点划更是绳墨,绳墨之传,万勿错过。直木之绳,匠之标准。绳 墨所经,认之勿错。绳墨是体,黑线是用。武当真诀,变幻无穷。

王羲之记白云上人书诀(祖师深得其密附录考证)天台紫真子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 混圆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 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急则涩,紧则硬,险则峻,内 贵盈,外贵虚,起不孤,落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惟永 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笔者附言:

余撰拟文章向不顾全篇引证,只因此篇与字拳有不可分割的 关系,故不避剽窃之嫌录于文后,读者谅解是幸。

书诀对王书的影响

王羲之既系右将军,自然精于文韬武略,置身战阵之中,对于 书法,定有所悟。并由白云先生给以书诀,如同画龙点睛,更增声色。所以王书名于今古你们要详看十七帖,字里所含内劲,全是猷硬。何谓猷硬?即是阴阳合和混圆之力。柔里藏刚,形成银划银钩。 柔而不僵,刚而不露。颇与武功中之韧力相似无二。后人每况愈下, 不是失之过刚而弩拔,就是失之过柔而媚俗。如同技击,僵力一生, 百病出焉。满身粗野,危害了文武之道,一染此病,终身不可救药。 戒之慎之。

神剑门字拳秘旨

内有六诀,外有八法。二十四字,有形有象。笔如毛刀,黑墨似 毒。写写画画,乃文乃武。

六诀:正正写之,方方写之。行行写之,草草写之。转转写之,飞飞写之。

八法:点而写之,竖而写之。横而写之,撇而写之。捺而写之,挑而写之。扫而写之,钩而写之。

七煞:黑而写之,白而写之。青而写之,红而写之。黄而写之,绿 而写之。最后紫而写之。

手是刀,指是剑。手指可以代笔。八法是字的笔划,六诀是字的六书。取法于字,发之于拳。拳不离书法,笔笔是招。写字即行拳, 行拳即写字。出手执笔是刀剑,遇敌就写字。一笔一划乃是一刀一 剑,一枪一戟。把他剁成六段,把他卸为八块。制人于不觉,取命于 无形。即所谓刀笔杀人不见血也。

内操外练,时刻不离,熟能生巧,巧能生神。不论内外家,家家有,何须争长论短。

内家六柄

六柄者分度内度外。度外用观、论、动。度内用转、变、化。此乃

行拳之分寸,练拳之火候也。技即是道,非先修道难得功也。一动无 不动,一顺无不顺,一达无不达,一化无不化,智者求之。

三丰祖师直解书诀

达乎道,通体圆满,乃是混圆。三宝四肢齐归于脐,腕骨能鸣。 阳气明则化臂力,阴气大则身生风,刀笔剑锋,以字为性圆动则顺 遂,方行则逆去。紧静坐劲,掀则力出。内要致,外要空,整起整落, 回仰是远,连接是近,望之似逸,发之以惊。诚于道,字拳乃精(此篇 与白云上人字诀对照用之)。

三圣外传

白云上人外传

晋有白云先生者,在天台山修真,道号紫真子。人称白云上人, 文能书画,武善技击。传闻俗家复姓司马,名藏真。河南洛阳人(宣和画谱亦有记载)。唐玄宗征之入京师待之。虽然年代不详,但有李 靖、魏徵从其练武之说。由晋至唐历经数朝,数百年仍在人间时隐时现,留有奇迹,是人是仙,令人莫测。

晋永和九年传书诀于王羲之。王羲之得书诀之妙,书法名扬后世。元末明初,张三丰得书诀之神,精于技击,乃有武当内家之字拳。

吕洞宾外传

唐,吕仙本姓李,名琼字伯玉。唐朝蒲州永乐县永乐镇人。一说京兆人(今之长安)。生于德宗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因此,号纯阳子。祖父名李渭,曾充礼部侍郎。父名李让,充过海州刺史(今江 苏东海县之东北境内),妻金氏。

武宗会昌年间,曾两入考场,均落榜不第。懿宗咸通年间,任混阳县令(今之九江市)。弃官携妻隐居庐山之仙人洞。闲游九峰山、 终南山,因号吕洞宾。在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一说钟离 权)。在洞阳县任时。手书九转成丹四字组成的寿字,现存于九江市烟水亭之纯阳殿中(石刻嵌于墙壁)。吕岩,回道人,均系其名号也。所写寿字,所谓九转者,即四肢五体九转而成丹也。与武当修真意同。并作有得道诗和“百字碑”。“百字碑”在武当山中留有古迹, 无须录记。兹将有关得道诗和其对联附录于次:

(一) 得道诗

今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

今生不向来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二) 仙人洞楹联


  1. 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

  2. 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

  3. 岳阳楼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二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人怆 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夺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张三丰外传

宋,三丰祖师,姓张,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三丰其号也。原 籍江西龙虎山,本张天师后裔。南宋末,由其祖父徙居辽东懿州(今 之辽阳)。定宗丁未夏四月初九日子时生。祖师落生后,丰神奇异, 龟形鹤骨,大耳圆睛。五岁时因染异疾,经辽阳迁山碧落宫道人张 云庵收为徒,静居数载,异疾渐愈。教以道经,过目成诵。遂授之以 文,博览群书,经史百家,无所不通。继授之以武,专精少林。几经寒 暑,不仅文武皆成,而年已达成人。令其还俗回家,适值其母去世。 三丰非常哀痛,守墓三载以尽孝道。服满出仕,曾充中山博陵令。政 暇时访葛仙翁,遂发出世之念,弃官云游。过陈仓见宝鸡幽邃,乃就 而隐焉因山中有三峰,乃号三丰居士。居于宝鸡之金台观金台 观系邑人杨轨三创建于元末。三丰居此声名大振,更受轨三所看重。据传说,这时三丰祖师不仅在金台观修真,而且有时出外云游, 久慕武当胜地,乃遂走访(此乃三丰一上武当)。在武当山,见武当蕴太和之气,将来定要兴旺(其言果验,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宏伟建筑)。元之延祐元年,时年六十七岁,入终南山与火龙真人相遇, 传以大道,更名玄素,又名玄化,合号玄玄子。仍回宝鸡金台观。至 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羽化。由杨轨三为其装殓,棺后复生(道家谓之阳神出游),棺内遗有云履一双,不辞而去。据云,除云履外还遗道冠一顶,压发木簪一副,青玉玉牒一枚,均存于金台观。依然各处云游,重访武当隐焉。时在明永乐十一年左右,武当宏伟建筑已经全部完成,三丰祖师住于皇经堂之清微宫(此即三丰二上武当也)。复得太和真武之道,并悟通白云上人之书诀,乃将少林翻为内 家。创字拳以武为文,将拳纳于字中。当时传人极少,仅有太乙神剑门承其衣钵。亦即吾家世传之武当拳宗也。

武当拳宗另有专著,容后陆续追写。总观上列各节,由宋到元 末明初,历经三朝已数百年矣。待至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而不 赴,各处云游,时隐时现,仍有见之者。虽无可考,但亦未闻其死,人乎?仙乎?令人莫测。

[附注】辽阳迁山碧落宫,宝鸡金台观,武当清微宫,-:处古迹尚存,颇可参考。对于有无张三丰其人其事,自然明了矣。

第三集书画

太乙神剑门字拳与书画

拳宗云:拳无字,内劲不出;字无拳,书法难精。因我在行拳中对书法有所体验,故在课徒之余,记录“漫谈中国书画”以为文稿。

浏览5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