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武术传播的主体要素,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对武术传播过程尤其是

① 施鲜丽、蔡仲林:《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搏击》,《武术科学》2005年第II期. 传播的内容起主导作用。而传播者的类型、特征、权力和责任直接影响着传播 效果,对传播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清末民初,对武术文化传播作出显著贡献 的武术英杰大致如下:

李存义(1847—192,字忠元,清末深州(今深州市)南小营村人。20岁时 向刘奇兰、郭云深学形意拳,从董海川学八卦掌。光绪十六年(1890),李存义在 军人刘坤一帐下教士兵练武,屡建功绩。后到保定开万通镖局。

八国联军侵华时,53岁的李存义参加义和团,奋勇杀敌,每战必先。他曾率 众夜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守站俄兵。民国元年(1912),李存义在天津创 办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亲任会长,教授形意拳,创编十六 路的《拳术教范》,编写《刺杀拳谱》,教授门徒数百人。民国10年(1921),因病 逝世,安葬于南小营村,终年74岁。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届的一代宗师,也 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生平绝技有双飞蛇、子母刀、罗汉袍、无影 脚、铁丝拳、单双虎抓、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其 众多弟子中,以男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 人,亦颇有声誉,遍布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 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被世人广为传诵。

陈鑫(1849—1929),陈鑫全面整理陈式时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费时12年, 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使历来口头相传 的陈氏太极拳有了书面理论著作。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首推陈氏第十 七世传人陈发科(1887—1957),他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发科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刚柔相济,采,搠、肘、靠、拿、 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以精妙著称。陈发科以后,第十八世传人陈照丕 (1893—1972)则成了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 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授徒众多,是陈氏太极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宋世荣(1849—1927),北京人。17岁拜李洛能为师习练形意拳,苦练十年 尽得真传,技艺精湛,进而致力于《易筋》、《洗髓》及《内功四经》的精心研究,通 过实践体验与内家拳作了有机结合,创编了“内功盘根、十六把、麟角刀”等套 路,与其弟宋世德共创了内功精深,发劲独特,体用兼备,别具一格的宋氏形意 拳。并将自己的武学传于宋虎臣(子)、宋铁麟、任而琪、贾蕴高、赵守绘、王嗣昌 等人,为中华武术文化传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李瑞东(1851—1917),外号“鼻子李”,河北武清人(今属天津)人。初练摔 跤及少林拳,后从李洛遂习戳脚,王兰亭学太极拳,去少林寺学少林拳械,深研 太极五星锤及金刚八势等,擅长大杆子,杆重八斤以上,抖动自如,拦、扎精巧, 当时推为器械中一绝。约光绪十六年(1890)任王府武术教师,清末主持天下英 雄会,宣统三年(19U)参加天津武士会创办,任名誉总教习。后曾任天津武德 会会长,是民初北方太极拳积极推广人之一。晚年与王兰亭创编太极五星锤 (李式太极拳)并积极推广。

孙禄堂(I860—1933),名福全,字禄堂,号函斋,武林名号“活猴”。完县东 任家瞳人。孙禄堂是郭云深的徒孙,并得到了郭云深的亲自指导。郭云深 (1820—1901),名峪生,河北深县马庄人,“神拳”李洛能弟子,在武林有“半步崩 拳打遍天下”的美誉。1877年,为六陵总管谭崇杰聘为府内武师,进而为清廷皇 室载纯、载廉等人的武术教师。晚年著书立说,留有《解说形意拳经》。孙禄堂 形意拳从学于李魁元,八卦掌从学于程廷华,太极拳从学于郝为真。1918年孙 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合冶一炉,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聘孙禄堂 入总统府,任武宣官。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称誉。孙禄堂晚年著书立 说,留有《拳意述真》、《八卦拳学》等拳论,并击败俄国格斗家彼得洛夫、日本天 皇钦命武士板垣一雄。

张子兰(1865—1938),又名张占魁,字兆东,生于河北省河间县后鸿雁村。 1877年结识刘奇兰弟子李存义,并义结金兰。经李推荐拜师于刘奇兰门下。光 绪七年(1881),在京结交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弟子程庭华。1882年冬,董海川 去世,张占魁坟前递帖,程庭华代师传艺。艺成后,武林名号为“闪电手”。

1900年后,在天津历任县衙任捉拿匪徒的营务处头领。1911年,参与创建 天津中华武士会,并执教。1918年9月,携弟子韩慕侠进京,参加在中山公园举 行的“万国赛武大会”,韩慕侠挫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轰动全国,在当时有相当 的影响力。

高义盛(1866—1951),字德元,山东海丰人(现改为无棣),早年承习家传少 林大洪拳,“惟于内家拳术未窥门径,年三十始从武清瓦房村周玉祥先生习练八 卦掌”,后经周先生保弓I,拜程廷华为师,成为董海川第三代传人,程廷华亲传弟 子。高义盛先生是民国中后期非常著名的八卦掌武术家。其主要弟子有张玉 峰、安继海、李云章、张俊峰、徐明桥、刘凤彩、曲克章、闫培林、关永发、吴孟侠、 李子进、孙振山、赵百川、邱凤佩等。现在高派八卦掌从仅在天津、河北、山东传 播,发展到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其在世界各地 影响越来越大。

霍元甲(1867—1910),绰号“黄面虎”。著名爱国武术家,秘踪拳大师。祖 籍河北东光,世居静海(今属天津),幼时体弱,其父望其学文,但其立志习武。 感其志坚,其父悉心传授。十年苦练,尽得秘踪拳精髓,又多方访贤问道,集百 家之长,会各派精髓。将秘踪拳发展为迷踪艺。因以单肩担走千斤药担,又一 脚踢开石碌磕(用石头做成的圆柱形,用来轧平场院或者脱谷粒用的农具),被 誉为“霍大力士”。1901年痛斥到天津卖艺的俄国力士。1909年英国力士奥皮 音到上海赛艺,辱我民族,霍应上海武林友人邀请约期比武,对方未敢交手而 逃。当年6月,在武术同任的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传授十二路 弹腿等武术技法。

王荣彪(1872—1950),河北省安次县大王庄麦洼村人,先生之父乃安次县 远近闻名的正骨大夫,又擅长武术,家传劈挂、少林。六岁习武,秉承家传,先后 从董海川、郭云深、李瑞东、王占春等学艺。曾随督军访问日本,和日本最高手 比武,大获全胜,扬中华武术以壮国威。他对人诚恳,对友谦和,不但武艺精绝, 又能仗义疏财,凡有难者有求必应,故被武林尊称“北方大侠”。他在东城隆福 安家立业,为人治病,教授武功,在中医界被当时国民党聘为中医骨科总监, 1929年在南京进行的全国国术大赛被聘为总裁判长,此后又亲率国术损跤代表 团赴日本比赛,代表团的成功访问震惊日本。他一生克己为人,潇洒人生,淡泊 名利,许多武术界名人志士都受过他的亲授指导,如王子平、万赖声、吴斌楼、李 文贞等,马英图也曾到北京求学在他门下,学劈挂,练枪棒。

傅昌荣(1885—1956),又名傅剑秋,河北宁河人。1908年前后,投身形意拳 大师李存义、八卦掌名家刘凤春门下,艺成后出任张作霖私人护卫队长。1927 年走访武当山,与徐本善道长互换拳术。①

第四节各类书刊和影视媒体的武术文化传播

武术的大众传播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清末民初这一历 史时期,由于电影和广播尚未普及,所以期刊书籍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传 播媒介。

 

浏览5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