跤力是摔跤运动中的专项力量,特指中国式摔跤专项技术中所体现的有 特色的劲力。本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式摔跤中的跤力知识:一、 稳度的力学基础;二、跤力的力学特性。中国式摔跤的跤力符合生物力学原 理,它是一种活体的相互对抗运动,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 人体看成刚体,也不能完全应用普通力学原理去分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 的实际能力,结合实践进行讲解。第一节稳度的力学基础,在摔跤运动中,对立的双方应用各种技术动作(跤绊)的目的是为了破 坏对方的站立平衡,将对方摔倒,同时保持自身平衡站立(彼倒我立)。站 立平衡的稳定性(简称为稳度)与其在对抗中的技术运用和基本功的练习有 密切的关系。人不论怎样摔倒,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脚底翻离地面, 人体重心超出“支撑面”。一、支撑面、基底范围的大小与稳度,在地面上,一个处于静止和稳定平衡状态的物称,其底部必有一个支撑 面。支撑面是指由物体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组成的。 支撑面面积越大,物体的稳定性也越大。人是以脚底做支撑来维持站立平衡 的。人站立时的支撑面由两脚底触地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组 成(图3-1)。然而人是一个活体,摔跤时运动员在不断移动过程中常常会单脚离地转图片1

图3-1人站立时不同站立方式的支撑面(左一为单脚独立)换。这时,两脚间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范围(最小可支撑范围)比单脚的支撑 面更能反映其稳定性,我们常称之为基底范围。站立时的基底范围,是两脚 底和其间所张开的面积在地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如两脚同时站立在水平地面 上,它的支撑面就是基底范围。如果用部分脚底立在地面上,这时他的基底 范围就是两个整脚底在地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和其间所张开的面积。总之,基底范围是影响运动员站立稳度的一个因素。基底范围越大,稳 度越高,要破坏其平衡所需用的外力则也越大,也就是将对方摔倒的难度加 大了。二、重心位置与碇度,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无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始终垂直向 下,重力的作用点就称为重心。但是,每个物体都是由无数微小的物质所组 成,这些微小的物质无不受重力的作用,所以组成物体的每一个微小物质都 有一个重心。那么,对于整个的物体而言,它的重心是什么呢?是各个微小 物质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人体也不例外,人体是由头、躯干、上臂、前 臂、手、大腿、小腿、脚等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同时受到重力的作 用,各有自己的重心,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人体重 心。由此可见重心就是合重力的作用点,它在物体上仅仅是一个几何点。几 何形状固定的物体,其重心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而人是活的运动的物体,其 重心并不是恒定在一个点上。人体重心的位置是随机变化的,随着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 的进行,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其变化范围在1.5~ 2cm之间。人在站立时,人体重心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熊椎上缘7cm处。由 于性别、年龄和体型不同,人体的重心略有差异。在体育运动中,随着身体 姿势的变化,人体重心位置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动作技术的影响较 大。例如:手臂上举,重心升高;下蹲,重心下降;左侧屈,重心左移;体 后伸,重心后移。动作幅度过大,重心可移出体外。一般情况下,重心越 低,物体的稳定性越大。重心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离基底面某边缘的距离越 远,物体在相应方向的稳定性就越大;趋近于基底面的中心,则物体在各方 向上的稳定性趋于均衡。三、稳定角与稳度,稳定角就是重心垂直投影线(或者说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 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图3-2)。稳定角越大,物体在相应方向的稳定程 度越大,即物体在某方位上平衡稳定性的储备能力越大。稳定角能定量地说 明物体在多大的范畴内倾倒时,重力仍可产生恢复力矩使物体回复到原平衡 位置。稳定角综合地反映了支撑面积大小、重心高低及重心垂直投影线在支 撑面内的相对位置这三个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如果要增大某方向的稳定 性,则要增大在此方向上的稳定角,反之然。图片2图3-2稳定角示意图.四、灵活性与稳度,在摔跤运动中,并不是说跤姿的稳定性越高越好,从而一味地扩大基底 范围、降低重心。摔跤胜负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稳度只是最基础的一个 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在实战中,还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便于移动,从而 有利于寻找战机,并化解对方的进攻。在一定的范围内,稳度和灵活性是相 辅相成的,超出这样的范围,稳度越大,灵活性反而下降,不利于实战中进 攻取胜和防守反击。摔跤过程中应随时随机地自我调整重心和基底范围,以保持较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五、橱度原则在中国式摔跤技声中的应用,根据以上稳度法则,基底范围越小、重心越高的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其 重力作用线就越容易超出基底范围,因而其稳定程度也就越差。摔跤时为了 保持较大的稳定度和抗衡对方袭来的横力冲击,一般采用两腿左右或前后均 开,以扩大基底范围;髓、膝关节微屈,以降低重心。形成前腿稍绷、后腿 弓的半丁字步式跤架姿势。不同的跤架和跤姿,其稳定角随方向而异。在对方稳定角小的方向上用 跤,容易破坏稳定性而将其摔倒。在实战中,不论采取何种手法和步法,都 是为了改变对方站立时在各方向上的稳定角,从而寻求在对手稳定角最小的 方向上使用跤力将其轻巧地摔倒。总之,中国式摔跤是一项重视技艺的运 动,进攻时,要找准对方稳定角最小的方向使招用法;而在防守时,要根据 对方动作与力的变化随时随地保持和改变自己的稳定角,以便对抗对手的跤 力,防止被摔,甚至可以乘彼之虚,反守为攻。第二节 跤力的力学特性概述,—、市力与跤力,中国式摔跤运动中,运动员的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这是因为力量与 跤力有本质的区别。平常我们所说的一个人力气大,力大无穷,是指一个 人先天禀赋的力量素质,是肌肉中的绝对力量及其储备的表现,应称其为 “本力”。在这种力量素质的基础上,经过特定的训练而获得力量的增加和 用力技巧的综合,现代运动学称为“专项力量”。通过中国式摔跤特定训 练而产生的专项力量,由于训练方法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实际 上,中国式摔跤是一种强调技艺的对抗性运动,是力量与技艺完美结合的 运动项目。二、力偶与跤力,物理学上把同时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 Fl= -F2)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平行力称为一组力偶。由于构成力偶的两 个力的矢量和为零,因而力偶不能影响物体的平移,但它可以使物体发生转 动,因为二力之间有力偶矩,力偶矩是两力中的一个力与力偶臂(两力之间 的垂直距离)的乘积。例如,汽车司机双手转动方向盘时就是施加一个力偶 矩,使方向盘转动(图3-3)0图片3摔跤运动中的被摔倒地,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身体通过脚底边缘 某点的轴旋转倒下,脚不离开地面,整个身长绕轴转动,使身体转动的力是 对方所施外力及其本身重力。二是身体绕其自身正交轴(基本上通过身体重 心)旋转后,脚底离开地面,下落倒地。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手抓握部位和 腿绊部位在其身体正交轴的两边,手的作用力同腿绊之力二者组成一对力 偶,使输跤者身体先绕其正交轴转动,失去平衡,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地。 第二种情况在中国式摔跤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单纯的一个外力想将对手摔倒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对方很容易防 守,如果碰到对方的力量很大,还容易被其借势反攻。而采用力偶原理,二 力齐发,对方就难以兼顾,防不胜防。下搓其根,上扳其体,使其绕重心转 动,对方只要着了道,则难以反抗,有力无处使,而我方则不费劲。中国式摔跤的跤力中,处处体现着力偶的特性。上、下(手、脚)之间 是一对力偶,左、右手亦是一对力偶。中国式摔跤十分强调底手的作用,就 是基于这一原理。

 

 

 

浏览5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