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体育会促进了武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 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中国武术自古以来讲究门 户派别,又采用师徒传承制,使得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师徒传 承多采用口传身授的方法,极少以武术书籍的方式流传后代,这也使得很多的 派别拳术在传承过程中失传。

精武体育会改革了武术的旧式传授方式,输入现代教育思想,打破门户之 见,不争一家一派之长短,只要是精华,不管是哪个地域的武术,都积极提倡。 该会在训练中,曾采用的拳术对练有20多路,兵械10多路,器械对练50多路, 开创了各派武术各扬其长,共同发展的全新局面。还出版了《潭腿》、《功力拳》、 《十字战》、《达摩剑》等多本书籍,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了各派拳术,为后世武术爱 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中华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该会还自设 了照相馆和摄影机构,先后摄制了五卷精武影片,这些影片在放映后使广大群 众深入地了解了精武体育会,了解了中华武术,提高了武术在群众心目中的地 位,推动了武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另外精武体育会还注重吸收女子来学武,强调开展妇女体育。1917年成立 了“精武女子模范团”,并且致力于建立“精武女子体育会在精武体育会的各 地分会地如广州、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都相继建立了精武女子会或女子部。 精武体育会提倡女子体育和女子武术,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武术的传播对象。

(2)打破宗派门户,废除师徒私授,扩大了传播范围,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

在还是精武体操学校的时候,当时出任武术教练的是名震津、沪的武术大 师霍元甲先生及其弟子刘振声。霍元甲师傅早在其青年学武时就不拘于门派 之别,喜欢以武会友,融各家之所长,其精神对后来的精武体育会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该会打破了门户之见,改变了师徒私授的方法,融南北武术于一体。将 各派之武学所长公之于世,团体教授,并邀请了全国各地的许多武术名家前来 执教,如黄河流域拳师赵连和、霍元庆等;长江流域拳师霍东阁、罗玉刚等。这 些拳师各有专长,他们公开授拳传艺扩大了传播者和传播内容,打破了武术发 展的局限性,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3)精武精神的传播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振兴史。列强入侵,割地赔款,中国 国民不仅人心涣散如一盘散沙,甘愿屈服于列强的铁蹄蹂蹒之下,更是因为长 期的积弱被称为“东亚病夫”,遭受他国的嘲笑,世界舞台上有着五千年历史的 泱泱大国早已不复存在。如何凝聚人心,自强不息,走出列强的侵略,雪洗“东 亚病夫”的耻辱,成为了一些爱国救国之人、有识之士的目标。精武体育会在这 样的历史环境中建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以黄、蓝、红为三原色的会旗,代表了 精武体育会要以体、智、德三育来教育感染中华全民,造就强大的中华民族。精 武的领导人在体育会成立之初就制定“精武精神”,创立“精武会训”和“精武十 式”作为会员的行为标准尺度。这些行为虽外在目标是为了发展武术,弘扬国 粹,推动精武体育会的发展,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到达了精神领域,其要造 就的强毅国民、强大的中华民族,是为了实现世界大同,宣扬的是一种克己、平 等、博爱的精神。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可以促进有志青年积极投身民族解 放、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去。

(4)精武体育会推动了中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中华武术有着长远的历史,我们要从历史发展中作出选择,继承好的传统, 完善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武术的发展。但是武术的发展除了继承是不够 的,我们更要有所创新。所以武术的发展必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精武体育 会在历史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后,开始踏上了向外发展的历程。在国内各地建立 了分会后,精武体育会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分会,成为中国最早向海 外推广中华武术的体育社团。1920年前后,新加坡、槟榔屿、雪兰峨、吉隆坡、雅 加达、马六甲、西丰等华侨集中地区,都先后建立了精武会的海外分会。据统 计,精武体育会在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地区成立分会,这些分会在自己 所在地积极传授武术,传播精武精神,宣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使外国人对中华 武术有了新的认识,使武术走上了国际舞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中央国术馆

(一)中央国术馆的始末

中央国术馆的建立

提起中央国术馆(1927—1948),我们就会想到张之江(1882—1966)先生。 张之江,字子姜,河北盐山人,原在冯玉祥统领的西北军总司令部任总指挥。后 对内忧外患,争权夺利,连年征战的局势感到厌倦,渴望祖国和平强盛统一。他 自小对武术十分热爱,认为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对国民之强健十分有利。于是 萌生了脱离军界的念头,矢志于弘扬中国武术,雪洗帝国主义强加于我们中华 民族身上“东亚病夫”的耻辱。

他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应该由民间提升到上层社会,改变武术以 往的“民间杂耍卖艺”的地位,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及品位。所以脱离军界后他 奔走呼吁,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为“中国武术”之意。他这一申请很快就得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认可,在这一基础上张之江准备着手筹建“国术研究所

1926年,他和李景林、钮永建共同创建了武术研究所,后改为国术研究所。但是 这一组织并未得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认可,他们认为“武术是已被淘 汰的产物,不需要再提倡”,武术就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但是张之江并不气 馁,他找到了当时在国民政府担任代理主席的李烈钧,并且得到了他的支持。 1927年3月呈请国民政府批准,在国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中央国术馆,以弘 扬中华武术。该决议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很多政要的赞成,其中包括蔡元培、 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等。后中央国术馆由张之江、钮永建、蔡元培、孔祥熙、 何应钦、于右任、李烈钧等26人的共同发起下于1928年3月24日成立,张之江 任馆长,李景林任副馆长。

中央国术馆自筹建起就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官方性质的武术传播机 构,直属国民政府管理。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政府的支持,这相对 于民间武术组织来讲,具有很大的优势:一可以获得经费,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 高级官员的支持,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提高民众的习武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 参与武术。

中央国术馆的完善和发展

中央国术馆成立初期,重大馆务事项是由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的,下设少 林门和武当门,管理教学活动。其中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属于武当门下,而 其他拳种都归少林门。这种分类方法加深了旧时武坛的门户之见,在设立这两 个门后不久就出现了门与门人员间的相斗互残事件,比较严重的当属武当门长 高振东和少林门长王子平的搏斗,以及武当门科长刘印虎和少林门科长马裕甫 的竹剑打斗。这些相斗充分暴露了中央国术馆内部机构设置的弊端。

为了消除这种弊端,中央国术馆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进行了调整,1929年2 月公布的《国术馆组织大纲》中,重新设置了机构,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 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种机构设置实行的是理 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执行制。这一管理机制较民主,由理事会议决定重大事宜, 受馆长的个人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和民主发展。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后,国民政府就下令全国各地县市设立地方国术馆, 在30年代初,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国术馆(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3年 底,全国共有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县级国术馆300多所,许多地方区、村 成立了国术支馆。根据该馆省、市、县、区各级“国术馆组织大纲及行政系统”规 定,由国家、政府要员、省市地方最高官员担任各级国术馆的馆长,国内的各级 国术馆都受上级国术馆和同级政府领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较为完 备的国术馆系统,确保了武术在这么一个完备的系统中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中央国术馆的组织机构.

浏览4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