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提到了编著武术论著是武术社团宣传武术、传播武术理论的重要方 法。因此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论著。这些武术论著或是借易理阐发拳 械理论,或是整理传统拳械,或是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或参考西学普及拳术 运动。

其中整理传统拳械的书籍为最多,如中央国术馆的姜容樵就编著了 20多 种拳械专著,包括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秘踪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套路及 刀、枪、棍、剑、鞭等兵械的套路练法。精武体育会整理编著了《潭腿》、《功力 拳》、《达摩剑》、《五虎枪》等7种书籍。致柔拳社出版了《太极拳》、《太极剑》等 书籍。

这类书籍的整理保留了前代流传的拳械技术和技法,发展和完善了武技。

依考据探求武术源流的论著虽然不多,但是却能为后继者提供考察拳术源 流的方法和研究史料的重要依据,并为现代中国武术史学科打下了基础。

促进了将武术纳入学校体育课程

自辛亥革命后,国人认识到社会个人积弱是因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故 纷纷提倡技击,振起尚武精神。这一时期的武术社团也多宣传这一精神,并且 这一时期的尚武之风与当时的国民教育和尚武教育是相吻合的,一时武术受到 了国人的关注。各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并邀请当时武术社团的武 术名家们前来教授武术。北京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京师各校就向社中聘请教员 教习武术。精武体育会的赵连和、卢炜昌等人被邀请至中国体操学校当武术教 师,济南武术传习所成立后,各省市学校来该所邀请教员者不胜枚举。一时间 学校开设武术课,南北风气焉然。

1915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许 禹生等提出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议案中提出了三 项建议:一是请于学校体操课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二是请编定武术讲义;三是 请将旧有武术列为师范学校主课。后通过决议,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守中 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①1918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 学校长会议通过决议: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武术正式 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文化建设

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有赖于社团文化的支撑,社团文化是社团发展的引航 灯,是社团发展的推动力,是社团发展的凝聚剂。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正是 致力于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建设,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社团都拥有自身的社团文化,才使得社团的成员有共同 的奋斗目标,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共同的自律准则,并形成一致的认识和行动, 使得这个时期的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具有了新的发展生命力。本节就 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团的社团文化进行阐述。

武术社团表层文化建设

本文主要是从武术社团名称、宣传手段和标志上剖析清末民初中国武术社 团的表层文化建设。

(一)武术社团名称

名称是对一切事物给定的标签,以便区分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个体。 一个事物的名称是该事物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同样社团名称也有着这样的 作用。

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武术社团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单一的家传、宗教传, 或仅在一个秘密结社中传授的状况,而是面向社会,公开地采用团体与个人传 授并举的方式传授各门各派的拳术,社团也改变了过去派、门或流等的命名方 式,在命名上更加科学化。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中华武术会、武术学会、中 华国技研究会、武术研究会、俭德会国术社、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北 京武术体育会、中华国技武术研究社、国强武术研究社、四民武术研究社、天津 中华武士会、天津武术学会、天津进德武术会、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四川武士 会、青岛中华武术会、山东武术传习所等社团的名称都是从武术的研究或传播 出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并且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社团名称都有其深意所在。如精武 体育会从开始的精武体育学校到精武体操学校,再到最后的精武体育会,其名 称因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也在改变,最后取精武体育会之名,意为“运用武术以 为国民体育,一则寓拳术为体育,一则移搏击术于养生,武术前途方能伟大 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之一张之江先生申请将武术改为国术,意为“中国武术”, 将其发展成为国之技术,并设立中央国术馆,是想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发扬武 术,以此来增进国民健康。中华武士会的创建人叶云表是中国同盟会的会员, 该会自成立起就赋予了极深的革命的意义:命名为中华武士会,意为反抗外敌 侵略保卫国家,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华武士。又如国强武术研究社,意为研 究并发扬中国国有之技击术,以此来强兵强民强国。此外还有很多武术社团的 命名,都使我们感受到当时社团的创始人的思想、精神,并且能够想象到他们当 年为了发扬武术而做的努力。

(二)社团的宣传手段

一个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好的宣传手段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扩大社团的知 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清末民初的武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形式各异的宣传 手段。在对史料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下面几条各社团都共同采用 且效果好的宣传手段。

建立分会

建立分会是发展和宣传社团,推广武术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时期的大部 分武术社团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积极筹备建立分会。如上海精武体育会除了 在上海设立三个分会,在绍兴,武汉,广州,佛山,汕头,厦门等地都设分会,后又在 东南亚华侨聚集的地区设了分会;中央国术馆在地方各级市县都建立地方国术 馆;四川武士会在重庆建立分会;天津的中华武士会在日本东京建立分会;致柔拳 社先后在苏州、广州等地设立分会。这些武术社团及其分会的建立,使得在全国 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武术组织网,极大地加速了武术的传播。

武术教学和培训

武术教学和培训是培育武术人才的快速途径,也是宣传武术社团的好途 径。大部分的武术社团除了原来开办的学员班外,都定期举行武术培训班,对 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武术教学。如北京体育研究社就设立了高等研究班、普通 研究班、专修班和民众练习班。上海的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中 国太极拳社、中华体育会等组织,都会在暑期开办“国术训练班”,或称“国术研 究班”,参加的除了一些教师和学生外,还有职员和工人等,传播人群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使得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著述书籍刊物

著述书籍刊物是武术理论的传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清末民初的武术社 团在理论传播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版的武术著作比以往任何时 期都要多。如精武体育会除了创办《中央杂志》(后改名为《精武杂志》),还编辑 出版了各类武术书籍教材数十种。出版各类武术著作与刊物是中央国术馆的 一个重要活动,该馆还专门成立编审处负责出版武术论著。除了创办《国术旬 刊》(翌年改名为《国术周刊》),出版了多种书籍外,还应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编 辑完成40多种教材。北京体育研究社也出版过《体育》月刊,另外也编著了一 些教材。致柔拳社先后整理出版了《太极拳》、《太极剑》、《太极答问》等著作;上 海中华武术会创办会刊《武术》。

组织表演和竞赛

组织表演和竞赛是提高知名度和宣传的好手段,清末民初的一些武术社团 就是积极采用这种方式来传播武术。当时的武术表演和竞赛内容丰富,规模惊 人。据史料记载,1920年8月29日中华武术会举行了武术表演大会,有潭腿、 查拳、六合拳、红拳、查刀、六合刀、春秋大刀、对打棍、峨眉刺破单刀等几十个项 目。四川武术总会每年春季都举行打擂式的“武术比赛”。中华武士会1912年 秋在天津河北公园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致柔拳社于1929年在杭州国术游艺 大会开幕式上表演了集体太极拳。

 

浏览4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